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社会总体布局

    王晶雄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坚持走整体发展的道路;“协调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时刻牢记发展的目的,积极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所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新的总体布局,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整体发展的道路,五位一体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原则。

    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走全面发展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现实的人”出发,以浓重的笔墨阐述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条件:“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P.23)这说明为满足“现实的人”的生存需要,人类社会的第一种生产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同时,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的新的需要以及人口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和精神、意识的生产,共同构成了唯物史观极其重要的全面生产理论。“全面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核,在他看来,“全面生产”是人与动物之间一个重要的区别,马克思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3](P.58)由于人的生产是全面的生产,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然而,当资本来到人间,资本成为统治世界的上帝,顷刻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依赖关系变成了互相对立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伙伴关系变成了狼与狼之间适者生存的竞争关系,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作了深刻的揭露:资产阶级“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本主义的生产使“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4](P.274-275)资本逻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5](P.24)与此同时,资本也改变了社会发展的模式,资本的增值取代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等同于社会的发展,社会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人变成了失去批判性的“单向度的人”。在资本统治下的单向度社会,人性扭曲,道德沦丧,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新时代的意识形态统治着人们的灵魂。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的“单向度的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在他看来,这种“单向度的社会”是一种病态的社会、畸形的社会,是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此必须以“大拒绝”的形式予以拒绝。所以,资本的本性决定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是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6]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必然要求走“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道路。

    二

    社会的整体发展并不意味着社会诸要素的“均等”发展,而是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健康发展,“协调”的基本含义即指一个对象的比例匀称、关系和谐。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但是,“五位”在“一体”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不相同。按照唯物史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P.32)马克思在这里非常明确地把人的生活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其中物质生活“制约”着其他各种生活,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我们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恩格斯曾经告诉我们,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所谓“规律”反映的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在被各种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假象中揭示了社会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所谓“合规律”发展的要义就在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就在于正确把握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社会有机体始终处于相对平衡和健康的状态。

    “协调”发展意味着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既要强调经济建设在“一体”中的基础地位,又要高度重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的反作用,“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1]大致说来,“五位”在“一体”中的“角色”应该是: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动力,社会建设是目的,生态建设是前提。“五位”彼此依赖,密不可分,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体”之中。

    在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特别警惕的是“经济决定论”的错误倾向。针对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经济决定论”,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7](P.695-696)在恩格斯看来,“经济决定论”的错误就在于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其他要素对经济建设的反作用,从而否认社会其他要素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们党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始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自觉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旗帜鲜明地反对“经济决定论”的错误倾向。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重要思想成为党的十二大的重要亮点。根据改革开放的新情况、新特点,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融入到总体布局。根据国际、国内情况的新变化,“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6]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需要我们正确把握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坚决摒弃经济决定论,这是当今社会坚持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指向。

    毋庸讳言,反思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难历程,应该看到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离“协调”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某些地区在某些时候自觉不自觉地重经济建设,轻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重经济建设,轻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等,在工作中隐性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的情况。这就迫切需要我们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6]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健康、和谐发展。

    三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所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一体”之中,关键是要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当人类社会形成以后自然就成为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成为独立于人的感性活动之外的“纯粹自然”。在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影响下,近代以来人们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互相对立的两极,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唯物史观把实践视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视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人们要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世界,认识自然。由于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人与自然互为对象,由此决定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P.56-57)如果说人自身的自然是人的“有机的身体”,那么马克思把人之外的自然看成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无机的身体”与“有机的自然”互相依存,互相生成,两者不可分割。一方面,人在实践中,把自己的目的、需要赋予自然,不断创造“人化自然”,不断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的感性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不断体现在人的活动中,实现“自然化人”。所以,唯物史观始终认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3](P.116)

    由于社会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所以,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社会关系直接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卢卡奇所说的那样:“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范畴。这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什么被看做是自然,这种自然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切都是受社会制约的。”[8](P.319)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程度地攫取利润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标,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恶化,并产生对立。所以,在资本占统治地位的现代社会,人把自然仅仅作为控制的对象,奴役的对象,掠夺的对象,改造的对象。随着主体性的不断提升,随着资本逻辑的不断扩张,随着人的“恶劣情欲”和“虚假需要”的不断升级,人类社会在现代性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在“我思故我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号角声中,知识、技术、工具理性愈加成为人类向大自然开战的武器,成为攫取剩余价值的利剑和帮凶。我们不能不看到,资本一方面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资本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对抗性的关系,乃是人的异化的结果。随着私有制和异化的扬弃,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对抗性的关系将被超越,它们将重新获得统一。到那时,“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9](P.926-927)

    严峻的生态危机提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觉地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互为对象的关系,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社会发展的“一体”之中,千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7](P.383-384)

    四

    科学发展观不但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合规律”发展,而且还要求“合目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目的”发展的重要维度。

    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0](P.118)众所周知,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统治者都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形态,要么以神为本,要么以物为本,要么以资本为本,只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在于社会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1]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直接关涉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社会发展究竟是为什么而发展,这确实是一个事关社会发展根本方向的重大问题。不可否认,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比如,过分强调GDP而忽视民生建设,混淆发展的手段与发展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等等。这种发展模式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直接影响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我们把社会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1]“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所以,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我们必须把社会建设作为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 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12-11-18.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6]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 2012-11-1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8]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下 [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74.

    [10]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