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社团学术创新能力建设探索

    陶功浩

    

    [摘 要]学术创新能力是科技社团生存发展的关键。只有学术类服务上水平、上层次,科技社团才有存在价值、行业地位和竞争力。当前,科技社团普遍存在组织公信力下降、学术能力不足、应对能力不强、专业服务受限等问题。广东省质量协会坚持公益属性、创新学术服务项目,协同建设服务平台、创新人才聘用形式,政校企行多方合作、创新项目实施方式,公益专业“双轮”驱动、挖掘学术服务价值,在质量服务领域学术创新能力建设上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科技社团要重视学术型服务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协作,积极申报学术型公共服务项目,充分结合龙头企业的优势资源,实现学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关键词]科技社团 学术创新能力 公益性 专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N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0)11-0005-05

    一、学术创新能力是科技社团生存发展的关键

    科技社团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织、参加的从事科技活动的群众性组织,在科学普及、科技咨询、智力开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科技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社团与其他创新主体保持联系,促进主体间的联系与互动,扮演着知识流动的推动者、创新主体间的联络者、创新制度的建设者、科技人员的服务者、创新文化的营造者等5种角色[1]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社团发展与治理论坛上提出,希望科技社团发展成为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贡献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推动者、创新变革的促进者、科学文化的传播者[2]。为此,科技社团要搭建好科技工作者与政府、企业和社会间的桥梁纽带,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科技、服务创新变革;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推动交流合作。

    科技社团现有服务项目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术类,包括学术论坛、专业会议、高端培训、科技期刊、调查分析、研究报告等,这是彰显科技社团服务能力、提升组织公信力、汇集行业凝聚力的专业项目;二是非学术类,包括通信联络、信息转送、意见收集、普通培训、会务服务、展览展销等,这是维系会员关系、加强会员联系、提供一般服务的基础项目。由于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的不断革新,仅需依赖非学术服务项目即能过上“好日子”的时代一去不返,科技社团必须转移到为会员单位提供以学术类为主的服务项目上来。實践表明,只有学术类服务上水平、上层次,科技社团才有存在价值、行业地位和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发展壮大。

    但是,相比于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和新时代对科技社团所提出的使命与挑战,我国科技社团特别是省级科技社团,学术创新能力普遍不足,是薄弱环节。尤其在与业务主管部门全面脱钩后,学术创新能力的不足,更制约了科技社团的发展,甚至给科技社团带来生存危机。

    二、制约科技社团学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

    (一)行政脱钩导致资源缺失,组织公信力下降

    201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中央组织部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开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按照去行政化的原则,全面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至2019年年底,超过50%的全国和省级行业协会、商会社团完成与政府部门脱钩,成为直接面向社会、自负盈亏的独立社团法人,与众多服务型小微企业已无本质区别。以往借助政府资源运作的发展方式不再适用,在组织公信力没有提升到一定高度时,由科技社团自身出具的文件尚不能发挥以往政府部门公文的效力,导致出现“免费午餐”无人领用的情况。

    (二)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不高,学术能力不足

    现在政府部门有经费资助的学术类项目,例如专项培训、科技论坛等都采用招标方式,科技社团、高校、科研机构等都可以竞标。科技社团原隶属于政府部门,从业人员多为服务型而非专业专家型,学历层次不高,缺少研究生以上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与高校、科研机构甚至一些企业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在学术类项目投标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外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应对能力不强

    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渠道多元化使传播即时化,使普通信息的获取更便捷、时效更充分,科技社团的信息汇集优势不再;员工学习碎片化、培训在线化,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科技社团传统的“以会代训”方式已没有多少发展空间。这都对原有业务及模式提出挑战,但科技社团的市场拓展、客户管理、线上技术等应对能力不强,跟不上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

    (四)公益与有偿服务存在矛盾,专业服务受限

    政府部门“放管服”改革,对社会组织的监管趋紧,且目前缺乏清晰的管理边界;公益类项目减少并走招标方式,项目拨款改为事后补贴;项目第三方开展现场过程监控,项目验收更加严格;人员费用不能在项目经费中列支;对公益项目的赞助、联合举办也受到限制。这些都使得公益类项目受到科技社团“冷落”,公益项目需要投入大量人员和一定的经费,需要其他有偿服务收入来弥补,放弃公益项目,又难以发动更多企业参与,无助于其他有偿服务形成规模。

    三、学术创新能力建设实践——以广东省质量协会为例

    广东省质量协会成立于1980年。40年来,协会始终不忘质量服务初心、牢记质量推进使命,秉承“服务大质量,促进大发展”战略,以“传播先进质量理念、方法和技术,组织各种形式质量推进活动,提供专业化的质量服务,为提升员工能力、组织和国家的竞争力做出贡献”为使命,实践“质量、诚信、人本、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以“公益+专业”双轮驱动,在质量服务领域学术创新能力建设上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一)坚持公益属性,创新学术服务项目

    广东省质量协会2010年与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委员会行政脱钩后,仍保持质量服务的公益角色,主动与相关政府部门人员保持紧密联系,完成调研协助、政策传导、信息上报、质量调查、质量标杆遴选、品牌成果申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等“规定动作”,同时,开展了学术论坛、党建服务、专业杂志、信息平台、免费培训、会员交流、参观访问、“广货全国行”等公益活动和质量、品牌、标准的培训、评价、咨询等专业服务(见表1)。通过这些学术类公益活动,对接会员单位具体需求,并衍生出其他有偿服务。例如,参照工信部全国质量标杆遴选要求,通过开展广东省质量标杆活动,帮助企业梳理、总结质量管理模式,为企业申报质量奖奠定基础。

    (二)协同建设服务平台,创新人才聘用形式

    面向高校、企业,甄选质量领域既有一定学术水平又热心公益服务的教师、经理担任顾问、兼职副会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才能,参与学术项目策划设计,使项目紧跟时代,结合行业特色提高服务精准度和企业响应程度。设立学术委员会、精益管理委员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学术工作组织,成立专家智库,储备各类学术专才。协会与地市高校合作,在全省范围成立科技服务站,广泛吸纳高校人才。2019年,与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广东省质量协会(佛山职院)科技服务站,由该校企业管理系教师团队负责,带领学生志愿者服务佛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辐射600多家企业,常年开展质量文化宣传、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班组长技能培训和质量技术服务,并成为大学生创新训练和创业孵化的平台,将广东省质量协会的公益服务辐射到地市、县区、工业园区。

    (三)政校企行多方合作,创新项目实施方式

    在策划、申请学术项目阶段,协会主动联系基层政府部门、高校、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将其列为项目承办、协办或支持单位。2018年,广东省质量协会承办第十六届广东省科协学术活动月开幕式,主动邀请佛山市科协、佛山职院共同承办,发动欧神诺、好帮手等公司协办,争取到一定经费及场地免费支持,同时提升了参会人员层次,方便更多企业就近参加,扩大了学术活动月的辐射面和影响范围。2019年第十七届广东省科协学术月,广东省质量协会邀请汕头市委组织部、汕头市科协及广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汕头市质量协会、梅州市质量协会协办,并在汕头职院举行科技创新座谈会,活动吸引了汕头市工信局、市场监管局、汕头市级学会、当地高校师生及粤东地区企业500多人参加,深入诠释“改革开放 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助力粤东明珠”主题。

    (四)公益专业“双轮”驱动,挖掘学术服务价值

    按照中国质量协会布局,广东省质量协会承担广东省的质量现状调查、质量标杆、品牌创新成果、全国品牌故事大赛、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六西格玛考试等公益性事务。在此基础上,协会拓展出企业质量案例研究、质量标杆和品牌创新成果咨询辅导及省级质量标杆、品牌创新成果遴选等专业性服务,并与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合作,面向其会员单位开展质量标杆、品牌故事、市场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品牌创新成果发布、优质服务大赛、质量技术创新大赛、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等活动[3]。协会编辑、印刷《广东质量》(双月刊)[BFQ],免费派送企业累计6万余册,至今已连续出版116期,宣传质量发展政策、传播质量管理理念、总结先进方法和实践经验,引导企业进行全面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和标准建设,近年来,刊物的前瞻性、专业性、实用性、指导性显著改善,加上协会网页及微信公众号推送,影响力不断提高。另外,我们支持各地、市质量协会和其他行业协会开展顾客满意度测评、QC成果发布等专业性项目,以科技服务站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参加与质量、品牌等相关的志愿者服务、创新创业服务,使專业服务兼具公益属性。

    四、科技社团学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建议

    (一)重视引进与培育学术型服务人才

    科技社团具有中介组织的独特地位及优势,学术交流应成为科技社团的主要服务活动。人才是科技社团生存发展的关键依托,要重视引进学术型服务人才,提高科技社团创新服务能力;注意在科技服务中培育学术型人才,发挥他们的策划、咨询、创新才能,推动社团开展高端学术活动。

    (二)加强科技社团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协作

    高校、科研机构是学术人才的聚集地。科技社团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服务目标一致,服务对象存在较多交集,可以加强联系、紧密协作,将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与科技社团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推进科技学术服务实现协同创新。

    (三)积极申报学术型公共服务项目

    国家和省、市各级科协、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科技工作,学术型公共项目数量呈上升趋势。科技社团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和具体项目,认真参与、精心准备、积极申报,将自身科技服务工作与学术项目精准对接,提高申报项目的中标率。

    (四)充分结合龙头企业的优势资源

    行业龙头企业一般都是科技社团的主要服务对象和资源依托单位,在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上具有一定优势。科技社团应主动向各行业龙头企业靠拢,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在场地、人才、项目等方面的资源和在行业中的引领作用,实现学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忠.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J].知识经济,2011(1):11.

    [2]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社团发展与治理论坛举办[EB/OL].(2019-06-29).http://www.cast.org.cn/art/2019/6/29/art_79_97752.html.

    [3]广东省质量协会联合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启动5项质量领域省级奖项评选申报[EB/OL].(2020-08-11).http://gdsta.cn/Item/31514.aspx.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ocieties

    Tao Gonghao1,2

    (1.Foshan Polytechnic College, Foshan, Guangdong 528137, China;

    2.Guangdong Association for Quality, Guangzhou,Guangdong 510030, China)

    [Abstract]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key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ocieties. Only when academic services are at a higher level, ca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ocieties have value, industry status and competitiveness.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ocieties, such as the decline of organizational credibility, the lack of academic ability, the lack of coping ability, and the limitation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Guangdong Association for Quality adheres to the associations public welfare attribute, innovates academic service projects, cooperatively constructs service platform, innovates the employment form of talents, cooperates with government, school, enterprise and bank, innovates project implementation mode, and “double wheel” driving of public welfare specialty to explore a new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field of quality servic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ocieti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academic service talents, strengthe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univers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ctively apply for academic public service projects, fully combine the superior resources of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realiz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ocieties;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public welfare; professional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