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

    

    一、真题再现

    请以“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二、题目解析

    2020年南通市中考作文题是命题作文,题目是“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这次的作文题延续了历年来南通市中考作文题的双重特点,一是注重结构性特点,二是注重人文性的特点。不仅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去审题,更重要的是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确定本我思想,同时又要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大的环境中思考、成长。

    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所以当我们接触到2020年南通市中考作文题后,我们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认真审清题意。无论是平时的写作训练,还是考试,尤其是中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在拿到作文题之后,首先必须认真审题,在时间的安排上至少花5~10分钟,不是说“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吗,这不仅仅说的是交通规则,更是审题规则。那么针对2020年南通市中考作文题,我们在审题时必须紧紧围绕题目中的“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这四个词语。

    下面我们一一解析。

    “那段日子”,很显然,指的是一个时间段,是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是一个短时间的连续性的过程,更是一个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或者在人生旅途中有着特别重要意义的一段时光,而不是一个瞬间、一个时日。如果在审题时,把“段”理解为“个”,把“那段日子”理解为“那个日子”,那就犯了审题不清的错误。

    那么,我们再来细细地考虑一下题目中的“那段日子”,究竟该写哪些“日子”呢?细细想来,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尤其是对参加中考的孩子,就显得尤为重要,“自律”无疑成为庚子年春天最为关键的底线,命题者之所以命制这样的题目,我不能完全肯定一定有这样的立意,但是唯有这样的立意,才更符合“长大”的主题。所以这个作文题,不仅非常接地气,契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精神需求,更在我们的意料之中、情理之中。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像中考前“全力冲刺的日子”“参加竞赛强化训练的日子”“与一个异地的陌生人相处的日子”“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与父母相处的日子”“与同桌相处的日子”“与新老师相处的日子”“一段读书的经历”“一段志愿者的经历”……无论选用哪一种“日子”、哪一种经历,都必须为下文的“长大”铺垫。

    “我”,这是南通市多年来作文命题一贯强调的写作主体,以自我为中心,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达,关注考生的个人成长。所以我们完成这篇考场作文是一定要在文章中看到“我”的影子,这包括“我”情感变化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下文凸显“忽然长大”铺垫,甚至我们在完成的过程中,可以用对比的手法,写“长大”前是如何的“困惑”,如何的“纠结”,如何的“幼稚”,如何的“自卑”……把那种从“困惑”到“顿悟”,从犹豫到果断,从自卑到自信的过程写细致,写具体,真正体现“我”的长大,“我”的成熟,“我”的进步……关键的一点,就是写出“我”从年龄的“长大”到“心智的成熟”。

    “忽然”,这应该是命题者命制这道题最高妙的地方,也是考生审题时最难把握的一个审题点。为什么会“突然”,可能就是源于“那段日子”里的“某一天”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画面”“一个瞬间”……而引发的触动,从而让自己对原先事物产生了不一样的心理,得到了不一样的收获,有了全新的认识、全新的感悟、全新的启迪。所以,这个心理变化过程,不仅是考生要把握的点,也是阅卷老师关注的点。尽管“忽然”是审题的重点,但是绝对不是写作的重点,这一点应该是考生在材料的取舍上需要特别重视的地方。

    “长大”,文题中的这个词,应该是本次作文的立意点,也是感悟点,更是文章的着眼点,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个考题逗号前的“那段日子”叫做“着力点”“感动点”“诗”……的话,那么这个考题逗号后的“我忽然长大”就叫做“着眼点”“感悟点”“远方”。这也是南通市近年来中考作文题命制的思路和方向,也是笔者近年来一直强化和提倡的作文命题规律。这里的“長大”绝对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个子的增高,而一定是指心智的成熟、阅历的提升、思想的升华。这包括学会宽容、勇于担当、懂得感恩、懂得自律、承担责任、心态阳光、向善向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全面概括)

    第二,注重材料取舍。多年来,南通市中考作文题往往都是由两个部分所构成,其中一个部分是写作的重点,也就是着力点,需要考生在材料的取舍上做到详写,而另一部分是写作的侧重点,也就是着眼点,但是在材料的取舍上要略写。“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这个题目中的“那段日子”,应该就是详写的部分,甚至要写出“那段日子”中引发考生“忽然长大”的具体细节,而“我忽然长大”,并不是写作的重点,但一定是立意的重点,也就是文章的感悟点,在材料的取舍上,一定要略写,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话,但是绝对不能用大量的篇幅来写“忽然长大”,否则就不能叫做“忽然长大”。

    第三,把握写作技法。既然文题选定的是“那段日子”,很显然一定是区别于“其他时间段的日子”,考生在写作时一定程度上还是要有所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对比的文段来区别于“那段日子”,同时由于“一段日子”是一个过程性时间,“忽然长大”之前,依然是一个渐渐长大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文章谋篇结构上,可以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将“渐渐长大”的过程写出来,然后用最为简单的笔法,将“忽然长大”凸显出来。

    第四,延伸立意深度。“忽然”是一个瞬时概念,而“长大”绝对不是一个瞬时概念,它应该贯穿这个考生的一生,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所以当我们写到文章最后的时候,还是应该考虑一下,此时此刻的“忽然长大”与永远“长大”之间的内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一旦如此,文章的立意就会更有深度,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考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的广度、高度、深度。

    满分佳作

    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

    南通市一考生

    自从上了初三,每天都有晚自习,每天都会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在经过一家小吃摊的路上。

    经营这家小吃摊的,是一对夫妻。他们的摊子很小,也不在热闹的街口,却有我喜欢的刀削面。

    一个冬天的晚上,路上行人渐渐地少了,光秃秃的树木仍不屈不挠地站立在道路的两旁,坚守着一份凄凉,一份萧条。他们坐在简易的棚里,似乎守望着什么。

    我和妈妈停下车,想吃碗热腾腾的“刀削面”。

    女摊主很高兴地迎上来,使劲抹了好几遍桌椅,才让我们坐下。

    男摊主打开炉火,开始烹调我们的面。女摊主在我们对面坐下,和我们闲聊,她很瘦,我能感觉到她在风中的瑟瑟发抖。她的眼睛很亮,此刻,正注视着我。

    “才下晚自修吧!”“嗯。”

    “初三了?”“嗯。”

    “要好好努力呀,这一年可关键了。”“嗯。”

    我只觉得凉意透身,草草地回答着,这段时间,总是找不到学习的感觉,成绩虽然也不是很差,但是就是没有突破,总觉得有些心灰意冷,一度想放弃。

    “你冷吗?”“嗯。”我点点头,还是一个字。

    “来吧!这边坐!”她搬起凳子到炭炉边,示意我坐下。我望着妈妈,她微笑着默许。

    “谢谢你!”我真诚地说了一句,我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也从未有过的快乐。

    “没什么,没什么。”我看到她微微笑着,很满足。

    月,升起来了;夜,愈深了;夜色,也愈深了。此刻,在棚内昏暗的灯光下,我可以看到男摊主做面的全过程。他正飞速地削面,一片片面条从他手中飞过,落进锅里。

    “喜好猪肉还是鸡肉?”他突然开口。

    “呃……猪肉吧。”

    这时,那正在和妈妈聊着的女摊主转过身来。“多加些猪肉,小孩子要营养。还要多吃些青菜。”她怜惜地望着我。

    “我知道,我知道。”男摊主乐呵呵地答应着,认真地小心地加上肉、青菜、香菇、木耳……

    感动,欣喜,诧异,一齐涌上心头。我是第一次到他们的小摊,他们像亲人般接待了我。

    终于,我吃上了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很香,很暖……

    晓月临夜,淡淡的月色如水一般纯净,悄悄地透过时空,静静地泻在我的心上,是那么的柔美,那么的静谧,一切如在画中。

    再次去他们的小摊,已是几天后的事。他们一眼认出了我,同样热情地接待了我。

    再后来,我不仅爱上了他们的摊子,更爱上了这里的两个主人。因为,我听妈妈说,小摊主本是两个下岗职工,就是因为生活不如意,他们才办起了这家小吃摊。

    听到这,我忽然感觉到小吃摊主人的质朴、坚强、乐观,我也才忽然感到生活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我的一点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感谢你——那段日子!感谢那段日子,你见证了我的长大!!见证了我的未来……

    【满分揭秘】

    文章着重写一天,“那段日子”开始的那一天。可想而知,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一定经常光顾那家小吃店。而这一晚就是未来转变的开始。

    从一开始就被故事吸引。看似普通的叙述里,有着极其严谨的结构安排。细细推敲起来,谋篇布局非常精彩。“吃面”这一主体故事其实由三个部分构成:“我”和妈妈在面摊前停下、女摊主让“我”靠近炭炉取暖、男主人煮面时多加配料——成功地增添了情节感,并且都是符合当下情境的行为,非常自然。

    “我”由苦闷变得轻松(心理描写)、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的夜景(配合人物心理的情景渲染)以及通过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作者把这些技巧运用得娴熟自如,不动声色地补全各方面信息,为“我”情感的转变做足铺垫。同时,语言简练,段落也都控制字数,读起来非常轻松。

    立意方面,作者的长大其实不仅仅是学会了坚强地面对挫折,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来自陌路之人的善意,这也使得层次更加丰富。

    (崔益林)

    满分佳作

    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

    南通市一考生

    “爸!妈!我回来了!”我推开门,兴冲冲地叫着,“我获奖了,我的《劳动的滋味》获得了学校作文竞赛二等奖!”

    我一边炫耀着自己的成绩,一边把鼓鼓的一包脏衣服扔在一旁。

    “是吗?”爸爸点了点头,一眼瞥见那鼓鼓的一包脏衣服,脸上顿时晴转多云。

    “这是什么?”他问道。

    “哦,这是上一周换下来的脏衣服,带回来让妈洗的。”我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一边喜滋滋地从书包里拿出那本获奖证书,打开后,送到爸爸面前。

    谁知爸爸没瞧上一眼,把手中正看着的一本书往桌上一丢:“获得了个二等奖连衣服都懒得洗了?你知道劳动的滋味是什么?你也不小了,该学会自己洗衣服了!”爸爸指着那包衣服看着我。我一下子惊呆了,本想得到一番夸奖,谁知得到的竟是这样的“犒赏”,再说,我平时的脏衣服,不也常常带回来吗?一肚子委屈涌入眼眶,泪水顺着脸颊滴到了那本打开的荣誉证书上……

    “哎,你也真是的,怎能责怪孩子呢?他在学校里学习也够忙的,这衣服就让我来洗吧!”妈妈丢下手中的活儿,拿来盆准备搓洗。

    爸爸见我还在一旁,责怪妈妈说:“你把衣服放下,今天让他尝尝劳动的真正滋味!”我再也受不了了,冰凉的水,针刺般地折磨着我白嫩的手指,钻心的难受……

    下午,妈妈回学校给参加省作文大赛复赛的学生上辅导课去了,我气鼓鼓地坐在桌旁做作业,什么话也不愿说。

    這时,爸爸来了,他拿出了钥匙,打开办公桌里面那个从来没有打开过的抽屉,从抽屉的最底层,拿出一叠发黄的奖状,放到我面前。

    “先进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一个个鲜红的大字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爸爸指着这叠奖状对我说:“你看看这些奖状吧,都是你妈妈的,你以前知道她获过这些奖吗?她得了奖,把所有的荣誉都锁在这抽屉里,然后不声不响地工作着,既要照顾你奶奶,还要照顾你上学,更重要的还有上百号学生的课要上,经常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每次回家她都默默地承受着一切,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更是从来没有说过一次她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你看你!”

    是呀,我怎么从来就没有注意过这些啊!

    我站起身,走进里屋,那一件件熟悉的往事涌上心头——妈妈教小学毕业班语文,又兼班主任,常常干这干那,那双手都裂开了,像松树皮似的。可她从不说自己取得了什么成绩、得到了什么荣誉,也无一句埋怨的话。她常常鼓励我要做默默无闻的小蜜蜂,不要做大吵大闹的知了。她像无数母亲一样,勤劳、善良、朴实,用自己的行动,无声地教育着下一代;而我得了小小的二等奖,却飘飘欲仙了,这多么叫人惭愧呀。

    想到这些,我忽然感觉到我应该何去何从……连忙拿起自己的那本荣誉证书,又从爸爸手中接过妈妈的那些奖状,一同锁进了那个不常打开的抽屉里……

    站在一旁的爸爸,终于开口了:“这才是长大的感觉。”

    从那以后,我越发勤奋,越发自律,妈妈也开心地说,我们家孩子,忽然间就长大了……

    【满分揭秘】

    语言非常有活力,颇能“读其书想见其人”,符合作者的青少年身份,和第一篇满分作文的叙述恰好是两种风格,本文毫不吝惜笔墨地进行大段语言和心理描写,让文章显得饱满充实。

    开头两段就把戏剧冲突简练地展现出来:获得“劳动的滋味”作文二等奖的“我”却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愿意劳动,非常具有真实感。但是如果就此停住,平铺直叙写下去就有些落入俗套了。幸而作者巧妙地引入了母亲的故事,她获得诸多荣誉却从未夸耀,使得“我的成长”这一重要转变更加合理,并且文章因为出乎意料的发展而让人眼前一亮。

    最后结尾也很精彩,“我”把奖状收进抽屉的那一刻,爸爸说“我”长大了;此后“我”越发自律勤奋,妈妈说“我”长大了。不是自己直抒胸臆地感叹,而是通过他人的评价客观反映“我”的变化,并且展示出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更加高妙。

    (崔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