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园林关系视域下的人地互动探析
郭思远 杨含
【摘 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活需要园林绿地来增添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世界;园林绿地更离不开城市生活使其拥有人性化的生存形态。联系城市与园林二者的自然性城市景观成了人地互动的主要场所,城湖交融的杭州体现得尤为突出。而城市自然化也成了推动城市中人地互动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城市;园林;人地互动;自然化;杭州
中图分类号:TU986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9-0224-02
一、城市与园林关系的演变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依据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物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人工自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与自然环境开始出现分离隔离的现象,并且程度不断加深。人们开始寻求直接亲近自然的机会或者创造一种间接的弥补方式。前者是旅游和游山玩水,而后者则要借助园林的建设。
作为联结城市与自然的桥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则是园林的最高境界。园林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性思考是古代艺术家赋予园林的精神遗址。“城市园林自初创之日起,就是人类意识中理想王国的形象模式,也是各文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的基本模式。”[1]
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问题,“早在 1898年英人霍华德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希望通过控制城镇规模来调整人工与自然的关系以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虽含有乌托邦的色彩,而这种良好的理想和愿望,却反映了一种可贵的追求。”[2] 1933年的《雅典宪章》将居住定义为城市的首要功能,指出缺乏空地及绿化是城市居住的首要问题;并提出在城市中增设公园等绿色公共空间,体现自然环境的构建对于城市的重要作用。继《雅典宪章》后,“马丘比丘宣言”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以及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等等问题。而自1982年起的“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活动,更是推动了城市绿化的时代性发展。
在这一系列的呼吁和调整下,人们对自然、精神、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强,迫使园林突破其仅有的“可居可游”的简单功能。逐渐外延为文化产业和绿色资源的重要承载物,城市与园林逐渐出现多种形态与组合。“生态园林”的模式应运而生,它作为一个纽带,联系了生物界中化学、物理和生理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现代人对于城市与园林的发展需求,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去指导造园。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二、城市与园林关系阐释
城市生活需要园林绿地来增添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世界;园林绿地更离不开城市生活使其拥有人性化的生存形态。
一方面,城市生活需自然化。城市生活可以通过园林达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园林绿地在美化城市景观效果、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平衡城市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高品质的环境、高品位的视觉效果、回归自然休憩空间的重要载体。通过植物的组合搭配,景墙的形式,装饰的纹样,色彩的处理等打造良好的城市绿化形象,其一可以彰显本市蕴含的生态文明精神,增强城市市民的生态文化自信。其二,可以带动周边产业链的发展,如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商业的繁荣。
另一个方面,园林绿地需要现代化、城市化,城市边缘的不断扩张也带来了绿地使用的功能冲突,“海绵城市”“屋顶绿地”等新型思路相继出现,园林绿地需要以一种城市的全局视野不断丰富自身的功能。
总体来说,城市与园林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如同阴阳两极,城市与园林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朝着动态融合的方向发展,城市需园林为其点缀,园林也将基于城市的进步不断完善自身的功能。
三、人地互动典范——钱塘江畔六朝都:杭州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正如苏东坡所言,西湖对于杭州来说,不但见证,进而带动了杭州城市的发展,更是杭州山水景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了“三面云山一面城,一城山色半城湖”这种独特人地互动的景观风貌形成。
城市与园林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关系,在杭州“城湖交融的空间格局”上尤为体现。半边山水半边城,城景交融紧相依,是城市与园林互动发展的结果,随着城市发展,城市景观与西湖景观越来越交融于一体,吴山、宝石山一南一北楔入市区,遥相呼应,与城市、湖面构成了极其优美的城市空间轮廓线,并展现了“城湖合璧”的空间特征。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发展与规模扩大,西湖东岸城市不但成为西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西湖整体环境风貌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南京的玄武湖。玄武湖远处虽有紫金山,但构图略显单薄。偌大的湖,又被明城墙与交通主干道分割,城市与湖泊不能互动,亲民、亲水性较弱,视野不够开阔,难免给人皇城高墙之内一大池子水的感觉,少了许多灵气,亦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因而,玄武湖的规划没有抓住城市与园林关系的核心,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四、实现人地互动的现实需求——城市自然化
古人管子有言:“人与天调而后天下之美生。”可见,以城市和园林、自然等相协调为宗旨在城市建设中显得至关重要。城市自然化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二是重建城市人工生态环境。而园林的生态作用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重建城市人工生态环境方面。
在我国,硬化(水泥化)与软化(绿化),曾经一度是城市建设中两大不同对立的阵营,硬化的结果,使得“沙漠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而实现城市自然化,满足了城市化步伐快速前进下的现实需求。
(一)实现角色转变,趋向空间开放
将园林从“装点”城市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视之为城市中改善人们生活的主角,着眼于大环境的绿地规划(如主张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于森林之中的森林城市模式),使市区拥有良好的整体生态景观。
(二)丰富“城市化”内涵,建立城市与自然一体的矩阵互动
不再将城市化定义局限为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更、土地及地域资源的变化。时代视角下的城市化,城市与自然达到了平衡,城市居民可以在城市中实现人地互动,这就需要将城市和园林两大主体作为主要切入点,整体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综合城市对于自然的影响、自然对于城市的影响。让城市的体系与自然布局相渗透,设立联动的内部设计体系,从而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
(三)都市圈绿色廊道网络规划、布局系统化
让城市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发展,合理框定城市发展的范围与边界,推进绿地系统与城市呈环状围绕、带形相接等形态,让绿地系统具有很好的持续性与可达性。将城市绿地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大地绿化子系统、城市绿地子系统、小环境子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在大地绿化中,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如农田、山体、水体等,协调绿地建设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在城市绿地子系统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进行划分整理,以达到改善环境效率最大化;對于小环境的绿化系统,推动庭院、阳台、屋顶花园等的发展。
五、结论
“城市的存在,使东西方城市园林绿化具有趋同性即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水平。”[3]
如何让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现代散发出新的活力成了城市规划者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城市中建立人工自然环境,也需联系协调共生的生态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同阴阳两极,既对立又统一,“城市园林绿化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终也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4]
参考文献:
[1]杨瑞华,罗云龙.城市园林与城市文化建设之关系.硅谷,2009.11.
[2]李铮生.城市与园林的关系 ——一个模式的追求.城市规划学刊,1995(3):31-35.
[3]郭松,周佳荣,李在留.从城市园林绿化的角度谈人与自然的关系.广西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4]郭松,周佳荣,李在留.从城市园林绿化的角度谈人与自然的关系.广西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