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特色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肖景霓?王栋?张蕾?郑丽娜?魏海峰?张燕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妙论述,充分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而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形势非常严峻,导致了对环境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产生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从事与环境保护工作相关的人才需求必将不断增加。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问题事关国家根本利益。从我国未来发展全局看,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因此,我们在开发海洋过程中,更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等亦需要具有环境科学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建设海洋大国,必然拉动对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环境科学专业当前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开设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二百余所,其中“211工程”院校中就有63所院校开设了环境科学本科专业,“985工程”院校中开设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也有31所。各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办学特色各有不同,而体现海洋环境特点的高校十分有限,仅为现有的几所海洋大学。

    二、海洋特色环境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顺应时代潮流,紧扣学校建设“蓝色海洋大学”的主题,除在环境问题的认识与分析,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环境规划管理与评价、环境生态、环境法规与环境毒理等方面加强培养外,还增加了海洋环境特色,填补了原有环境科学学科在海洋环境领域人才培养薄弱的不足,以适应环境科学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多元化的需要。

    将专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优化学科专业资源配置、丰富学科专业内涵,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专业适应性,根据我校“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提高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以及建设蓝色海洋大学的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基本知识技能类课程,完善和优化环境科学的知识类课程体系,使我校环境科学学科专业结构和学生培养目标始终保持与国家经济建设战略需求同步,培养的人才不断满足社会和环保行业需求,满足我省建设“海上辽宁”、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发展战略需求,为社会输送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

    三、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对于专业基本培养规格,在综合素质基本要求方面,依托于学校的蓝色课程体系,在通识课程(浅蓝)体系中,既有体现历史、政治、道德修养等培养学生崇高精神及责任感的课程,也有体育、军训等强健学生体魄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课程,还有各类型选修课程塑造学生的人文、艺术及道德修养。在专业基本要求方面,有培养学生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通识类课程,有四大化学、化工原理、工程水力学、制图等提高化学与工程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课程,有环境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资源与经济学、环境地学等专业基础类课程,有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生态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监测等技术类课程,有环境影响评价、遥感技术与应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环境管理类课程,有化学实验、监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等提高实践能力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都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详细且准确的定位与体现。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方面,依托学校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理念,构建了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特色课、专业任选课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全面体现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充分体现具备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等方面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专业特色方面,设置了海洋化学、环境海洋学、海洋环境保护等专业课程,并设有水产增养殖学概论、水产养殖概论等水产养殖技术类的选修课,以满足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需要。

    四、教学计划的调整情况

    为实现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深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具体措施如下 :

    (一)课程体系建设:以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要求为核心,以海洋环境为特色,围绕教师的专业特长,构建以环境技术科学领域课程为核心、海洋环境科学为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扎实专业从业能力,使学生具备环境科学特别是海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学科基础课主要设置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为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主干课程,并设置了涵盖环境工程设计、经济分析、海洋保护等多维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修。

    (二)教学模式调整:采用“1+2+1”的培养模式,即: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导论课程;大学二、三年级以专业主干课程为重点,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大学四级全年则以各类实习实践为主的实践环节。在大四上半年主要安排课程设计或综合实训,并开设部分发展学生兴趣的模块选修课;下半年全部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1+2+1”的培养模式即可保障理论学习,又能提升实践能力,也可避免因考研、就业等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而影响正常理论课学习效果的弊端。

    (一)强化实践教学:按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了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科研创新及毕业论文等环节。

    1.实验:实验教学可传授给学生各实验操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仪器仪表的原理、测量方法、操作規范、数据分析等,并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实验设计、故障排除等,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分析及操作能力。在增设的综合实验与能力拓展实验中,融入了海洋环境问题分析与监测的内容,形成了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及能力拓展实验构成的,具有鲜明海洋环境保护特色的,实用、完整、开放的环境科学实践教学体系。

    2.实习:通过设置认识实习和教学实习实践,可以使学生有机会了解行业,接触更实际的环保工作。本专业依托学校自身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与企业确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技术攻关等提供技术支持,结合企业人才发展战略,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同时依据企业需求,为其输送优秀毕业生。企业则利用自身的生产设备、场地、资金等优势,为学校提供生产实习基地及科学研究的生产试验条件,为科技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依据行业发展趋势,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建设性意见,并优先接纳本专业学生就业。

    3.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本科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环节,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设置中,既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学生的爱好和毕业去向,要求选题内容要与当前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紧密结合。选题内容可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创新课题或大型竞赛及就业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技能、端正学生做毕业论文的态度,从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对于学生继续读研深造及直接就业均可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也提倡学生自主选题,以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4.科研创新改革

    良好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将环境科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融汇在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中得以体现。开设了创新训练的专门课程,构建了包括国家、省市、学校、院系等资助项目,以及科研团队和学生的自选项目等的多元化大学生创新训练模式。

    (四)增设能力拓展综合训练: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能力拓展形式的实践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设定的环境问题,提升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可与后续毕业环节相衔接,深入了解解决一个环境问题的整个思路及过程。此环节可对继续读研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有助于提高考研学生的复试通过率;对就业学生也得到相应完整的实践能力训练,有助于增强毕业生与企事业单位的契合度,提高就业率。

    五、结语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按照夯实基础课、优化方向课、加强拓展课、构建具有海洋特色的环境科学课程体系原则,采用“1+2+1”的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备环境科学与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陆地和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较好的满足了学校建设蓝色海洋大学的要求。(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

    基金项目:大连海洋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與实践”;全国农业教指委2019年立项研究课题(2019-NYYB-27):以《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治理》课程为导向的农业硕士案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