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康复护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闫翠桃
【摘要】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7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行康复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37例:未行康复护理)与实验组(37例:行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6个月后血压控制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且干预6个月后简易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
【关键词】康复护理模式;老年高血压;血压控制;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1..01
据我国相关报道显示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群体中约有百分之四十的患者伴有高血压,机体长期血压超过正常水平可影响心、脑、肾等多个脏器功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同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本次研究比较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37例未行康复护理与37例行康复护理血压控制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n=36):男、女分别18例、18例,年龄/平均年龄为:64岁~80岁、(73.62±1.42)岁,高血压平均病程为(4.52±0.12)年。对照组(n=36):男、女分别19例、17例,年龄/平均年龄为:65岁~80岁、(73.78±1.45)岁,高血压平均病程为(4.49±0.11)年。本次研究对象在性别、平均年龄以及高血压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验证无明显差异,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参考我国万学红、卢雪峰主编第九版《诊断学》中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年龄均超过60岁。(2)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有自主意识且自主活动不受限,均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诊疗资料不全或未定期入院复诊患者。(2)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3)排除无法独立完成SF-36量表检测患者。
1.3 方法
對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给予患者高血压疾病宣传手册并配合门诊复诊。实验组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发放宣传手册、播放专家讲座等健康宣教活动的基础上,主动与患者谈话,结合预后良好案例,强调康复锻炼对患者血压控制的重要性,抵消患者对康复护理干预抵触情绪。(2)饮食干预: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在日常烹调时尽量应用量杯、量勺,以合理控制每日食用盐、食用油摄入量,并鼓励患者进食粗粮以及粗纤维果蔬,。(3)运动干预:患者每周至少有氧活动2次~3次,行打太极、慢走等中低强度运动,持续有氧运动时间应控制在20 min~30 min,以患者轻微出汗为宜,此外,若患者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头晕、四肢乏力应逐渐停止运动,稍作休息,禁止行爬山、快跑等高强度有氧运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血压控制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若患者血压低于140/90 mmHg则表示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参考SF-36量表(百分制)判断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与SF-36量表得分呈正比。
1.5 统计学处理
SPSS 21.0系统处理结果数据,(%)表示的百分数应用x2检验,(x±s)表示的平均值应用t检验,P值超过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6个月后有35例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对照组有29例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实验组血压控制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80.56%),x2检验5.987,P<0.05。实验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SF-36量表得分为(90.23±2.43)分,对照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SF-36量表得分为(83.34±2.44)分,t值等于10.083,P<0.05。
3 讨 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低与诸多因素有关,一方面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各项脏器功能减退有关,另一方面与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具有密切联系,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少,老年高血压患者康复锻炼相关知识主要源于自身所学,受患者认知能力的影响,自主护理能力。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开展康复锻炼干预,即通过护理干预促使患者正确认知高血压,并通过开展饮食指导以及运动干预,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本次研究显示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血压控制效果好,生活质量高,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康复护理干预模式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小红,陈梅英.康复护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5):594-598.
[2] 黄开碧.康复护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