小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张崇志 马佳妹

    【摘 ? ?要】小学阶段是一切发展的起步阶段,行为习惯也处于初步阶段,学校与教师需要抓住小学阶段,帮助学生播下良好行为习惯的种子,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日常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成为一个更加自律、自强的人。正是由于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小学教育要充分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小学教育;行为习惯;自律

    中图分类号:G62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3-0064-02

    一、积极营建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环境

    在小学教育过程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营建一个好的班级文化环境,让学生长期处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能够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充分发挥既有的包括墙壁、走廊、宣传栏等文化因素的作用,将其利用起来,悬挂《中小学生行为守则》《班级纪律要求》等行为习惯相关的内容,提醒学生明白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按照守则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可以在教室的墙壁、教室外的走廊上张贴与行为习惯相关的宣传警示语与宣传画,在学生进进出出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将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转变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阵地,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抓住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与习惯的关系中,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意味着他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需要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载体,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促使其在学习生活中自觉按照相关的要求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可以充分借助学校少先队组织评比文明标兵,对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制定一些明确的标准与目标,指导学生理解自己需要做什么,要怎样做。具体的屏蔽细节与准则要全面覆盖学生在课堂与课间的纪律、在学校的穿着打扮、卫生与礼仪的要求等内容,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礼仪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针对文明标兵的评比,要指定专门的人每天进行督察等级、量化评分、定期进行评比,起到激励作用;其次,要充分借助主题班会的召开,组织学生学习日常行为准则等内容,指导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开展,帮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遵守的规则要求,理解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自己学习、生活的重要作用,明确要养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

    三、发挥榜样作用,促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善于模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榜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能够为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对象。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地挖掘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关的典范素材,人为帮助学生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生活处处都有榜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发现能够让自己学习的人与事物,理解榜样并不局限于某一个人,只要有优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就可以向他学习。这个榜样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同學,可以是家人,树立榜样后,要积极向榜样看齐。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组织开展“我的榜样”主题作文比赛,让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榜样,找出榜样身上的优点。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予以相应的奖励,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树立良好的行为意识,有意识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四、立足学生主体,创新德育教学方法

    小学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小学教育中做人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行为习惯的养成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版块,很多时候行为习惯会指引学生的行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健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落实行为习惯的培养,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参与体验过程中更直观地感受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自己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中去。

    五、完善班级管理,构建学生行为规范

    要想在小学教育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要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制定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多时候都是在班级中进行的,要切实加强班级管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班级行为规范制定中去,在充分学习了解《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级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具有班级特色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班级在纪律、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在维护班级荣誉与利益的同时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要求,通过班级环境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同时要针对班级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针对监管的结果对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优化,用制度来营造一个更好的班级学习生活环境。

    六、充分发挥家庭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除了一部分时间在学校进行,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因此要想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不能忽略家长的重要性,学校要积极调动家长参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积极性。在当前青少年儿童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家长的过度保护下,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普遍存在事事家长代劳的现象。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孩子出生以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与孩子有着非常长时间的亲密接触,正所谓言传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地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举止。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摸索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很多学生在学校中接收到了来自教师关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引导,但是如果家长没有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回到家庭中后又会受到父母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学校教育功亏一篑。因此学校教育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充分利用互联网线上交流的便捷性,建立班级微信群,开展家长会,搭建与家长互动交流的平台,强调引导家长保持对学生心理状态的高度关注,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要将小学教育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教育设想、教育内容与教育要求及时与家长沟通,寻求家长的配合,家校合作,共同完成教育训练。与此同时,家长要对学生在家庭学习训练中的相关成效与意见定期向学校进行反馈,帮助学校教师及时对教育工作进行调整完善,在家校合作的基础上帮助孩子提升个人自律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家长主动约束不良的行为习惯,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学习父母优秀的品质,以父母为荣。家长要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尊老爱幼,维护大家共同遵守的文明法则,帮助孩子明辨是非,知善恶,辨荣辱 。

    总的来说,小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单单依靠哪一方就能完成的,需要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充分配合,需要学校与家长有效沟通,需要学生内部合理地交流与竞争,需要教师建立与学生之间一个良好的师生环境,需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抓起,需要从身边的榜样做起。小学教育中要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充分结合在一起,借助丰富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良好的行为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细节中去,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强化,潜移默化地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孙月玖.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变革及发展趋势分析[J].智库时代,2018(43).

    [2]李云.“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06).

    (责编 ?张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