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袁可晗?杨筱丽
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中,如何突破技术创新瓶颈,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全面领跑”,是苏州市目前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问题。而高新技术人才是实现突破性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主体。因此本文从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入手,从本土人才培育、人才引进和人才挽留三方面为苏州市实现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突破性创新提出政策建议。
一、苏州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调研高新技术人才就业區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对地区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苏州依赖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苏州是传统外资制造业重镇,如今苏州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形成了“2+3”特色产业体系。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蓄势崛起。但是苏州工业园区乃至整个苏州存在人才培育效率低、人才结构不均衡、鼓励性政策缺位等问题,并且高端智力资源出现向南京和上海转移的现象。苏州高新技术人才大量缺失,根据高新技术人才就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来提高城市吸引力成为了重中之重。
二、苏州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一)人才培育层面
1.提高教育资源的集聚
苏州高校数量较少且极聚性不强,使得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虽然近年来有不少高校选择在苏州建立校区,但我们依然要看到,目前在苏州落址的校区生源水平比较有限,且科研实验室成果要想转化为生产力也需要较长时间,因此短期内苏州很难从此获利。在未来的发展中,苏州市应继续争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与其他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实现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的共享。同时对于苏州市已有的高等院校也不能忽视其重要性,要不断加大对其的投入,让其履行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责。
2.创新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不仅帮助企业提高创造力,提供技术以及研发能力,同时也满足人才对实践的需求,培养更多全方位发展的人才,这种合作方式可以有效实现双方共赢。但由于苏州市高校的数量较少,就导致能够和高校合作的企业数量较少,应改善现有合作模式,不断完善学校与多家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针对不同的专业技能培训需求,寻求相应对口企业。同时学校在寻找企业进行合作时缺乏一定的政策支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也缺乏保障企业、学校、学生利益的制度, 因此政府应针对这方面的缺失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落实,推动校企发展。
3.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当前,相当一些企业对职工技能培训的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员工普遍认为,现阶段自身的素质已经达到企业发展所需的程度,不必再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应加强对员工接受教育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参加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同时现阶段单一的培训形式,不能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得到有效的沟通,难以激发企业员工的学习热情,企业预期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要有创新意识,重点培养一批既有教师资格又有职业资格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4.协调职业培训机构运行机制
苏州市职业培训机构类型众多,不同机构的运行机制有着很大的差别,为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形成互补态势,就需要构建一套协调运行机制,该协调运行机制应首先确立权威管理机制,由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统筹整体机制的运行。此外,发挥社会的监督管理作用,由社会对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和监控, 并为政府主管部门和劳动者架设沟通桥梁, 为劳动者打造更多的诉求渠道。
(二)人才引进层面
1.完善相关的人才吸引政策
对于高层次人才,应在落户、住房、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与柔性的政策福利,营造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从而吸引人才来苏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和美好生活。具体来说,要给人才提供“绿色通道”,便于其落户苏州;人才购买住房时应给与一定力度的优惠和财政补贴,以免过高的房价对城市的吸引力造成负面影响;为人才提供社会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等福利在内;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配偶给与工作岗位方面的优先录取,把握好政策的导向性;在子女入学方面也为人才提供一定的便利,解决其后顾之忧。
2.构建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
要紧紧围绕“人才强市”的战略目标,广开言路,博纳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方面,政府应鼓励、支持企业以招聘、兼职、合作、顾问等方式引进高层次高新技术人才和智力资源,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同时应支持和鼓励高校和研究院的专家教授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科研项目转换为实际成果。另一方面,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积极外联,进一步拓宽引智渠道,争取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为企业出谋划策,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人才挽留层面
1.督促住房医疗保障的实施
住房和医疗的优惠政策是苏州市留住高新技术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想长期挽留高兴技术人才,就要切实的增加在住房和医疗方面的投入,使得其成为普惠高新技术人才的重要政策。在住房方面,落实房源安排和资金保障。由相关管理局采取政府集中采购方式购买或租赁一批商品住房,满足在本地区工作服务的引进人才住房保障需求。在医疗方面,开设就医绿色通道,定点保健医院为高层次人才开通就医绿色通道。
2.落实企业五险一金缴纳标准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作为重要的社会保障性待遇,与人才购置车房,落户苏州,子女上学,商业贷款等息息相关,是企业招纳和留住人才的基础条件。企业应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员工足额缴纳五险一金。除此之外,苏州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防止企业为节约用人成本少缴、甚至不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具体来说,以滞纳金和罚款等形式对没有按照标准缴纳五险一金的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同时建立失信惩治黑名单,在税收优惠、行政审批、招商投标等方面对失信企业进行限制。
3.提升城市的软环境
除了物质环境外,文化、观念、法律、制度等软环境作为一种精神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制胜法宝。良好的软环境,能够聚集更多的生产要素、留住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应该把“城市经营”作为苏州的建设和发展理念,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营销城市品牌,扩大城市的影响力。从更高层次来说,要从文化底蕴和创新环境出发,构建和推进苏州的文化建设,满足人才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需要,以及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支持和鼓励人才进行创新,这些才是苏州这座城市发展的内在潜力。(作者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