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古诗教学之我见

    徐海珠

    古诗教学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核心素养为根本,体现学科的开放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自主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那么,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教学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立足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一、以诗解诗,增加基础知识积累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古诗词历史悠久,知识体系庞大。要想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让学生读懂古诗文本,了解古诗的内涵,积累足够多的古诗知识。以诗解诗,是钱钟书先生提出的一个古典诗词学习方法。以诗解诗不同于传统的逐字逐句解析诗词的学习方法,它主张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拓宽古诗教学空间,进而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了解。如杜甫的《登高》,从诗体来看,是一首感怀抒情、悲秋伤怀诗。从格律来说,是一首七律。从时间来看,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从语言和风格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精练,通篇对偶,风格“沉郁顿挫”。结合这首诗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以诗解诗:1.选取几首与这首诗同一种风格的杜甫的七律如《蜀相》《曲江对酒》等,让学生开展联袂阅读、比较阅读,使学生了解杜甫七律的特点。2.将杜甫同时期的几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如王翰的《雁湖》、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与这首诗放在一起品读、赏析,让学生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因为年老而壮志未酬的悲痛。3.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如“白”“下”“来”等,让学生想象诗人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营造的艺术世界,感受诗人在字词使用方面的技巧。这样以诗解诗,可以拓宽古诗教学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二、創新载体,营造趣味教学意境

    作为古典文学的代表,古诗意境优美,语言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古诗为许多人所喜爱。但是,古诗的语言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加上古诗描述的内容年代久远,所以,这也给学生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要想让学生通过古诗学习发展思维、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力,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手法和古诗教学载体,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展示古诗的“形”与“神”。惟其如此,才能发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鉴赏兴趣,让学生爱上古诗。如在学习《归园田居》这首古诗时,这首诗生动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都别具一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古代山水田园画卷,并让学生听带有古筝伴奏的诗歌朗读,让学生了解诗歌文本大意。然后,开篇点题:这首诗歌的主题是“归园田居”,紧贴主题,主要讲述了四个问题:一是从何而归,二是为何而归,三是归向何处,四是归去如何。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给出这四个问题的答案。这样借助多媒体和简洁生动的语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认知上有一个明确、可感的方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三、把握意境,加深学生的理解

    古诗是诗人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的结合体。古诗的美不仅体现在诗化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上,古诗深邃、幽远的意境,更是令人难以忘怀。意境是中国古诗特有的表达方式。古诗意境“造化神奇”,古诗的意中之境、意造之象多因心而得,率然而生。在古诗鉴赏教学中,意境把握,关系到学生对古诗的深层理解。学生只有深刻了解古诗的意境,才能品出古诗的意外之音,才能品味出诗歌真正的味道,才能通过古诗学习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力。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诗歌意境,并借助有效的方法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带领学生进入古诗意境,使学生“披文入情”。如在学习《锦瑟》这首古诗时,这首诗意象迷离,意境朦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蝴蝶、杜鹃、沧海、明月、珠泪、玉烟等意象,引导学生感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如庄周梦蝶寄托了诗人如梦幻般美好却虚无缥缈的情感。杜鹃伤春悲鸣,哀怨悲切,最能引出人们悲苦哀伤的思绪。沧海明珠好像晶莹的泪水,描绘了诗人寂寥凄清的心绪。这样通过意象串讲解读诗歌意境,可以让学生顺利进入诗歌的艺术世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古诗教学要摈弃传统应试教学理念,要以核心素养教学为中心,要创新教学形式,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和欲望。惟其如此,才能促进学生语言建构,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审美鉴赏能力。

    ★作者通联:安徽桐城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