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评论浪潮下热点新闻点评浅析

    冉涛

    【摘 要】网络评论的风起云涌,对传统媒体编辑点评的写作方法和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分析了广播编辑面对热点新闻带来的网络评论大潮时,如何把准脉搏和方向,避免哗众取宠、无病呻吟的点评,多做引导民意和社会舆论的锦上添花式的点评,从而实现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广播 网络评论 热点新闻 编辑点评 把准方向 引导舆论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新闻评论一般分为专家评论、编辑评论和网民评论,其中最具互联网特征的首推网民的交互式评论。本文所涉及的网络新闻评论主要是指普通网民评论的范畴。

    现今,热点新闻和事件一旦发生,必然在网上掀起铺天盖地的评论潮,叫好的、拍砖的、冷嘲热讽的无奇不有。与此同时,热点新闻和事件也立即成为各类广播节目与受众互动交流的谈资和话题。而此刻,主持人在节目中有无妙语连珠拿捏恰当的点评、点评质量如何,就成为节目吸引受众与否的关键,这也极大地考验着幕后节目编辑的点评思维与模式。在面对网络潮评冲击时如何把准脉搏和方向,避免哗众取宠、无病呻吟的点评,多做引导民意和社会舆论的锦上添花式的点评,实现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新闻评论基本特点

    网络新闻评论满足了网民的基本需求。一方面,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可供交流的公共场所,大量意见和观点通过网络媒介汇集、交换和传播;另一方面,网民通过网络传媒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网络新闻评论处于新闻评论和互联网的交汇点,它在传统媒体评论内容和形态上异化出自己的特点。

    总的来看,网络新闻评论相对传统新闻评论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通受众广泛平等的参与。尽管在报纸的评论版面和广播电视的评论节目中,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听到了普通人的声音,但传统媒体受到版面和时段的限制,普通受众的参与非常有限。媒体通常会把更多的版面和时段留给记者和专家学者,其他评论相对处于弱势。

    网络媒体打破了这些限制,任何一个网民,只要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和表达的愿望均可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发言,而且其言论能够进入公众视野。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人们隐去了自己的真实地位和身份,依靠建立在逻辑和事实基础上的理性在网络上与他人平等交流。网络汇聚四面八方的声音,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政府决策,维护自身利益,推动社会进步。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评论的发展是革命性的。

    (二)网络评论使我国的言论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是网络评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通过互联网,人们能够更加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观点在网络上得以呈现并且交锋,使意见的多元化局面得以形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评论中批评性意见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在互联网空间得到了更好的实现。

    (三)文本形式的创新。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在信息传播时必然带上这种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产生新的文本形式,网络也是这样。从技术上说,网络可综合运用文字、声音、画面和图像来传播评论;就发展现状来看,网络评论依然是以文字为主,但出现了新的交流方式和新的编辑组织形式。

    目前网络评论的发布平台大致分为:言论频道的评论、留言板跟帖、论坛评论。其中,言论频道的新闻评论基本上都是完整的评论文章,与报纸评论并无本质区别。但留言板跟帖和论坛评论却是两种全新的评论形式,是网络评论的特有品种。同时,由匿名带来的自由随意性、即时互动性以及言论长期驻留带来的讨论的持续性,是留言板跟帖和论坛评论区别于传统媒体评论的几个鲜明特征,也是网络媒体在评论形式上最主要的创新。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三大局限性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网络新闻评论在创新和发展新闻评论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新闻评论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不少优秀的原创帖子,也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情绪化宣泄。比如:2014年4月22日的热点新闻《内地小孩在香港街头小便 父母与港人起冲突》,网上普通民众的评论铺天盖地,既有“我希望闾丘露薇和那几个年轻香港人永远别来内地。”“那个港灿明显带有歧视眼光”等宣泄对香港人歧视内地人不满的帖子,也有如“香港是有法不准小孩随便大小便,但小孩才两岁忍不住要解决也是情理之中,港人应以包容之心看事情,更何况人家也是讲理之人,而且用布接住,你不来帮忙还用手机拍上网,良心过得去吗?”等较为客观理性的帖子。

    二是存在一些超越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言论、反政府或反社会的言论、诽谤他人的言论、色情和暴力倾向的言论。比如:《广州女纪委书记被指简历造假系护士出身》的新闻曝光以来,网上出现了攻击纪委和政府的评论,且占了很大比例。而一些娱乐新闻,如《文章承认婚外情 传姚笛曾为文章打胎》曝光后,网络上对当事人谩骂、贬低的评论几乎铺天盖地一边倒,其中很多语言粗俗,带有诽谤、色情和暴力倾向,不堪入目。

    三是网络评论转载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媒体和舆论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网民提出了网络伦理的新课题。

    三、广播编辑的拿捏分寸与把握

    面对热门新闻事件带来的网络潮评,广播编辑如何把准脉搏和方向,避免哗众取宠、无病呻吟的点评,多做引导民意和社会舆论的锦上添花式的点评,实现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社会功能,需要做好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确保不越雷池

    毋庸置疑,追踪热点新闻、解读评析热点新闻是当今广播媒体吸引受众的一个利器。但是,作为节目编辑,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既要保证我们的节目有热点有谈资,同时也要确保不踏红线、不越雷池。4月22日,各大门户网站爆出《台北一小区插遍五星红旗 台湾警方称并不违法》的新闻:

    台北市民生小区的富锦街,21日清晨出现一大堆的小型五星旗,信箱、门缝全部都是,看得居民整个傻眼。经调阅监视画面,发现3名戴着口罩的女子摸黑“有缝就插”;就在同一天,台北市永康街也出现同样的五星旗。当地警方表示,这种行为属于言论自由,没有违法。

    新闻一经爆出,网上的跟帖评论铺天盖地、大呼叫好,更有一些网络名博专文评论,大赞台湾社会的开放、包容与自由,同时称像这种情况发生在北京的某条大街是不可思议的,等等。

    鉴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这样的热点新闻自然会纳入编辑的眼中,成为当天节目的话题和谈资。但编辑如何点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该事件虽然是一条很“抢眼球”的热点新闻,但事关两岸关系,非常敏感,编辑点评如果一味称赞显然不符合政治要求,甚至有挑唆激励他人仿效之嫌,不符合当今两岸大局发展的趋势。当天,笔者是这样点评这条新闻的:

    台湾和大陆统一是历史趋势、大势所趋,是两岸同胞共同追求的目标,三名女子的行为表达了自己希望两岸和平统一的诉求,是一种可爱的民间表述,我们不妨把它看成两岸的一条花絮新闻,一笑了之。

    这样的点评,淡化了事件本身的敏感度,受众也可以接受。

    2.选择性吸取网评精华,力求客观公正

    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快速反应、旗帜鲜明、尖锐泼辣、题材广泛、原创众多、形式多样等特点。不可否认,很多网民的素质很高,面对一些热点新闻事件,他们真实地表达了老百姓的态度和心声,客观地代表了社会的舆论动向。但其间各种声音鱼龙混杂,对此,广播编辑必须要有预判,要给事件一个正确点评和自我发挥的方向,以免出现舆论误导。这就要求广播编辑要选择性地吸取网评精华,做出客观公正的点评。

    同样是今年4月22日的热点新闻《内地小孩在香港街头小便·父母与港人起冲突》,我们既不能一味谴责“内地父母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素质低下、丢人丢到了香港”,也不能怨“有部分香港人喜欢小题大做,以一种所谓的优越感瞧不起内地人、歧视内地同胞”,这样容易误导受众,因为少数香港人的行为并不代表大多数香港人。在当天的新闻点评中,笔者广泛阅读了大量网评,从中找到了三条较为客观的点评,最终进行了优化组合:

    事件折射出内地和香港在生活习惯和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一些差异,我们应当承认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作为内地人到香港应该尽量遵守当地的法律和管理制度,这对父母显然这方面还有所欠缺,但也不是完全不可理解;少数香港人的行为可以理解但缺少人情味,忽略了内地、香港两地的差异。同时,我们不妨设想如果香港的公共设施十分完备,或许这样的新闻不会发生。

    通过这样选择性吸取网评精华,对网评进行了优化组合后的点评,兼顾了各方声音和观点,基本上做到了客观公正,避免发生舆论误导。

    3.超越网评思维的范畴,编辑独家点评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评论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一些明星八卦和隐私新闻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宣泄。这个时候,我们的节目编辑当然不能附和这类网络评论,而应以理性、客观、全局的思维进行点评。在娱乐和体育热点新闻中,网络评论往往因为发帖者个人喜好或是一方的“粉丝”,赞扬肯定一方而贬损诅咒另一方的情况特别明显,网评也大多缺乏客观公正性。在编辑点评这类热点新闻时,最好尽量全面了解新闻本身,并按照新闻媒体的纪律和要求,做出既避免哗众取宠、无病呻吟,又带有自己风格、在大多数受众看来基本客观公正的独家点评。

    4.对于无法把握的内容,无声胜有声

    每天都有热点新闻发生,很多时候,绝大多数新闻只需要我们客观播报就行;作为受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价值判断,不需要媒体来时时点评教化。比如克里米亚问题,4月27日,《乌3名特种部队军官被民兵抓获 蒙眼脱裤示众》的国际新闻很热,粗略看了一下,仅新浪网上就有7314人参与评论。克里米亚问题涉及西方和俄罗斯的利益博弈,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错综复杂,甚至连国际问题专家也难以厘清。因此,有一个核心事实是编辑必须把握的,那就是在安理会表决乌克兰克里米亚公投问题决议草案时,中国投了弃权票,并多次通过官方媒体对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做了清晰明确的表述。在此背景下,媒体再做其他评论和解读显然是画蛇添足。

    还有些涉及民族团结、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和政治敏感问题的新闻,我们绝不能图一时口舌之快,做出事与愿违的点评。此外,对一些我们一知半解甚至从未涉猎的领域,点评时要坚持一条:对于无法把握的内容,“不评胜有评,无声胜有声”。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