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可可西里》与中国生态乐品艺术传播

    谭赟

    电影《可可西里》是导演陆川2004年拍摄的电影,先后荣获香港电影金项奖与台湾金马奖等多个奖项,其传播的先进生态理念与乐品文化意识,今天更加耀眼光芒,体现了导演的艺术敏锐性与创新性。主演多布杰、张磊、奇道等人的敬业精神与精艺技术,恶劣环境、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泥沙吞人、大雪封山,狡猾的猎杀人与巡山队员的牺牲,尕玉和日泰队长追上了凶残的盗猎者,日泰拒绝了盗猎头目的收买而倒下,尕玉死里逃生,带回了日泰队长的冰冷遗体,影片的故事情节与经典镜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更传播了中国生态文化的不舍追求精神。近年来,用电影艺术传播生态乐品的创作逐渐起色,深受观众喜爱追捧,这不仅是创作界的新取向,也是市场观众的需求与觉醒。中国电影《重庆森林》《三峡人家》《道士下山》《大美青海》《长城》以及《熊出没》系列,美国的《阿凡达》《奇幻森林》《泰山归来》以及《加勒比海盗》系列作品,都传播了人与自然相处的矛盾困境。在建设生态文明与绿满中国的今天,更加弥足珍贵,可可西里的人物风情与生态乐品文化,也更值得深入研究与广泛传播。

    一、 可可西里与当代生态乐品艺术理念

    中国的青海自然环境优美,青海的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总面积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13,排在全国第4位。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青海湖,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信教群众中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三江源”和“中华水塔”之美誉。青海与可可西里的独有地理环境,孕育出自然雄浑与高亢嘹亮的音乐品质,每当藏民欢庆喜事和遇到困难挑战,就会围绕火堆载歌载舞,抒发丰富情感。藏族是青海的主体民族,藏传佛教文化是这一地域主要的文化特征,透过塔尔寺走进藏民族的精神世界,世人可以探寻藏民族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方面的观念。人类语言传播有其局限,但作为天生自由与能歌善舞的藏族来说,每当围绕火堆就能载歌载舞,骑马自由驰骋时高歌一曲,成为他们独有的文化传播,他们是那么自由奔放,是那么豪情万丈,是那么令人向往。

    可可西里位于中国青藏高原,是中国主要河流的发源地,生态优美与物种丰富,特别是藏羚羊贵如黄金,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青海与内地以及海外等多重利益势力的相互勾结,大势屠杀藏羚羊与破坏生态环境去谋求爆发致富,迅速造成藏羚羊灭亡与可可西里的生态恶化,为了追捕犯人遭受的残酷暴风雨,人类与大自然的艰苦斗争,影片主角杰布牺牲的结局,给人以心灵震撼与深刻反思。可可西里地区看似与内地遥远,但与内地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内陆地区的生活与上游长江黄河生死攸关。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背后,人们忘记与违背道法自然的客观规律,在诺大中国,蓝天白云与青山绿水显得奢侈渴望,其实每个人都是环境破坏者,常常把批评枪口对准别人,没有反思与批评自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对待自然环境与世间万物。因此,每当电影播放藏族伙伴们载歌载舞的场景时,大美青海的消失远去令人扼腕叹息。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发展关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造福人类生活,曹操的“千里无鸡鸣,白骨露原野”和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正是生动例子。中国的历史长河证明,每当自然环境优美时,中国人就会国泰民安与幸福歌唱;每当自然遭受破壞,就会家破人亡与哀乐悲伤,因为作品内涵意义也是自然与社会的情感反映。

    二、 可可西里独有特征与生态乐品艺术践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与法律规范制度,全国正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共谱中国美的大合唱曲。但中国美这首歌不好谱写,因为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而是需要全体人民共同行动,久久为功,方能谱出美丽中国优美歌曲。习近平总书记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1]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青海与可可西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民众不再那么淳朴简约,暴利分子早已不敬畏生态,而是对经济富裕的强烈渴望,对人性贪欲的无限满足,对发达地区的热情向往,这些内外因素的不断渗透,不仅影响青海的自然环境,也改变内陆地区的生态理念,没有大美青海,就没有内地长江黄河以及众多之流的滚滚清水;没有内地的经济支援保障,大美青海难以维持发展,青海与内陆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互促美好良性发展。

    多年来,可可西里的独特地理环境与人文风情,引起了音乐人士的广泛关注,乐品发挥了很强的影响力与传播力。2010年,由吴珹作词、宋小兵作曲的《可可西里》儿童歌曲,荣获当年儿歌类银奖,歌词传播道:“可可西里,可可西里,可爱的藏羚羊。生活在这里,可可西里,可可西里。这里的童话,多么美丽,多么美丽。别让猎枪破坏这里安宁,要把圣洁永远洒满草地,别让猎枪破坏这里安宁,要把圣洁永远洒满草地,永远洒满草地。可可西里,可可西里,爱在我梦里,爱在我心里,爱在我心里,爱在我心里,爱在我心里,可可西里。”可可西里与童话、藏羚羊以及诗意世界,从小就扎根儿童心里,这对儿童树立良好生态观具有现实意义,美丽中国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一生勤勉践行。深受大众追捧的“凤凰传奇”歌手也在传播可可西里的美丽与神秘,其歌曲《可可西里》唱道:“可可西里,你遥远又神秘。可可西里,你在我的心里。遥远的天际是谁的声音,象划破千年沉寂,却又归于沉寂。羚羊的眼泪谁会再提起,那勇敢的泪滴,是我们的哭泣。可可西里,你遥远又神秘。可可西里,你在我的心里,这苍茫的大地,为万物的灵气。那灵魂的污迹,让风雪来荡涤,暖暖的怀里,是慈悲的圆寂,有谁来保佑我,让她生生不息。”可可西里的遥远沉寂,在市场开放中被打破,这苍茫的大地与藏羚羊的眼泪,揭露现代人内心世界的丑恶面目与贪婪欲望。

    歌手刀郎创作的《西海情歌》,荣获2013年全国十大歌曲奖,其歌曲也别有一番意境:“自你离开以后从此就丢了温柔,等待在这雪山路漫长。听寒风呼啸依旧,一眼望不到边风似刀割我的脸。等不到西海天际蔚蓝,无言着苍茫的高原。还记得你答应过我,不会让我把你找不见。可你跟随那南归的候鸟飞得那么远,爱像风筝断了线。拉不住你许下的诺言,我在苦苦等待雪山之巅温暖的春天。等待高原冰雪融化之后归来的孤雁,爱再难以续情缘,回不到我们的从前。”歌词质朴柔美,韵律婉转悠扬,堪称可可西里的经典,让人百听不厌,如痴如醉。歌曲表达了女孩对男孩的思念之情,日复一日与年复一年,冰雪融化后,大雁都飞回来了,而仍然没有你的踪影。刀郎略带沙哑的嗓音,通过他那宽阔高亢的音域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随着歌声变化向世人娓娓道来。从儿歌再到流行歌星,再到刀郎歌王,都在传播可可西里的美丽生态与神秘风情,观众听后更会对可可西里更有一番意味与令人向往。

    三、 电影与生态乐品创作新启发

    电影《可可西里》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影视创作,对今天的电影作品创作更有意义。正如《大美歌曲》所道:“拨弄一丝云彩,飞翔着雪域的吉祥;捧起一汪湖水,滋润着华夏的脊梁;一条神奇的天路,让梦想插上了翅膀;那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儿,倾述着大地对蓝天的那份悠远,那份情殇;玛尼轮在空灵中转响,风马旗在宁静中飘扬,那成片的牛羊,散步在丰腴的草场;放眼望,这就是大美青海!高原上的家乡。”云彩,雪域,湖水,牧场,天路,油菜花,玛尼轮,风马旗,这些可可西里的独有标志,绘就了一曲旋律动听与丰富内涵的优美歌曲。电影《三峡人家》也反映了长江三峡建设中面临的生态文明问题,作为母亲河长江,既有哺育亿万民众的慷慨大方,但每年夏秋发洪水,也给民众带来灾难病害。三峡大坝的建设成功,带来发电防洪的好处,但生动破坏也不可估量。电影反映了三峡地区民众搬迁中的问题与矛盾,心灵的迷茫与期待。那江边的纤夫号子,那三峡里的回荡民谣,那船舶里的现代激情流行曲,都给市场发展中民众带来深刻改变。纪录片《大美青海》也是近年来优秀的自然艺术佳作,作品选取青海境内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分量的自然相处的生态湖,“中华水塔”的三江源,精神世界的“塔尔寺”,中华第一神山“昆仑山”,资源丰富的“柴达木”,这些都是可可西里独有符号标志的传播,不仅是青海的美丽家园,更是中华民族的生态财富。从《可可西里》到《长江三峡》,这些电影的创作,反映了艺术家对时代的敏锐意识,对人文生态的深入关注,引起了广泛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2]民众今天生活改善了,更渴求有蓝天白云与青山绿水,电影《可可西里》与《长江三峡》再到《大美青海》都是时代创新的优秀作品。

    中华大地江山河水与可可西里的生态损害日趋加重,成为世人焦虑与媒介关注的对象。“在这个精神化、神话西藏的过程中,传统的西藏社会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和特征,它渐渐被塑成为一个超越时空的乌托邦,一个可遇不可求的理想社会。在他们的眼里,西藏是精神的、智慧的、和平的、非暴力的、男女平等的、自由的、宽容的、绿色的、环保的。”[3]艺术家们要为生态环境与乐品文化吶喊助威,可以通过系列电影来传播破坏生态环保的恶果,传播保护生态环境的益处,比不少书面宣传与法律惩戒更有震撼力与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4]中国需要更多生态电影与乐品文化,跟需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进理念,电影音乐界在这伟大实践中不能缺席错位,而是要善于捕捉时代气息,创作出不愧于民众的优秀作品,这才是我们努力追求方向,坐而论道与焦虑无望皆不可取,我们期待更多书写历史的经典艺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1-08.

    [2]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电,2015-10-14.

    [3]沈卫荣.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叭和密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22.

    [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新华社电,2016-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