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交网络的科技社团内部建设工作设想

    韩永涛 王熠博 王斌 秦子睿

    [摘 要]新时代赋予科技社团更高的发展要求。该文结合信息时代社交网络的价值,探索科技社团基于社交网络的内部建设模式,以更加开放、融合的姿态,尊重并发挥各组织机构以及广大会员集体智慧,让更多科技人才参与科技社团治理,以满足新时期科技社团创新融合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科技社团 社交网络 交互平台 会员

    [中图分类号]G3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596(2021)01-0027-05

    一、社交网络的内涵界定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s,SNS)源于网络社交,开始于电子邮件,发展到电子公告板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BBS),从点对点的交流发展成为点对面的交流,提升了同时交流的能力。社交网络的出现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也推动了互联网向现实世界无限靠近,涵盖了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将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整合,使互联网从研究部门、学校、政府的平台扩展成了一种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成熟,社交网络扩展到移动手机领域,使手机也成为社交网络的载体。而现今的社交网络形式也逐渐多样化,除BBS、博客、社交网站外,微信、微博、视频网站等都属于社交网络,其进入门槛低、参与度高、互动性强,可以有效进行信息沟通和传递[1]。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一)社交网络有利于用户获取更多信息和知识

    社交网络虽然是无形的网络,但经过Web 1.0时代、娱乐化时代、微信息时代以及垂直应用时代的发展,已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用户在社交网络中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更加愿意分享和交换信息。社交网络弱化了中心的概念,信息传播呈现去中心化的特点。用户之间相互联系,收集信息并通过分享来迅速传播信息,这使用户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和知识[2]。

    (二)社交网络的品牌传播效应

    国内学者认为在品牌传播方面,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网络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社交网站能集聚特定用户群体,促进用户线上线下进行广泛的交流,创造品牌与受众群体的全新接触面,为企业品牌传播带来新的商机。社交网络为创造用户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引导用户需求。产品的评价在社交网络中都能产生“口碑传播”效应[2]。

    (三)社交网络的商务价值

    社交网络的内在价值在于最大限度激活人际关系。商业信息与社交网络相结合,通过线上与用户的互动就能产生商业价值。企业利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将相互关联或具有共同爱好的人群聚集起来,进行精准营销[2]。

    三、科技社团内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社团内部组织相对松散,难以统一管理

    科技社团内部设立理事会和办事机构,以及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工作站或二级学会等,部分经济科技发达地区还可能设有分会。因国家科技经济发展所需,全國学会在中国科协的业务指导与要求下,积极建立各种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例如地方工作站等[3]。

    然而,目前科技社团内部各组织机构相对独立,存在一定程度的管理脱节。大行业背景下,在各自的科技分支领域,各执行机构表现活跃,各点发力,却不能很好地形成合力。部分学会采用汇总专委会工作计划进行年终工作考核等方式对专委会进行监管,但对于推动科技社团整体发展形成合力方面的主动性还是不够。例如在建设国际一流学会工作中,没有更好地协同各专业委员会的力量。

    (二)科技社团内部组织机构间的联系密切程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科技社团作为科技工作服务平台,掌握社团所拥有的资源及会员的需求,是做好科技服务工作的前提条件。而科技社团各种执行机构的工作区域分布呈现分散性,甚至遍布全国各地,沟通交流存在一定的限制。部分学会或是学会专委会只能通过年会的形式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这显然不能满足常态化的协作需求,也不利于增加合作机会。

    科技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技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①。

    以往,行业领域分支决定了学会办事机构与专委会之间相对独立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这种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办事机构与专委会之间、各专委会之间的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跨界合作。

    另外,由于支撑单位的差异和各专委会的发展差异,加强彼此间的沟通联系,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与支持,也有利于科技社团办事处不断提升科技社团治理能力以及科技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各专委会的积极性,发挥专委会的作用,共同促进科技社团的发展,有利于科技社团整体规划、科学治理,有利于形成促进行业整体发展的合力。

    (三)会员管理思路不能与时俱进,难以充分挖掘会员的价值

    从会员管理到会员服务是科技社团会员管理工作的一大转变。会员服务工作根据会员自身成长需求而不断变化,应结合会员成长需求,一切以会员需求为核心,提供会员所需要的服务,这是目前会员服务的基本思路。然而,会员不单是科技社团服务的对象,更是科技社团的资源,不能只把会员视作服务对象,而忽略了会员的价值。

    1.会员能为科技社团的内部治理和改革提供关键动力。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逐步转向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方治理的管理格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善于学习和接受新的管理模式,他们既是改革的拥护者,也是改革的实际参与者。因此,以高层次、代表性的会员为核心,带动科技工作者参与社团治理和组织建设,成为科技社团改革的关键动力[4]。

    2.会员是科技社团在开放环境下引领学术建设的优势。科技社团只有广泛吸收并发挥优秀科研人才、技术人才的作用,才能关注本学科行业研究和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才能洞察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并聚焦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技术和工程,从而不断提高科技社团的学术权威性。因此,会员开展联合研究,不断发表原创性理论和观点,是科技社团发挥引领学术和科技发展作用的主要贡献者[4]。

    3.会员是学会助力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石。会员能为科技社团带来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企业资源,有利于科技社团发挥协同优势,将政、产、学、研、金、服、用各部分联合起来,共同推动科学技术产业化发展,促进企业战略升级和创新能力提高。这推动了行业领域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为国家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撑[4]。

    四、基于社交网络的科技社团建设工作设想

    (一)社交网络下的科技社团文化倾向

    社交网络是一种互联网信息技术成果。通过搭建一个扁平、平等、开放、透明的传播网络,社交网络可为科技社团内部沟通开辟畅通的通道,提高组织和个人维护和开拓社会网络的能力,激发组织成员的社交意愿,使组织成员能随时随地开展相互交流、相互協作、相互分享,从而驱动开放和学习型文化的建设;开放和学习型文化也会作用于组织成员在互联网时代的内部传播活动,以及在科技社团社交网络中的切实应用。

    科技社团建立社交网络是为了强化内部各执行机构间的沟通联络,增强彼此互动和黏性。科技社团在引入社交网络后也需要对现有组织文化进行反思和调整。一方面,需要科技社团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团文化,以人为本,从真正尊重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开始,重视社团组织成员的发声。在更加开放融合的状态下,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共同促进科技发展”的社团文化;另一方面,科技社团要加快适应共享时代的节奏,摒弃固步自封,形成共享思维,与组织成员甚至同行共享信息,将竞争关系转变成合作共赢关系,协同发展关系。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及激励机制,确保社交网络真正发挥作用,确保各执行机构及会员能顺利参与科技社团内部治理,从而为科技社团的发展建言献策。

    (二)调整科技社团的整体发展思路是社交网络工作设想的基础

    1.从办事机构管理到多方管理。科技社团办事机构虽然承担科技社团日常运营管理工作,但不是科技社团治理的唯一力量。在科技社团的发展中,办事机构在做好日常运营管理工作的同时,应该提高站位,对各执行机构进行统筹引导,从社团治理的“主刀”角色,转变为引导各执行机构共同“主刀”的角色,侧重于发挥牵头作用,推动科技社团治理结构进行转变。

    一方面,秘书处广泛联系其他执行机构共同参与社团治理;另一方面,真正将科技社团各执行机构的会员管理进行融合统一。

    2.从会员服务到共同发展。科技社团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关系的局域网,搭建网络社交平台,碰撞思想、提升能力、建立友谊,有利于发挥社团在信息播散中的媒介作用,会员服务工作也从单纯的提供服务向科技社团与会员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网络社交的建立在于聚焦和分享信息,能及时关注会员需求,真正为会员提供链接,为会员成长赋能,不断创造、维护、扩大会员的圈层。

    基于科技社团会员的价值,会员服务工作要从受众出发,组织、策划工作,分析科技社团的发展需求和不同专业领域、行业背景的会员需求,在不断提升会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同时,研究科技社团和会员共同发展的需求,形成互相服务,可有选择地让渡话语权,发动会员发表建议和意见,形成科技社团和会员之间相互促进、发展的局面。通过建立社交网络,吸引更多的会员和受众为科技社团的发展及具体活动的策划等拓展思路、提供方案,实现传播者和接受者最直接的互动,让会员拥有更多的发言权,真正参与学会治理[5-6]。

    (三)利用交互式信息平台建立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最大的特点是交互式。科技社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官网、官微,以及会员服务系统等,而这些基本上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大部分功能只局限于信息推送,并未建立起良好的交互式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静态信息网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发布的需求,科技社团更多希望运用交互式平台,实现与用户的实时交流。

    1.交互式信息平台的功能。①发布公告。科技社团可以随时更新通知公告,发布科技社团信息等。②提供下载。科技社团可以在平台上发布各种文件资料,包括科技社团发展规划、年度学术会议计划、标准体系、管理规范等。③实时交流。以聊天室的形式同时加入语音和视频通话功能等,实现会员与科技社团之间的实时交流。④BBS论坛。会员(含企业)可以在论坛中发表、浏览文章,寻求帮助;科技社团也可以在论坛中进行问题答复、意见征集等,这不仅建立起了科技社团与会员之间的联系,还可以辅助建立会员之间的联系。

    2.交互式信息平台的结构模型。交互式信息平台可以采用标准B/S三层结构开发,即分为: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

    ①用户界面(UI)层。用户界面层通过Web浏览器与用户交互,接收用户信息并将服务器端的数据呈现给用户。②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负责接收Web浏览器的请求并传给数据层,将请求处理结果发给Web浏览器。由Web表单向用户呈现数据信息,响应和处理用户数据以及显示Web表单交互生成的数据。③数据层。可通过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的MySQL扩展库操纵数据为业务逻辑层提供数据服务,如存储数据操作结果、返回数据检索结果等。

    (四)社交网络的运行和维护

    社交网络的运行和维护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交互式信息平台(网站或会员管理系统)网站正常运行的技术维护;第二部分是交互式信息平台的内容维护。

    1.技术运维。①日常运维工作,包括系统巡检、配置变更、系统更新、数据备份等。②应用系统可用性与性能监控。③及时响应并处理各类故障,并提供技术支持。④技术对接的协调与沟通。⑤网站安全维护。

    2.内容维护。交互式信息平台的内容是直接与用户(即科技社团各执行机构以及广大会员)交互的内容,因此内容的维护要充分依据科技社团的各业务版块,整理平台内容并及时更新。科技社团在日常业务开展过程中,可以尝试将活动策划、专家推荐和邀请、资源引入等信息发布在交互平台上,并实时收集平台信息,更好地发挥广大会员的智力以及资源作用,对相关工作的开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用户体验。交互式重在互动体验。交互平台的信息既要定期更新内容,又要对用户的问题进行及时回应,保持与会员间的互动,这是有效激活会员群体的手段之一。

    随着科技发展和会员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会员需求已不局限于参加各种活动和享受优惠,而出现了更多学术交流、成果推介等需求。科技社团可以针对会员的需求变化做出相應调整,从而不断满足会员需求,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4.参与规则。社交网络具有开放、融合、公开、透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带来了相应的管控风险。享受社交网络便利的同时,也要制订相应的管控规则、规范和约束,正确、有效地引导用户通过交互平台进行沟通,例如建立实名认证机制,实现信息的可追溯性。

    5.网络安全。科技社团在进行社交网络交互式平台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网络安全的管理和防范。通过构建完善的安全防护系统,规避网络安全隐患,才能使科技社团社交网络交互平台的发展无后顾之忧。

    五、在科技社团服务中进一步应用社交网络的设想

    2020年,中国科协大力打造“科创中国”品牌,推出科技服务团项目,开展科技经济融合工作,全国学会以服务团的形式进行大力协作,共同服务试点城市的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科技经济融合发展,需要大数据信息的支持,让科技与经济发展有效对接融合,建立科技经济融合社交网络,通过交互式平台广泛联络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以及广大会员,让供给侧与需求侧形成交互联络,让各个组织的信息“孤岛”成为可以收发信息、彼此互通的“基站”,这符合大数据时代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

    六、结束语

    科技社团建立社交网络,通过交互式信息平台,广泛建立科技社团内部与会员的联系,建立人与人的联系、人与资源的联系、人与客户的联系、专家和资源的联系等,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参与科技社团的治理,这是科技社团在新的发展要求下,应对新的发展形势可以尝试的一种途径。

    注释

    ①摘自《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五)《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

    参考文献

    [1]唐璇子.企业社交网络在企业内部沟通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

    [2]范海涛.社交网络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3]贾斌.科技社团的组织架构与会员管理[J].科技论坛,2006(1):20-21.

    [4]姜楠.会员在科技社团中的地位和价值探究[C].北京:科技社团改革发展理论研讨会,2017.

    [5]朱文辉,田若松,乔云,等.会员服务的信息化[J].学会,2019(7):13-22.

    [6]中国科协技术协会.全国学会会员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