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说服”专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张平
语文专题教学,即以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为基础,选择并重组相关的课程资源,开展专题学习,并以任务驱动形成专题学习成果。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策略之一,就是整合课内必修重点篇目开展专题教学。如在《燭之武退秦师》(必修三)、《陈情表》(必修五)、《谏太宗十思疏》(必修三)等课内必修的重点篇目中,烛之武力挽狂澜,说退秦师;晋武帝览《陈情表》,感动赞叹之余,赐奴婢、供膳食;唐太宗更是积极纳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这些均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是历史上成功说服的典型范例。同时,使用语言说服他人是语文学科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迁移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综合素养的表现。因此,教师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互文比读,将有助于学生体悟并归纳说服的技巧,从而达到迁移运用的目的。
一、巧妙示弱更能接近对方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了解自己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毫无支援的处境,但更明白郑国危在旦夕、无路可退的绝境,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身份、角色和使命,于是身处弱势的他,用一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诚恳而谦卑地开始了与怀有虎狼之心的秦伯的对话。《陈情表》中,李密知道“少仕伪朝”的自己不仅卑贱低微,而且让“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的晋武帝起疑心、生愤怒,知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同时了解晋武帝“以孝治天下”,并以此笼络士子、获取民心的谋略,于是“至微至陋”的他选择首先倾诉苦情,消除晋武帝的疑虑。《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知道唐太宗虽为开明君主,有志建得盛世,却也感到他逐渐骄奢忘本,于是心怀忧虑的他便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叙说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
生活中也是这样,没有人愿意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所以要想说服他人,首先要在心理上与之接近,拉近与被说服者的关系,而示弱就是接近对方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示弱不是哀求,不是巴结,而是在保持自我尊严的前提下,通过扬人之长、揭己所短让对方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通过真诚的述说博得对方的同情和理解,从而消除戒备、缓和矛盾,达到最终的目的。
二、晓以利害更能打动对方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向秦伯分析了各种策略的利害关系:亡郑利晋——无利,有小害;舍郑利秦——无害,有小利;晋贪无信——将有大害,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在这场劝谏中,烛之武回避了郑国的利益,只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条分缕析,晓之以害,诱之以利。《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分析了拒绝其辞官的利害:“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如果像“我”这样“辛苦”之人,陛下都不能“听臣微志”,圣朝之“清化”又何从谈及呢?李密虽处境狼狈而倍感忧惧,却紧扣治国纲领大做文章,理由充分,使晋武帝感到“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向唐太宗分析了骄奢淫逸的利害:历史上的君王,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他们往往在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但成功后就极度放纵奢华,待人态度也大不如前,对百姓也进行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这使百姓表面顺服而心生怨恨。然而,百姓是水,帝王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而使唐太宗保持清醒的头脑,戒奢以俭。
趋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本能,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世事,很多人难以辨清其中的利害关系。因此,不管是游说、陈情还是劝谏,如果能晓以利害、分析得失,就会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授以策略更能解惑
烛之武为秦伯提出了“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的方法,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国的贪婪给秦国带来的危险,使其认识到晋国才是秦国真正的敌人,从而放弃与晋国的联盟,和郑国结盟,最终“攻守之势易矣”。李密向晋武帝提出“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不仅化解了“忠”与“孝”的矛盾,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还使晋武帝获得了李密的“陨首”相报,向天下彰显了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恩德。魏徵列出了“十思”以供唐太宗反省自躬,从而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说服的过程是解惑的过程,也是说服者与倾听者共同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当说服者能够为倾听者提供可行的方案时,说服也就变得轻而易举。
四、恰当的语辞更有力量
在游说过程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恳切、恰当的言辞。烛之武游说秦伯,说理透彻,面面俱到,从亡郑无益于秦,到秦晋历史关系,再到晋国亡郑之后的野心,步步深入,逻辑严密,层层紧逼,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李密陈情晋武帝,“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是他的孤单凄苦,“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是对朝廷的称颂,“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是对君王的请求,这些语言贴切得体,发自肺腑,饱含深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魏徵劝谏唐太宗,比喻恰当、利害清晰,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同时委婉恳切,句句深入太宗内心,具有极强的警示力。所以,恰当的言语和表达方式能够准确地表达说服者的情感、态度、观念,加强说服效果,使说服更有力量。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他人心悦诚服。据史书记载,烛之武退秦师两年后,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却换来秦穆公的唾骂:“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王希杰先生认为:“在交际活动中,得体的话语建立在对交际对象的充分认识之上。”而要对交际对象有充分认识,就必须充分了解其心理。蹇叔的语言和情绪表达,忽视了秦穆公急切求胜的心理,自然也就毫无说服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聚焦某一专题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重构和整合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建构语文学科的知识系统,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说服”这一专题中,教师通过整合三篇经典劝谏篇目,并对文章进行剖析,使学生积累了语言素材,提高了对语言的认识,体验了“说服”的趣味与魅力,锻炼了阅读、思考、归纳、模仿能力,最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与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