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序良俗”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公序良俗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公序良俗原则及其司法适用研究,课题编号:2018ky1118。

    作者简介:莫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209

    2019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指出,为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引。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要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道遵守和履行道德规范的基本准则,加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必然要加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以法治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一、“公序良俗 ”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序良俗原则起源于罗马法,后逐渐被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接受,特别是二战后,随社会经济进步,法律的滞后性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道德的认知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此时,为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善良风俗,公序良俗原则被广泛用于各种规范社会机制中。受前苏联民法理论影响,我国《民法通则》最初并未直接使用“公序良俗”这一概念,而是使用“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直至2017年3月15日,《民法总则》正式出台后,“公序良俗”原则才正式上升为我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公序良俗”包含了“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公序”是指国家利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等一般社会利益。“良俗”是指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社会风尚等一般良好的道德观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民社会生活与交往日趋复杂,价值多元化与利益多元化使得“公序良俗”的内涵不断不发生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意味着“公序良俗”的内涵和价值遵循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

    (一)“公序良俗”蕴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说到底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成了每一个公民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公序”和“良俗”的界定都必须以有助于实现“中国梦”为标准,一切有悖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秩序和风俗都违背了“公序良俗”。

    (二)“公序良俗”蕴含“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正处在转型期,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有滥觞之势。多元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主流文化,或扭曲或丑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影响我国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保障公民进行良好社会生活的基本指引,是“公序良俗”原则在社会层面的应有之义。

    (三)“公序良俗”蕴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每一位公民都以自然人身份参与社会生活,其实质是自然人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为了保障公民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公民在个人价值层面要确立国家、民族、集体和个人的价值位阶。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国家、民族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并且重视和保障个人利益。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基本原则,保障好国家和集体的正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可谈之机。因此,“公序良俗”在个人层面来看,应当蕴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步入新世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经过调查,发现人民群众理解的“美好生活”和“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分为三个层面:国家社会、家庭关系和个人物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意蕴的“公序良俗”恰好能正确反映以上三个层面的价值需求,以“公序良俗”来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现实性意义。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面临的困境

    在国际与国内不同体制和文化交汇、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到了极大冲击。

    (一)全球化与信息化带来的冲击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较单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我国大地得到迅速传播,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网络媒介和现实生活中直接发生碰撞。依托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采用“文化霸权”——一种新型霸权主义,打着“自律、平等、博爱”颇具欺骗性的口号,鼓吹“普世价值”,兜售“新自由主义”“宪政理念”,蒙蔽和模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差异性,误导大学生只看到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優越性,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弱化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及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自身出现的问题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奇迹震撼世界。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在社会各类群体中逐渐蔓延。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诚信缺失、贪污腐败、急功近利、好逸恶劳、拜金享乐等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件被别有用心地广泛传播,“我爸是李刚”“有钱就任性”“笑贫不笑娼”“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错误的思想观念不仅不被抵制,反而被叫好,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教化作用。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引领,大学生极易出现价值观迷乱、道德取向模糊、信仰缺失等问题。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思想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 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能在大学生的意识里占据主导地位,错误的社会思潮就有了可乘之机。

    (三)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征和发展阶段所带来的困惑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将此比喻为“拔节孕穗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在面对多元价值观念冲突和碰撞,对于理想与待遇、传统道德约与于个人意愿、绝对权威与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冲突等问题,如果没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迅速辨识错误的思想观念,就容易出现自我认识不客观,价值观念不清晰,道德行为不规范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大学生自身发展跟不上社会角色内涵的发展。此时,“思想营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不到及时补充,难以在构建出健康的人格,失去前行动力,难以朝着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既定方向奋斗,更难以踏实“为人”、认真“为事”。三、以“公序良俗”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倡导“公序良俗”的目的在于弘扬社会公德,维护社会基本秩序,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公序良俗”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清晰认知、深刻领会、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构建传播认同机制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是认知认同。对大学生而言,“公序良俗”易于了解和认同,教育者可以借助生动鲜活的事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先进性讲深讲透,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高认同、形成共识。具体来说,一是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APP等多种载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传播中国故事时,大力在弘扬“公序良俗”的,逐步树立学生的“四个自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得以潜移默化。二是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民俗传统节日等契机,教育者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在大学生意识中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行为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其血液、深入其骨髓。

    (二)构建实践养成机制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行动。通过通俗易懂的“公序良俗”教化,促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具体来说,一是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实行家校联合,注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二是大学校园、社区、村委会等,通过“道德讲堂”“道德评议会”等弘扬“公序良俗”的阵地,提升正面教育影响力,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学习和宣传活动,让大学生明确“公序良俗”的时代内涵,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引导大学生学有榜样、见贤思齐,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破除自我认识不客观,价值观念不清晰,道德行为不规范等现象。

    (三)构建环境优化机制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良好环境的熏陶。构建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要依靠学校,也要依靠国家,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结合起来,通过身边事、社会事、国家事,开展正反两方面教育,弘扬“公序良俗”,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社会风气。具体来说,一是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满腔热情地传递 “真善美”,理直气壮地批评“假丑恶”,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形成以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荣、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耻的社会环境。二是要加大社会治理力度,矫正不文明行为,塑造良好社会风尚。国家充分运用舆论、经济、法律等手段,形成社会压力,坚决打击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还大学生一个风清气正的成长环境。四、结语

    以“公序良俗”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八个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大胆尝试,以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史尚宽.民法总论[M].台北:正大印书馆,197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8.

    [3]教育部.习近平首次点评“95 后”大学生[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4]王利明.中国民法典草案建稿及说明[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5]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