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研学旅行促进学生健全发展
朱彩霞
[摘? ?要]研学旅行是一种由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在此,以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京外研学旅行活动为例,探讨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研学旅行;实践育人;思想品德教育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形式,是贯彻《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接触社会,引领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锻炼,促进了知识与经验的深度融合,积极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自立自强、互勉互助、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促进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的形成。
一、在行走中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向
中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读书能增长个体的才识,提升个体的气质;行路则可以使个体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是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课堂以外的综合实践活动通常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进行设计和开展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
自2012年6月起,北京十二中便开始组织每届高一学生赴京外开展为期一周的研学旅行活动。至今,已经带领学生走过全国近20个省市,使研学旅行成为深受学生和家长们欢迎的教学活动。身未动,心已远,青春期的学生活泼好动,一味地埋头读书只会使他们感到疲惫乏味,降低学习效率。为期一周的研学旅行可以使学生暂时远离单调的书本,感受校园以外的自然与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研学旅行也能促使学生自觉安排好学习任务,更加珍惜课外的学习时间与旅行经历。如学生主动要求加课,在火车上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等。
通过研学旅行,学生拓展了视野,提升了自身的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如2018年,江苏无锡分队的女生们在烟雨楼台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思考,并创作了以下文字。
曾一味向前忘记身处何方/满城烟柳道出昨日迷惘/曾几何回首忆起意欲何往/遍地荷花诉说今日他乡/直至青竹翠蔓撑开我的心房/骤然发现路途秀景万千,何必踯躅?/知否?落日殷天染/知否?繁叶碧影斜/隔尘脱世入平江,理水堆山意蕴长/咫尺竹林何去路?亭廊尽处有清香/那些昨日的焦虑迷茫,以潺潺流水浇灌滋养/那些明日的未知彷徨,以巍巍奇石为基垫仰望/如今吹灭读书灯,心念诗与远方……
在游学岳阳楼时,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诵《岳阳楼记》,真切地体味到了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意识到了吾辈青年学子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在参观株洲机车展间时,学生们了解到中华民族探索科学技术的开端与不懈追求,更加坚定了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参观韶山毛泽东同志的故居时,学生也不自觉地吟诵起毛主席少年时写下的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激发了激越的情怀,豪情壮志油然而生。在行走中,通过各种精心安排的主题活动,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发展了个性、丰满了羽翼、丰富了生活,更加阳光自信了。
总之,学校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没有影响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在丰富的活动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青少年个性多元、思维活跃,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果缺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青少年很容易迷失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互联网和应接不暇的自媒体信息中。因此,学校应结合时代特征和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把研学旅行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探索开展多样化、趣味性的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的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校将全体学生划为不同的分队,每个分队的路线各不相同,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如体验科考的分队走进秦岭生态区,参观农科院,了解农业科学技术,跟随科考人员实地考察,深入大山观察濒危物种,提高了保护环境、敬畏自然的意识。到江南水乡的分队参观了烟雨楼台、西塘古镇和鲁迅故居等地,真实地感受了王羲之笔下的人文风景和鲁迅小说中的故乡,使课本中的人物和故事瞬间变得立体起来。研究旅行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与新奇,还促进他们将书本知识和现实情景结合起来,获得了更深切的体验,并激发了家国情怀。如在参观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的炎帝陵时,学生们敬献花篮,虔诚祭拜,齐诵《祭炎帝文》,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再如,钱学森航天实验班的学生走进了上海交通大学,徜徉于钱学森图书馆,看到了巨大的书墙和整齐恢弘的钱老手稿,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的钱学森精神,鼓舞着学生追求卓越、树立崇高的理想,并把个人理想同祖国的命运、个人的成长奋斗与祖国的繁荣发展结合到一起。而这些都使游览变得深刻而厚重。
研学旅行中的活动均围绕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展开,如环境问题、科技创新等。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学生加深了对社会、自然和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对社会生活和民生的思考,也培养了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在多样而又广阔的世界里,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的心灵洗礼,逐渐明晰了“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努力的方向,树立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以及在祖国欣欣向荣的发展中贡献力量的伟大志向。
三、在旅行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北京十二中的研学旅行以京外友好学校为依托,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名胜古迹,并对参观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和系统分析,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参加京外研学旅行的学生自主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互联网、书籍、实地调查、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年级进行研学旅行的调查与研究成果分享汇报,并将其纳入了学生的考核评价系统。
结合参观地的特点,学校精心设计了涵盖政治、经济、历史、科技、人文等各个方面内容的研学课题。以2016年湖南分队的参观为例。出发前,要求学生阅读关于湘楚文化的书籍,搜集与目的地和主题教育内容相关的资料;结合每天的行程安排,制订了17个研究性学习选题,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如在参观岳阳楼时,学生可选择与岳阳楼相关的文化主题,进而了解岳阳楼的传说及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或以洞庭湖为立足点,结合其历史、近况、环保、生态等方面的选题进行研究;在参观凤凰古城时,以了解湘西吊脚楼的建筑特点及苗族、土家族的生活习俗,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著作特点为选题,或以岳麓书院为立足点,选取与书院文化相关的主题,如岳麓书院的历史、代表人物及其文化传承等内容;在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时,可以青年毛泽东的成长史为主题,通过橘子洲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行程安排了解青年時期毛泽东的成长环境和伟大志向,初步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在参观电力机车厂“和谐号”火车头的生产车间时,可以和谐高铁为选题方向,通过参观体验“和谐号”的生产流程,了解我国高铁的发展史。
研学旅行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走、去看、去想,旅行不再只是走过,参观也不只是限于游览,而是边走边看边想边学。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包括自由选题、自主组合成学习小组、自己选择研究方法等。走出课堂的学生,从最初面对超出自己知识范围的实际问题时的无从下手,到最后能够圆满完成一项研学课题,经历了完整的同伴分工合作、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和分享成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学小组采用合作、发现、探究等学习方式对信息进行分辨与采集,提高了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访问对信息进行收集,提高了社交能力和待人处世的能力。虽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但这也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促进了研学小组的成员们一起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修正和完善研究方案。因此,学生通过研学任务,不仅提升了思维水平,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为期一周的旅行不仅成为了学生最珍贵的回忆,也给学生家校两点一线的学习与生活打开了一扇窗,让更多灿烂的阳光照进了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见识了更多彩的世界。在行走中,学生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收获了不同寻常的体验和感悟。美丽的自然景观、醇厚的人文底蕴,以及一路上的欢声笑语和研学中的相互启发,都将在他们的记忆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点燃他们心中的灯,照亮他们扬帆远航的方向。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