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清代地方戏的兴起与繁荣

    姚丹

    【摘 要】这一时期兴起的诸多地方戏剧种,在当时被人们称之为“乱弹”。在“乱弹”诸腔中,于康熙末期至道光年间崛起的主要是梆子腔、皮黄腔、弦索腔三种声腔系统。它们在继承和吸收诸腔杂调的情况下,形成了较完整的戏曲剧种,流传于各地,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清代;地方戏;兴起;繁荣

    中图分类号:J825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9-0028-01

    “乱弹”诸腔的兴起和发展,除了具有共同的重要的历史原因以外,由于每种声腔剧种所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它们成长的历史也出现了不同的状况。

    一、昆弋诸腔的进一步发展

    18世纪以来,随着地方戏的蓬勃发展,古老的昆弋诸腔戏也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些古老剧种,有的是流传在大城市,较多地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支持和欣赏的剧种,如昆曲、京腔,即属于这一类;有的是流传于大中城市和乡村,并较多地受到农民、市民阶层支持和欣赏的剧种,如明代时散布在各地的弋阳腔、青阳腔、四平腔、泉州调等,就都属于这一类;再有就是保存在本地区的古剧,如福建的兴化戏,即为宋元南戏在兴化地区的遗响,直至清朝初年还保存有早期南戏的风貌,这也是一种类型。这些古老剧种,虽然各自的具体情况不同,但随着时代的推移,戏曲艺术中“乱弹”诸腔兴盛发展的总趋势,都莫不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共同特点,就是群众化、地方化。

    第一种类型的古老剧种,可以用昆曲为例来说明。昆曲发展到了乾嘉时期,虽仍有清朝统治者和封建士大夫的推崇,然而已经开始出现了衰落的总趋势。以剧作来看,乾嘉以来昆曲虽也演了一定的优秀作品,如《雷峰塔》,但绝大部分的传奇都愈益走向案头化。内容的空洞和生活的贫乏,已越来越使传奇徒存躯壳了。因此,昆曲要想摆脱枯萎与衰败的命运,就必须改变过去一贯对封建士大夫与文人的依靠,必须倒向人民群众的方面来,甚至在原有的剧种特色上也需要发生较大的变化,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才能继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第二种类型的古老剧种,以弋阳诸腔而论。它比起昆曲来,就具有更接近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与后来兴起的“乱弹”诸腔有很多相近的地方。首先它把连台大戏的剧目做了很多丰富和补充。如《水浒传》《岳飞传》《西游记》《封神榜》等,这些大戏虽不免有封建的迷信成分掺杂在内,然而由于多在乡间庙台演出,观众对象主要是农民,在他们的影响下,使剧目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和表达出劳动人民的民主精神、爱国精神,以及他们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往往富有相当浓郁的时代色彩。其次,在艺术风格和艺术形式上,各种高腔戏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丰富和发展。

    二、梆子腔

    梆子腔,又称山陕梆子。山陕梆子,是泛指陕西、山西两省交界的同州梆子和浦州梆子,它们是形成的较早的梆子剧种。梆子腔兴起以后,促使戏曲艺术形式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这就是突破了曲排联套的传奇形式,创造出了以板式变化为主的“乱弹”形式。戏曲艺人的这一创造,从艺术形式上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戏曲艺术更能自由灵活地表达激越、悲壮的时代感情的需要。新兴的梆子腔与传统的传奇形式的结合,才变化发展出新的以板式变化为特征的“乱弹”形式。这种变革,对戏曲艺术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一种戏曲音乐上的创造,而且还促使唱、念、打等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进一步融合,使每种艺术手段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总之,它是戏曲艺术形式上的一次大解放,使戏曲艺术更加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了。

    三、皮黄腔

    皮黄腔,是由西皮与二黄两种腔调合流以后出现的一个声腔系统。两腔所以能流传至此并合流,又与山陕商人和安徽商人、江西商人在汉口拥有雄厚的势力有关。汉口镇是清代兴起的四大镇之一,居长江中游总汇,而且是长江与汉水会合的地方,为各地南来北往的中心,并且处于其他三大镇一一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的中间。这里交通便利,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的集中,山陕、安徽、江西等各地商帮设立會馆,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南北戏曲汇合的中心。西皮的前身西秦腔与南方的二黄腔,就是分别从西北经汉水,从安徽各地循长江流传到这里来的。并且能在此地立足生根,开出茂盛的花朵。由于它具有集中南北戏曲之长的特色,很快地就盛行于南北各地,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又因为汉口水路交通的便利,沿着长江、汉水以至湘水、赣水等支流,遂使它遍及于江西、安徽、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以至山西、云南、贵州等地。特别是乾隆末叶,以演唱二黄著名的徽班艺人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遂使安庆二黄与京秦两腔并行于北京舞台上,开创了徽班称盛的局面。到道光初年,皮黄声腔发展到了鼎盛的时代。

    四、结语

    “乱弹”诸腔在康熙后期纷纷兴起,首先在于它们能及时地反映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成了人们教育自己、鼓舞自己和娱乐自己的重要工具。其次是它具有强烈的、鲜明的时代精神。这样的艺术,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扶植和支持下生长起来的群众性的艺术。因此,虽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但也无法阻拦它到处生根开花和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2]周续赓,张燕瑛,董兴文.中国古代戏曲十九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