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背景下美术区域活动开展策略
张燕
摘 要:美术区域是给予幼儿发挥想象、表达情感的地方。随着我园课程游戏化的深入,美术区域活动更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要求教师在创设区域环境、组织区域活动时应回归儿童立场,回归儿童生活,尊重儿童的想法和年龄特点。本文从“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激发幼儿创作兴趣”“营造‘自由、自主氛围,鼓励幼儿敢于创作”“3步骤,促进幼儿‘深度发展”三方面谈谈美术区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美术区域活动; 游戏化; 开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6?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3-078-001
一、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激发幼儿创作兴趣
(一)多功能的区域布局
我们把美术区划分为欣赏区(作品展示区)、手工区、绘画区和综合区这几个区域,给予幼儿多种选择机会和条件。在区域中我们大多利用自然材料来装饰和间隔区域。如用树枝间隔手工区和欣赏区,用纸板间隔绘画区和综合区,在这区域中既有开放又有独立的创作空间,满足不同需要的幼儿,同时一定的私密空间能够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坚持性,培养幼儿的专注性。
(二)丰富的材料和工具
在区域活动中,特别是在美术区,丰富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欲望和灵感。除了颜料、彩纸、毛根、彩带等一些常规的材料外,还根据就地取材、就近取材的原则,收集和投放了丰富的自然材料和生活材料。如树叶、树枝、贝壳、石头、木片等,利用这些自然材料开展拓印、拼贴画、添画、涂鸦等创意美术活动。利用生活材料纸盒、纸杯、报纸、瓶子、毛线等开展“纸盒变变变”“纸杯小动物”“瓶子服装秀”等活动。常规的创作工具是比较局限的,同时投放量也比较大,因此,除了通用的记号笔、水彩笔、蜡笔、刷子等,还运用一些低结构的工具,如回形针、胶带、喷壶、棉签、树枝、树叶等等,所有物品我们都做好标签,按色按类的摆放,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自由拿取使用。幼儿认识各种生活材料和自然材料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大胆使用各种材料去创意表达。
(三)多样的创作形式
美术创作的形式多种多样,避免单一的创作形式能够消除幼儿的倦怠心理,激发创作热情。如大班美术活动《摇一摇,与大师相遇》系列中,运用图谱和摇骰子的方式进行创作,幼儿根据摇到的数字去找对应的图案并把它画下来(大小、位置、方向不限)。同时,我们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投放了不同难度的图谱(投掷到空白的地方,需要幼儿自己发挥想象力),以此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这种将游戏与美术创作结合的活形式,即简单有趣,又提高幼儿创作兴趣和想象力。除此之外,幼儿还能接触到不同艺术大师的作品,了解不同作品的代表“符号”,丰富幼儿的美术知识。
二、营造“自由、自主”氛围,鼓励幼儿敢于创作
“自由、自主、愉悦、创造”是课程游戏化的八字精神,怎样渗透和体现游戏化精神,除了视觉环境的创设,更重要是尊重幼儿,倾听幼儿和支持幼儿,给幼儿营造一个安全、轻松的心理氛围,给予幼儿一个想说、敢说并能自由、大胆创作的环境。
(一)商定规则,实现自由
自由的前提是遵守规则,因此,想要给予幼儿相对的自由,就要与幼儿商定和制订区域规则,我们先要和幼儿讨论在区域中需要遵守哪些规则,才能让我们玩得更开心?教师要引导和汇总幼儿的回答,然后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以不同形式呈现“区域规则”,如照片、卡通图、简笔画等,同时,设计“自我评价表”,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简单评价,教师组织幼儿分析总结常规问题,促进幼儿慢慢形成自我约束和达到自我管理的效果。
(二)巧用符号,自主选择
符号的作用不只是帮助幼儿对认知的发展,还促进师幼的互动和沟通。如,用符号表达幼儿的活动过程和社会性发展情况,一个,表示独立完成,两个,表示两两对决,三个,表示合作完成。通过贴不同标签来表达幼儿自己是否需要合作完成区域任务。这种形式能够帮助幼儿促进思考,增强自信和发展社会性交往能力。
(三)闯关游戏,敢于挑战
区域活动针对的是不同能力的幼儿,要满足幼儿不同的需要,第一个是我们投放材料上要有层次性;第二个是形式上要有递进性;最后是内容上要有挑战性。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我们在美术区设置了一些“关卡”和“挑战”,并用☆、☆☆、☆☆☆表示难易程度,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相应的任务,每个任务都有详细的步骤,幼儿能在闯关游戏中輕松愉悦的得到发展。
三、三个步骤,促进幼儿深度发展
在区域活动组织中,活动前的探讨交流、活动中的观察支持、活动后的总结提炼,是促进幼儿深度发展的基本步骤。
(一)前——探讨交流
在我们投放新材料、需要创作新内容之前,都会和幼儿沟通探讨。比如,秋天时投放树叶,会和幼儿交流“树叶的形状、颜色”“树叶之间的不同”“树叶的四季变化”“树叶可以做什么?怎么做?”等等,引导幼儿回忆和讲述,丰富幼儿的经验,了解材料的使用,激发参与的兴趣。只有让幼儿清楚这些事项时,区域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幼儿也才能有目地有计划的去完成自己的创作,达到自我管理的效果。
(二)中——观察支持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必不可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只有当幼儿确实因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通过观察记录收集“证据”,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幼儿的真实情况,并通过分析来了解幼儿的心理、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特点,在这基础上做出适应的调整。
在做观察时我们首先确定观察的目的。比如我们想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那么,我们要观察环境(周围有哪些人或活动、材料是否充足、数量和种类)、材料与幼儿互动,使用了哪些材料?怎么使用的(混色、刷、点、涂)?能否控制?使用材料时长(幼儿兴趣度、持久度、对挑战忍耐度等等);其次将使用材料情况客观记录下来,最后根据记录情况分析幼儿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调整做参考。
(三)后——总结提炼
活动结束后,评价是幼儿自我认识的一种方式,通过讲述介绍,幼儿能够表达出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认知,能展示独特的艺术视角,教师借助幼儿的介绍和表达来了解幼儿,把握幼儿美术创作活动的状态,并结合自己观察和幼儿描述帮助幼儿分析总结问题,提炼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