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复兴”话语下“中华民族精神”的讨论

    [摘要] 1924年初,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的演讲中,最先提出了“要恢復民族的固有地位,便要首先恢复民族的精神”的言论,这一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将“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联系起来,至此以后,“民族精神”的思想开始在中华学者之间蔓延,对于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的关系开始展开充分的讨论和思考,并提出了种种积极的、适应当时时代的、能够帮助中华民族恢复民族精神的各种主张,对于现代的民族复兴之路仍然存在重大的意义。本文针对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以及民族精神的内容做了粗略的分析,讨论了如何复兴中华民族精神的问题。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展,民族精神都是民族进步的力量源泉,都将是整个中华民族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继承

    [作者简介]赵廷斌(1978-),男,汉族,运城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7-0013-02

    引言:

    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孙中山提出的“民族复兴”问题开始得到了知识界的重大关注,学者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相关问题做了激烈的探讨和分析,九一八事变严重威胁了民族的安危,同时也触发了民众的爱国之情和危机之感,不愿做亡国奴的倡议越发激烈,同时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带来了空前高涨的发展浪潮。这种思想也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发扬之路,甚至影响至今。但是随着民族解放,社会发展,民族危机意识开始在当代人们的意识中退却,“民族复兴”话语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讨论开始减少,“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逐渐消亡的现象不仅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遗憾,更是民族复兴道路上亟待重视的问题。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西方在很早就提到了“民族精神”,但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意义的是伟大的革命者孙中山。五四运动时期,他在“三民主义”系列演讲中分析了中国之所以落后、任人宰割的现状,实际上是因为民族缺乏民族精神,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恢复民族的固有地位,就必须先恢复民族的精神,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开始重视“民族复兴”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九一八事变后,张君劢为推动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之间关系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张君劢对《菲希德对德意志国民讲演》的译文得到了众多知识分析的热捧,其中对于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议论颇受人们欢迎,促进了知识界对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之间关系的讨论,包括陈茹玄、雷震、陈兴高等有影响力的学者纷纷就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发表言论,郭沫若更是提出“复兴民族是要复兴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民族复兴”话语下“中华民族精神”的讨论达到了高潮。随后,民族解放,改革开放,国家开始飞速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似乎已日渐消弭,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发展成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建设。但是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壮大是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的,中华儿女坚强勤奋、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品质仍然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二、“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的内容

    (一)民族精神的内容

    “复兴民族是要复兴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了当时思想界的共同认识,但是对于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众多知识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识。比如王鲁季提出的“不可磨灭之民族精神”“大同主义”“民本主义”“德治主义”“和平主义”和“中庸主义”等。比如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精神,尧舜追求至善、大禹公而忘私、周公求贤致治、孔子诲人不倦,更有众多民族英雄面对敌人的侵犯英勇反抗视死如归、不屈不饶的精神,是支撑着中华民族走向至今的重要的精神支撑。

    随着民族复兴的步伐,中华民族的崛起,民族精神成为了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源泉,经过了民族艰难的复兴之路的实践,是所有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体现,也是今后中华儿女必须坚守的精神城墙。

    (二)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民族复兴的实践中得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得以生存延续的精神血脉,中国自古就有舍生取义、不卑不亢、勇敢坚强的民族英雄,近代也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凝聚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的摸索前进,不畏艰险,不言放弃,解放民族,发展社会,这种积极向上的斗志逐渐成为了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引导着民族向坚定、正义、勤劳勇敢的方向发展,这些优秀的民族品质逐渐汇成了民族精神,成为了民族独立的精神脊梁,更是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柱。

    同时,在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综合国力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而民族精神成为了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这些物质力量的强大,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江泽民曾经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所以,弘扬民族精神,推进民族精神不断延伸,不断深入,是展现综合国力的重要前提,而增强综合国力则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关键。三、“中华民族精神”消沉的原因

    (一)西洋文化的冲击

    从清代至今,民族精神日渐颓败,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清代,国门打开,西洋文化开始不断流入中国,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效仿西洋文化之风越来越大,人们对于西方的物质文明开始盲目崇拜,至21世纪,崇洋媚外之风仍然高涨,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础,如果民族文化受到了冲击,民族精神就会被渐渐遗忘,特别是在西方文化刚刚盛行的清朝,人们对于西方的追捧和信任已经超乎了个人的理智,一味的迷信西方物质文明,中华民族的文明将无法保存,更别提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甚至这种崇洋媚外的作风在当今社会异常普遍,特别是青少年所受影响甚大,作为未来民族精神的继承人,这样的思想将成为民族复兴道路上重大的难题。

    (二)外敌和内乱的打击

    自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的侵略开始打击着民族的自信心,摧残着国民的斗志,民族自信力逐渐丧失导致中华民族精神的消沉。战争的失败导致人们开始生活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奴役下,民族自尊心因而丧失,民族意识薄弱,国家观念不强,直接丢失了民族精神。除了这些外患,国家的内忧也从没有间断过,多年的内战离间了人民之间的感情,消磨了民族团结心、责任心,内部战争直接阻碍着国家的发展,损失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国家经济难以进步,在世界斗争中,严重落后,人民温饱问题成为了国家重大难题,生存成为了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四、如何复兴中华民族精神的討论

    (一)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意识

    民族存在的首要前提即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中国近代为了国家统一所牺牲的人民,成为了国家的魂,只有实现祖国统一,才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民族意识包括对国家的情爱、国家的印象以及对国家的信心,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国家,认识到它的缺点和优点,仍能从心底对它充满情谊,同时还要拥有民族自信力,人民才能心甘情愿的担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才能健全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发展,成为国家文明的骨血。

    (二)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洪流中每一个人民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情感。无论是面对多么残酷的外敌侵略和压迫,中国人民总能以爱国主义的精神站起来反抗,人民崇拜爱国志士,鄙视卖国求荣的精神面貌一直延续到今天,社会和人民对一切诋毁欺辱国家的言行从不宽恕。这种将国家放在第一位的爱国热情,从未在人民心中消散,民族精神才得以延续至今。当然爱国主义随着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步伐也在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新要求体现。民族解放前,爱国主义是英勇抗敌,大无畏、为人民的牺牲精神,当代社会,爱国主义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促进祖国的统一事业,投身于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建设中。只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真正长存于民族历史中,才能帮助国家屹立不倒,长久发展。

    (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中华儿女”是所有中国人民引以为傲的称呼,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和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历史证明,只有维护和平,国家才能团结统一,人民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战争只能给国家带来灾难和分裂,只能加速国家的衰落。在经历了多年的内忧外患的战乱后,中华民族始终以维护和平作为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最高准则。中华民族精神首先体现的就是以和为贵的精神,并随着民族精神的深入,融入了中华人民的民族意识中。无论是旧社会还是近代中国,民族团结与爱好和平始终是推动国家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的重要财富。五、结束语

    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继承将成为每一代中华儿女必须具备的品质,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也是民族发展的力量基础,只有民族精神才能团结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才能不断维护民族的自尊、自信,才能成为各民族为同一个理想即中华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重要纽带。当然,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世界的进步,民族精神也应该与时俱进,应该有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民族精神出现,不断根据旧的民族精神来创建新的民族精神,为民族复兴之路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之泉。

    [参考文献]

    [1]吴顶觉.中华民族精神消沉之原因及恢复之我见[J].警醒半月刊,2016(3):43-43.

    [2]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复兴”话语下“中华民族精神”的讨论[J].浙江学刊,2017(1).

    [3]刘宇.民族复兴话语下的中国现代学术[J].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