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腹泻病料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摘要:对广东某一家猪场采集的病料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获得4株菌株。通过菌落和细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根据细菌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同时应用肠杆菌科GYZ-15e编码鉴定管和葡萄球菌属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TH-16S对所分离的细菌进行分类鉴定,以鉴定其属和种。试验结果确定4株菌种中有大肠埃希氏菌3株,葡萄球菌1株。

    关键词:大肠埃希氏菌;分离培养;鉴定;生物学特性;生化反应;葡萄球菌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7-0006-02

    收稿日期:2014-06-25

    作者简介:曾小凤(1985-),女,广东新丰人,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及兽医临床诊断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从某猪场分离的4株菌株。

    1.1.2 主要仪器 超净工作台、THZ-C恒温振荡器、pH计、光学显微镜等。

    1.1.3 主要用具 接种环、接种针、培养皿、试管、载玻片等。

    1.1.4 生化试剂 大肠杆菌科生化编码鉴定管、葡萄球菌属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均购于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1.5 培养基 营养肉汤、血清肉汤、普通平板、血清平板、康凯培养基、琼脂斜面。

    1.2 方法

    1.2.1 菌种分离纯化培养 将分离的菌株进行纯培养。分别取肉汤培养物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和普通琼脂平板上,37 ℃培养16~18 h,观察其生长情况,记录。将能在麦康凯上长出红色菌落的、长出透明菌落、和不生长的分开标记,记录。挑取单一的菌落放于滴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洁净玻片上,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其中菌体情况,做相应记录。由普通琼脂平板上挑取形态结构相异的菌落的一半再次接种于肉汤中,37 ℃培养18~24 h。同时挑取另一半放于滴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洁净玻片上,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体情况,并做好记录。将不能在普通琼脂中生长的菌株接种于鲜血肉汤中增菌,然后接种到鲜血培养基中继续分离提纯,做好记录。

    重复上述操作3次作进一步纯化后,根据所得数据对菌株进行分类,镜下检验为纯菌后进行保菌处理,每株保菌3管,同时做好各项记录。

    1.2.2 涂片制作方法 菌落涂片方法、菌液涂片法、干燥、火焰固定法。

    1.2.3 革兰氏染色方法 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经1~2 min,水洗;加革兰氏碘液于抹片上媒染30~60 s,水洗;加95%乙醇于抹片上脱色,约30秒至1 min,水洗;加10倍稀释石炭酸复红液复染1~2 min,水洗;吸干或烘干,镜检。革兰氏阳性细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红色。

    1.2.4 菌株生化特性检测 将保菌后剩下的菌液,继续纯化培养及进行生化鉴定。进一步纯化培养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同时对各菌进行氧化酶和触酶试验。

    2 结果

    经多次的分离培养及革兰氏染色、瑞士染色,共分离获得8株菌株,具体染色、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部分生化特性及生化结果如下:

    将528BP1、528BP2、528BX2,3株菌株在振荡培养16~18 h后,普通肉汤中度混浊;普通平板培养半透明,菌落呈圆形或近圆形,边缘光滑菌落直径约1.5~3.0 mm;在麦康凯培养生长旺盛,培养基由红色变成浅的棕红色,菌落直径约1 mm,边缘光滑,透明。日光下,菌落呈浅蓝色。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状,亦有球杆状,散在分布,有些有两极略有红染。

    菌株321FXY7 普通肉汤中度混浊灰白;普通培养基:圆形,边缘整齐,不透明,轻度凸起,表面光滑,直径约1.4 mm。麦康凯培养基:不生长。革兰氏染色阳性,蓝染,球菌;四叠球状菌,六个一堆,有些成葡萄状聚集。生化鉴定结果见表1~表3。

    3 讨论

    通过此次猪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可以诊断为主要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因此可以用针对性的药物,对大肠杆菌比较敏感的抗生素有: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环丙沙星、阿莫西林。

    摘要:对广东某一家猪场采集的病料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获得4株菌株。通过菌落和细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根据细菌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同时应用肠杆菌科GYZ-15e编码鉴定管和葡萄球菌属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TH-16S对所分离的细菌进行分类鉴定,以鉴定其属和种。试验结果确定4株菌种中有大肠埃希氏菌3株,葡萄球菌1株。

    关键词:大肠埃希氏菌;分离培养;鉴定;生物学特性;生化反应;葡萄球菌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7-0006-02

    收稿日期:2014-06-25

    作者简介:曾小凤(1985-),女,广东新丰人,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及兽医临床诊断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从某猪场分离的4株菌株。

    1.1.2 主要仪器 超净工作台、THZ-C恒温振荡器、pH计、光学显微镜等。

    1.1.3 主要用具 接种环、接种针、培养皿、试管、载玻片等。

    1.1.4 生化试剂 大肠杆菌科生化编码鉴定管、葡萄球菌属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均购于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1.5 培养基 营养肉汤、血清肉汤、普通平板、血清平板、康凯培养基、琼脂斜面。

    1.2 方法

    1.2.1 菌种分离纯化培养 将分离的菌株进行纯培养。分别取肉汤培养物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和普通琼脂平板上,37 ℃培养16~18 h,观察其生长情况,记录。将能在麦康凯上长出红色菌落的、长出透明菌落、和不生长的分开标记,记录。挑取单一的菌落放于滴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洁净玻片上,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其中菌体情况,做相应记录。由普通琼脂平板上挑取形态结构相异的菌落的一半再次接种于肉汤中,37 ℃培养18~24 h。同时挑取另一半放于滴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洁净玻片上,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体情况,并做好记录。将不能在普通琼脂中生长的菌株接种于鲜血肉汤中增菌,然后接种到鲜血培养基中继续分离提纯,做好记录。

    重复上述操作3次作进一步纯化后,根据所得数据对菌株进行分类,镜下检验为纯菌后进行保菌处理,每株保菌3管,同时做好各项记录。

    1.2.2 涂片制作方法 菌落涂片方法、菌液涂片法、干燥、火焰固定法。

    1.2.3 革兰氏染色方法 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经1~2 min,水洗;加革兰氏碘液于抹片上媒染30~60 s,水洗;加95%乙醇于抹片上脱色,约30秒至1 min,水洗;加10倍稀释石炭酸复红液复染1~2 min,水洗;吸干或烘干,镜检。革兰氏阳性细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红色。

    1.2.4 菌株生化特性检测 将保菌后剩下的菌液,继续纯化培养及进行生化鉴定。进一步纯化培养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同时对各菌进行氧化酶和触酶试验。

    2 结果

    经多次的分离培养及革兰氏染色、瑞士染色,共分离获得8株菌株,具体染色、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部分生化特性及生化结果如下:

    将528BP1、528BP2、528BX2,3株菌株在振荡培养16~18 h后,普通肉汤中度混浊;普通平板培养半透明,菌落呈圆形或近圆形,边缘光滑菌落直径约1.5~3.0 mm;在麦康凯培养生长旺盛,培养基由红色变成浅的棕红色,菌落直径约1 mm,边缘光滑,透明。日光下,菌落呈浅蓝色。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状,亦有球杆状,散在分布,有些有两极略有红染。

    菌株321FXY7 普通肉汤中度混浊灰白;普通培养基:圆形,边缘整齐,不透明,轻度凸起,表面光滑,直径约1.4 mm。麦康凯培养基:不生长。革兰氏染色阳性,蓝染,球菌;四叠球状菌,六个一堆,有些成葡萄状聚集。生化鉴定结果见表1~表3。

    3 讨论

    通过此次猪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可以诊断为主要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因此可以用针对性的药物,对大肠杆菌比较敏感的抗生素有: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环丙沙星、阿莫西林。

    摘要:对广东某一家猪场采集的病料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获得4株菌株。通过菌落和细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根据细菌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同时应用肠杆菌科GYZ-15e编码鉴定管和葡萄球菌属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TH-16S对所分离的细菌进行分类鉴定,以鉴定其属和种。试验结果确定4株菌种中有大肠埃希氏菌3株,葡萄球菌1株。

    关键词:大肠埃希氏菌;分离培养;鉴定;生物学特性;生化反应;葡萄球菌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7-0006-02

    收稿日期:2014-06-25

    作者简介:曾小凤(1985-),女,广东新丰人,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及兽医临床诊断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从某猪场分离的4株菌株。

    1.1.2 主要仪器 超净工作台、THZ-C恒温振荡器、pH计、光学显微镜等。

    1.1.3 主要用具 接种环、接种针、培养皿、试管、载玻片等。

    1.1.4 生化试剂 大肠杆菌科生化编码鉴定管、葡萄球菌属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均购于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1.5 培养基 营养肉汤、血清肉汤、普通平板、血清平板、康凯培养基、琼脂斜面。

    1.2 方法

    1.2.1 菌种分离纯化培养 将分离的菌株进行纯培养。分别取肉汤培养物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和普通琼脂平板上,37 ℃培养16~18 h,观察其生长情况,记录。将能在麦康凯上长出红色菌落的、长出透明菌落、和不生长的分开标记,记录。挑取单一的菌落放于滴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洁净玻片上,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其中菌体情况,做相应记录。由普通琼脂平板上挑取形态结构相异的菌落的一半再次接种于肉汤中,37 ℃培养18~24 h。同时挑取另一半放于滴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洁净玻片上,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体情况,并做好记录。将不能在普通琼脂中生长的菌株接种于鲜血肉汤中增菌,然后接种到鲜血培养基中继续分离提纯,做好记录。

    重复上述操作3次作进一步纯化后,根据所得数据对菌株进行分类,镜下检验为纯菌后进行保菌处理,每株保菌3管,同时做好各项记录。

    1.2.2 涂片制作方法 菌落涂片方法、菌液涂片法、干燥、火焰固定法。

    1.2.3 革兰氏染色方法 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经1~2 min,水洗;加革兰氏碘液于抹片上媒染30~60 s,水洗;加95%乙醇于抹片上脱色,约30秒至1 min,水洗;加10倍稀释石炭酸复红液复染1~2 min,水洗;吸干或烘干,镜检。革兰氏阳性细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红色。

    1.2.4 菌株生化特性检测 将保菌后剩下的菌液,继续纯化培养及进行生化鉴定。进一步纯化培养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同时对各菌进行氧化酶和触酶试验。

    2 结果

    经多次的分离培养及革兰氏染色、瑞士染色,共分离获得8株菌株,具体染色、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部分生化特性及生化结果如下:

    将528BP1、528BP2、528BX2,3株菌株在振荡培养16~18 h后,普通肉汤中度混浊;普通平板培养半透明,菌落呈圆形或近圆形,边缘光滑菌落直径约1.5~3.0 mm;在麦康凯培养生长旺盛,培养基由红色变成浅的棕红色,菌落直径约1 mm,边缘光滑,透明。日光下,菌落呈浅蓝色。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状,亦有球杆状,散在分布,有些有两极略有红染。

    菌株321FXY7 普通肉汤中度混浊灰白;普通培养基:圆形,边缘整齐,不透明,轻度凸起,表面光滑,直径约1.4 mm。麦康凯培养基:不生长。革兰氏染色阳性,蓝染,球菌;四叠球状菌,六个一堆,有些成葡萄状聚集。生化鉴定结果见表1~表3。

    3 讨论

    通过此次猪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可以诊断为主要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因此可以用针对性的药物,对大肠杆菌比较敏感的抗生素有: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环丙沙星、阿莫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