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都市题材水彩画的技法探索

    黄鑫鑫

    摘 要:水彩画技法是水彩画家一直以来探索的神秘方向,从某种角度讲,一部绘画史就是一部绘画材料技法史。一幅作品只有将题材与技法紧密结合才有可能成为好的作品,技法与题材从来不是分割的两部分,而是相辅相成的双主角。

    关键词:水彩技法;绘画;都市题材

    近年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水彩画家开始将目光从乡村题材、少数民族题材转移到都市题材上,都市题材水彩作品在国内外各种大展上的比重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水彩画家敏锐的目光紧跟时代发展,将艺术创作紧紧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外,更重要的是都市题材水彩画家能够将作品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使画面语言更加多元化。本文通过对过去十年都市题材水彩画进行深入研究,对该类题材的水彩表现技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一、本体语言的延伸

    (一)创作手法的多样化

    1.多种肌理技法的运用

    黄铁山在谈到关于水彩画本体语言特色时提到:“水彩画必须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画种的特性,做到扬长避短,但是同时又不能把水彩语言限制得太窄,不要为了片面地追求水彩画轻盈、透明的感觉而缩手缩脚,不敢尝试新的技法。”在水彩画创作过程中肌理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水彩画的肌理之美是其自身独特风格的一部分,而肌理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感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同时也能丰富水彩画的表现力。

    传统的水彩肌理主要是以撒盐法、滴水法等为主,近些年,随着工具材料越来越丰富,在各种文化的碰撞之下,画家的思维观念与创新意识也越来越多样化,许多画家不满足以前的肌理手段,开始冲破材料与工具的束缚,创作出各种各样的水彩画肌理。

    通过对近三届美展的都市人物题材水彩作品的研究发现,有许多画家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而且效果显著。黄增炎的《炼钢人》就是水彩画肌理技法创新的代表之作,作品一改水彩画轻快流畅、透明靓丽的特性,而是像油画那样坚实厚重。画家在画画之前,先用丙烯粉在画纸上均匀地涂上一层,涂料盖在水彩纸上,改变水彩纸的特性,使纸的表面不再吸水,变得坚实耐磨,易于清洗。画家放弃传统的水彩笔,改用密实挺直的硬毛刷子来作画,使画面留下丰富的笔触和肌理,使画面显得厚重,更好地凸显出炼钢工人的坚实。

    毛娜的《待》同样也是先在纸上做肌理,在画面中地面和人物以及板车的位置涂上一层均匀的丙烯,然后再上色,这样画出来的人物和地面会显得厚重。画家在画中墙面的位置先用砂纸轻轻打磨使画纸变得粗糙,然后再上色,这样颜色干了之后墙面会因为纸的粗糙而颜色沉淀显出颗粒感。在上完色之后趁颜色未干之时,将清水洒在墙面的位置,可以获得斑驳的墙面效果。

    类似的在纸上先做底子和打磨纸面的肌理技法还有李建勋的“逐日·逐日”系列、谢菲的《初心》等。除了用丙烯颜料在画纸上做底之外,还有的画家直接丢弃传统的水彩纸改用卡纸来绘画,例如王绍昌的《喀什印象》,就是用不吸水光滑的卡纸作画,在选择画笔时也放弃了传统的水彩笔和毛笔,选用硬毛笔刷来作画,使最后的画面效果颇有油画的笔触。

    2.画面巧妙的留白

    任何一幅画都有主体形象,画家通过对主体形象的塑造表达出特定的主题或追求。艺术家在创作时为了突出主体,常常会调动画面中的一切因素,运用各种可利用手段来达到为主体塑造服务的目的,留白就是水彩画家常用的手段之一。

    水彩画是以水和透明的水性颜料作为媒介在纸上作画,两种材料的特性使水彩画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质,正因如此,水彩画的色彩饱和度和浓度往往需要依靠水的稀释,并且依靠水彩纸白色质地的反射,一幅画最亮的地方便是纸的空白处,也可以说白纸是透明色彩的光源,所以在水彩画面上有意味的留白就应运而生,成为水彩画表现的又一大技法。

    通过对都市题材水彩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水彩画家在画面上都或多或少地运用到留白技法,其目的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凸显作品的主体,郭熙在其绘画理论专著《林泉高致》 中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家往往通过云、烟、雾来表现山的高大,而云、烟、雾往往又是借助留白的方法来表现,画家在山、石、树处落笔,而独具匠心之处往往是云、烟、雾之处,留白成功完成的同时,山、石、树便活灵活现了。

    中国水墨画家通过留白来凸显主体,水彩画家们通过对国画的借鉴和学习也将留白的技法运用到都市人物题材的水彩画创作中。例如滑寒冰的《脊梁》,画家在刻画煤矿工人时,除了对工人的面部和手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之外,其他的地方全部留白。画家虽未刻画其他背景或环境,只通过人物面部的重色块与背景的大面积空白形成强烈反差来达到突出主体人物的目的,使观众的目光全部集中到煤矿工人身上。与此类似的借助留白来凸显画面主体的作品还有沈颖与范云鹏的《你在我的夏天里之二》、王辉林的《天舟破浪》、陈凌杰的《处境》等。

    留白除了凸显主体外,第二个目的便是演绎画面的节奏、虚实,黄宾虹在《画语录》中说到:“古人作画,用心于无笔墨处,尤难学步,知白守黑,得其玄妙,未易言语形容。”可见中国绘画对虚实的重视,只有虚实相生,才能在无笔墨处见笔墨。

    在水彩画中,水彩画家们也恰恰是借鉴了国画水墨里的“知白守黑”来达到“虚实相生”的表现效果。水彩画家在创作时根据画面的需要选择性地留白,以求达到增强画面节奏感的目的。陈颖的《手机》、刘永健的《2009·矿工纪事》等都是借助“留白”来达到增强画面节奏和虚实效果的优秀作品。

    (二)综合材料的“跨界”运用

    综合材料就是指多种材料的综合,也就是说艺术表达上的多样性和延伸性。综合材料的意义就在于极大地丰富了画家的表达语言和思维广度。一个优秀的画家除了在创作中视角独特、饱含真情实感外,还应使创作手法与表达内容相辅相成,即在用材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近几年,在作品中运用综合材料越来越多,这些作品在形式和风格上都与传统水彩画有很大的区别。综合材料的介入,使得水彩画与其他画种艺术有了借鉴和融合,这极大地开阔了水彩画家的思维和视野,拓展了水彩画家表现自我的道路,也增强了水彩画表达的多样性和竞争力。用色粉与水彩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画面既朦胧,又比单用水彩上色显得厚重。

    综合材料的跨界使用为水彩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水彩画艺术语言的延展有了多种可能性。

    二、光影技法的拓展

    光是人们感受自然万物的第一因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绘画领域中,光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要想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除了具备优秀的题材、色彩、构图等元素之外,对光线的处理也非常重要,正如阿恩海姆所说:“光线是揭示生活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的感官来说是最为辉煌和壮观的经验,只有艺术家和诗兴偶发的普通人才能在对它进行审美观照和审美欣赏中,洞见它的美的辉煌。”

    (一)光线营造氛围

    在繪画中光线作为画面的灵魂,将内容、色彩、线条等元素统一起来使画面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水彩画家在进行创作时通过对画面中光线的安排,给画面营造出一种特有的氛围并由此传达出艺术家所想要表达的情绪。

    不同的光线强弱、角度等因素都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氛围,这种不同的氛围差异必然会使观者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鲜艳、明亮的光线使人感到温暖和热情,昏暗、阴沉的光线则会让人产生压抑和悲伤的情绪。水彩画家们利用画面光线的变化使观众产生不同的情绪,以与观众产生共鸣。

    黄志刚的《暖阳里的集市》便是利用光线营造画面氛围的典范作品,画家描绘的是清晨热闹的集市,整幅画面繁杂而有序,细节与整体的把控恰到好处,色彩关系明快、透明、干净、冷暖相宜,夏日清晨集市里热闹气氛跃然纸上。

    (二)光线诠释象征意义的情感宣泄

    很多时候,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更多是依靠对观众的心理和情感的触动来达到。一幅优秀的作品是能恰当地运用光影,利用作品中光影的象征性使作品中的光影图示获得更为深刻的内涵和精神指向的。

    艺术创作者从象征的角度和审美心理的角度对画面中的光影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处理,使画面中的光线超越客观规律。画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画面光影语言的表达中,使画面中的光影成为可以传达画家精神意图的符号语言和具有象征意味的工具,是画家内在精神的外化表现。

    画家通过对光影的巧妙运用,诠释出画面的象征意义,创造出带有某种暗示性的画面,从而到达揭露画面主题和画家意图的作用。陈君诚的《思念系列之三》、李晓智的《对话系列之二·局域空间》等作品都是利用光线诠释象征意味的佳作。

    总而言之,传统的水彩画在历经百年的尝试探索后,已经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但是在当今艺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水彩画也需要把握好契机做出相应的调整。水彩画家要以开放的态度,对水彩画的表现技法进行拓展性研究,顺应时代和水彩画自身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滑寒冰.水彩画艺术语言的拓展与延伸[J].饰,2006(2).

    [2]雷勇斌.空白的精神:水彩画中的留白[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3).

    [3]杨樱林.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黄宾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吴建梅.析17世纪荷兰风景油画与印象派风景中光的运用与表现[J].中国美术,2010(2).

    作者单位:

    西安培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