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农民培训状况调查与分析
韦美婵 何洁 陈中伟 邓秋菊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要在农村和农民这两个短板上下功夫,更加注重提升农民科学素质。要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加强农民培训是有效途径之一。该文在广西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农民培训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和系统性相结合,提高农民参训积极性,完善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增强师资力量,实现信息化培训等对策,进一步提升广西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农民培训的质量。
[关键词]农民科学素质科普培训对策
[中图分类号]G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0)060056-05
精准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客观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据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报告统计,2018年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比例仅为4.93%,远低于全国公民8.47%的平均水平,其中农民科学素质的指标最低,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关键在于重视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在于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只有农民的科學素质提升,才能实现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2019年1月,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印发《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精准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成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加强农村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培训培育是重点任务之一。全方位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不断树立科学生产、健康生活、协调发展的理念,有效提高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力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1]。
一、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农民培训状况调查
2019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广西科协继续通过整合资源开展“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培训工作,在深入广西部分县(区)乡镇对当地农民开展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培训的同时,针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年龄层和文化程度、对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培训教师的选择、培训的目的和影响因素、培训满意度以及培训后的收获等方面,对农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该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85份,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状况。
(一)参训农民的个体特征
在参加培训的农民中,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占60%,可见在农村地区愿意来参加培训的大多数是男性。从年龄结构特性来看,在40岁~50岁之间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大,达到了50%,51岁以上的占了26%,人员结构趋向老龄化。从文化程度上来看,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农民居多,占到了89%,可见他们的科技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差,总体素质不高。在调查中,从事农业10年以上的农民占63%,这表明了他们从事农业的时间都比较久,有一定的农业知识经验,但也渴求对新的农业知识。XUEHUI学会2020年第6期2020年第6期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农民培训状况调查与分析XUEHUI
(二)农民对培训要素的选择
在此次调查统计中,农民所采用的农业技术,22%来源于邻居、亲戚和朋友,30%来源于政府部门,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例如企业、电视、广播等,也有的比较零散,可见农民获取农业技术知识的方式多样。从参加过培训的次数来看,1~5次的占86%,可见农民参加专业、系统的培训次数还是比较少的;从参加培训的目的来看,30%的农民希望通过参加培训增加收入,56%的农民希望可以提高技能,8.5%的农民希望获得补贴,由此可推测,86%的农民都愿意参加培训并希望通过培训提高种养的技能,从而增加收入。
(三)农民对培训方式、师资和培训效果的要求
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24%的农民选择课堂授课,53%的农民选择现场作业教学、边干边学,21%的农民选择在示范园基地参观,由此可知,单纯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农民的技能获取需求。从师资选择的调查来看,82%的农民喜欢农业专家学者,17%的农民选择农民骨干(能人),由此可见,农民培训中,专家学者还是最受信赖的师资力量。从满意度调查来看,满意度高达96%,说明目前的培训方式是符合农民需求的。从农民的反馈来看,57%的农民认为通过培训获得了农业技术的提升,19%的农民认为通过培训调整了自己的经营模式。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民通过培训结合本身实际,对现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改进和提升,农业培训对农民是有实效的。
(四)其他方面
在影响农民参加培训的因素中,37%的农民由于忙于农活而没有时间参加,46%的农民因渠道不够畅通,不能及时获知培训信息,而12%的农民觉得培训地点太远,不方便。此外,在培训存在的问题方面,53%的农民认为培训时间短,16%的农民认为培训理论知识较多,实践内容较少。
二、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受教育程度及从事农业生产的能力。近几年来,广西科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从本次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培训工作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培训的农民年龄偏大、科技文化程度偏低
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培训主要面向贫困户、种植户和养殖户,而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年龄偏大,76%的农民发数集中在40~60岁,而且文化程度也都只是小学和初中水平,占到了89%,科技文化素养较低,利用和掌握技能知识的能力较差,导致理解能力较差,不善于接受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上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以传统农民为主,因此,普遍存在生产能力较弱、经营能力较差等情况,无法适应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需要。
(二)培训的内容、方式有待创新与完善
目前主要是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比较单一,培训的方式主要还是课堂授课,农民上课的氛围和效果都比较差。调查发现,74%的农民比较喜欢现场教学和实地参观的讲课方式,而要实现这一点,安排培训时就需考虑场地、交通等方面的要求,增加了培训成本。
(三)科技力量薄弱,师资力量缺乏
在此次扶贫培训工程中,从师资选择看,82%的农民喜欢农业专家学者。由于基层培训师资匮乏,多数是从院校请来的老师,或从企业中推选出来的技术人员,但相关院校的师资有限,很难抽调出更多的老师和专家,因此培训所需要的大量师资得不到保障,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不尽如人意。另外,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层次也参差不齐,而且大多数都是兼职,更换频繁,时常出现老师和专家难找的现象,培训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大大影响了农民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四)培训设施落后,网络信息薄弱
目前的扶贫培训主要是以举办各种养殖、种植培训班或在田间地头面传口授为主,培训手段的科技含量不高。培训地点大多是在偏远的贫困山村,12%的农民觉得培训地点太远,46%的农民因渠道不够畅通而不能及时获知培训信息,这主要是缺乏生动的现代化声像、影视等科技教学设备,很多时候需要组织者自带投影仪、电脑等设备。这种现象与互联网时代要求不匹配,缺少“互联网+培训”,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需求,影响了培训效果。
三、对策建议
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貧培训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针对农民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针对性和系统性相结合,提高农民参训积极性
开展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农民培训的意义在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针对农民年龄偏大、科技文化程度偏低的现状,基层相关部门应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充分收集当地农民的种植、养殖需求,在认真总结和分析后,提出培训需求,实现针对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一是当地政府要通过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大力宣传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努力营造农村技能培训的良好环境,鼓励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在自己感兴趣、想发展的行业上真正学习到一技之长或提高生产技能。二是明确培训对象,突出培训重点,根据农民及产业发展的要求,从农民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和目前的种植、养殖现状等实际出发,实施系统性、长期性、实地指导的培训方式。对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农民要重点辅导培训,确保大多数学员培训后都能有认知、有收获。三是大力宣传农民身边的种养能人事迹,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对身边的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规模种养户比较信赖,可以结合他们的成功经验开展现场培训,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创新、完善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开展农民培训,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应根据当地生产特点,制订培训计划,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模式。一是基于农民培训想要获得的实际效果,培训内容紧密结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农村实际需要,重点突出农业增效,针对农民关心关注的行业类别组织开设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班,如××高产技术培训班,××精深加工技术培训班等,通过充实专业化的培训内容,帮助农民自身发展以及获得符合当地发展的劳动技能。二是结合农民培训特点和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需求,增加一些政策法规、基本权益保护等知识的引导性培训和教育。三是在培训方式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组织专家现场讲解,现场答疑,让广大学员开阔视野,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同时结合基地教学,组织学员到生产种植、养殖基地进行参观和技术咨询,增强培训实效性,提高培训效果。四是根据当地农民的学习情况调整培训周期和次数,在同一个地方可以增加培训次数,延长培训时间、加大培训强度。同时加强后续的跟踪和联系,以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增强师资力量,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农民培训中,培训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培训水平的根本保障。一是从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聘请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各类专家、工程师及技术人员,并纳入专家库。例如,广西科协加强和广西大学、广西农业科学院等有关专家教授的联系和合作,确保了优质的教师资源,目前的扶贫专家服务团涉及农业类、医学保健类等学科、领域,共计250人。二是由政府牵头和组织,地方积极配合,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科研与农业科技培训、推广相结合,通过专家教授指导农技专家和乡土专家,乡土专家再和农民结对子帮扶指导的方法,有效增加当地农民培训的力量。三是做好教师培养工作。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机会较少,部分教师甚至对新的技术市场、政策法规等知识了解不深,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培训教师加强培育、交流,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面,拓宽视野,确保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四)营造培训环境,实现信息化培训
为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各级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培训的投入,购置更多用于实训操作的设施设备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为培训提供硬件保障。同时,要不断创新,利用互联网、云课堂等现代化手段为农民培训工作服务,提高培训的效果和影响力。一是加大投入,多配备一些教学和实践所需要的仪器和设备。例如,使用多媒体教学或实践教学,改变过去单一的培训方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让老师授课不会累,农民听课也不会困,大大提高农民受训的兴趣,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充分利用新兴科技手段,运用移动互联网与农民培训相结合,如移动传媒、手机、网络等方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全区范围开展农民手机技能培训。例如,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常规的农业技术培训受到影响,广西科协策划了“2020年广西科技创业富民工程——春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在线培训”活动,通过互联网科普媒体平台面向农民群众直播及回放的“24小时在线”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将各类春耕生产实用技术及时传播到了千家万户,为农民做好春管春耕、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要支持和鼓励培训专家将相关培训资源和有关农业技术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平台免费提供给农民,为其自主学习提供参考资料。
总之,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加强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水平和能力,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但任重而道远,培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训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切实提高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农民培训的质量,确保有效性,让农民完成在培训后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正为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科协发普字〔2019〕4号)[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