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唐飞燕
摘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各个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文章在前人研究文献和著作的基础之上,整理归纳了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影响因素、问题以及对策,并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背景不同视角作了自己的思考,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中圖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5000105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从“精英化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1]。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社会环境、经济等领域,后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研究者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均衡、投资体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开始凸显,人们逐渐意识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高校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
以“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发现,相关研究文献有682篇,大部分文献是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以“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影响因素、内涵、问题、对策居多,包括期刊及相关的硕博论文。在万方数据库中以“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为关键词检索,共发现相关文献186篇,其中期刊论文160篇、学位论文15篇、会议论文及其他外文期刊11篇。由此可见,目前有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有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对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现存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归纳总结,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背景三个视角对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成果和不足进行了评述,并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趋势作了思考。
一、关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定义及相关研究
目前有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文献中,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范围看,杨欢在其博士论文中写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系统是教育资料、教育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协调发展、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2]。朱丽萍认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将高等教育放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3]。综合学者观点,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如何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二是高等教育自身如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原则进行改革[4]。这是一种宏观的定义,当然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正是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体现,二者有包含关系。
(2)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结构看,熊扬恒认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注意高等教育的“质量、效益、规模、布局、结构、层次”的协调发展[5]。刘华东认为应把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看成是一个由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四要素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整体系统,只有四个要素协调发展、综合平衡,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6]。这是微观层面的定义,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来论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3)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服务功能分析,尤其是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周海涛在其博士论文中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高等教育按照自身规律,以长期、持续、稳定地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的,以最大限度地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为准则,来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7]。张国强认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对优化人才结构、维护政治稳定、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向、政策导向、社会环境以及经济保障,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这类观点的定义对于更好地协调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
的关系有着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8]。
(4)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分析,潘懋元认为,大学是一个整体,高等教育教学、科研、政治思想和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的长远利益,增强“共同体”意识,体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9]。目前比较全面且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赵庆年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他指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以保证教育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为基础,以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前提,以建立绿色教育生态环境和大学智力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10]。该
论述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影响因素、指导理念各个方面阐述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和关联性,较为全面地界定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综上所述,从不同学者、不同视角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最重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宽厚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不断地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知识,善于涉猎交叉学科和新兴边缘学科知识,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点,不断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11]。高等教育就是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教育,转变人类的观念,规范人类的行为,从而推动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真正担负起推动和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12]。
二、 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更新、高校运行机制的完善,还是教育理念、高校管理以及教育思想的自主化和多元化,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运用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制度的突破、改革和完善上还存在一些问题[13]。
(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不应求,不能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比如:张丽萍提到,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失衡、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培养目标模糊、教育观念滞后、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不能达到社会的要求、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制度陈旧缺乏创新等问题[14]。
(2)高等教育办学缺乏个性化。高等教育自身不能按正常的高等教育规律进行可持续发展,出现了高等教育效益低下、投资渠道单一,导致了各校缺乏办学特色。如肖卫东、赵永红从高等教育的投资渠道、经费配置机制、多元监控机制,以及利用市场机制发挥高校的自主办学权等方面指出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 [15],这也是高等教育当前深化改革的重点。
(3)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高等教育系统目前尚未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平台和运行机制,在互联网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分布不均衡,还没有达到资源共享,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张莉提到,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办学资源紧张、布局结构不合理、教育治理下滑明显、毕业生竞争压力大且困难增多等问题[16]。
(4)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固化。過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某种程度上是高等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壁垒,若不能实现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就很难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袁惠龙从高等教育的学费、入学机会公平、高等教育产业化,以及高等教育城乡差异等方面探讨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17]。相比其他学者,袁惠龙不仅从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且更进一步从受教育者的公平和权利方面深入分析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问题的根本。张丽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准公共物品的属性问题,同时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的供需关系,分析了中国在高等教育的供给和社会发展需求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对策[18]。
三、 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较为突出和普遍的问题,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解决策略,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归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对策观点。
(1)从观念层面提出对策,转变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传统观念。姚恺帆、赵连华提出,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19]。赵庆年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并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即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文明、科学和身心素质[20]。此类对策主要针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这一问题,从根本上改变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学科建设、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以及办学理念等问题,确保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能为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做贡献 [21]。
(2)从方法论层面提出对策,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近几年不少学者提出科学发展观,不同的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径相同。如刘艳丽指出用科学发展观服务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服务人民大众[22]。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此观点强调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应把落脚点放到人的可持续发展上来[23]。同样,赵连华也指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强调了以人为本,而且还从“公平”“有序”“和谐”的角度出发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24]。雷小生具体分析了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规模观、质量观、科学结构观和科学效益观[25]。综合学者观点,我们不仅要树立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更需要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期探索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监督、评价和保障体系。
(3)从权力和组织形式层面分析,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尤其是西方国家,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都属于私立大学性质,从他们的权力层级和结构组织形式可知,学校各项政策的改革、制定和实施
都是通过校董会、校长、教授理事会、学生等集体商榷,最终由各方代表统一意见而形成[26]。当今,各种声音质疑各个大学的章程、学科设置、组织形式,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培养机制陈旧单一导致中国高校缺乏创新,不能真正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27]。姚恺帆从权力和组织形式层面指出,在面对行政干预和自主办学的问题上,中国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大学制度 [28]。马抗美认为高校要根据市场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提供适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创设包含多元投资主体在内的高校法人财产制度和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以及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从而促进大学高度社会化并维护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结构功能规则体系[29]。
笔者认为,无论公立、私立,还是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都应一视同仁重视其办学资格,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30],以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形势下既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同时又能彰显本土特色,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31]。
四、 对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文献评析与思考
如上所述,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也将是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过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未来人才培养和国家长远发展
,虽然
当前有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颇丰,但随着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笔者认为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获得更大突破。
(一) 研究方法突破
通过文献搜索和整理发现,中国有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文献资料大部分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推导,而缺少对当前问题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定性研究较多,缺乏针对高等教育某个具体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32]。新世纪各个领域逐渐进入大数据化时代,而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缺少大数据的分析和论证。在研究方法上,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大数据进行分析、论证,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二) 研究思路突破
通过整理发现,现有的有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较为宏观,多为各种信息的杂糅,缺少从微观领域的深入研究,比如,高等教育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这一基本矛盾已非常明显[33],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研究比空洞地谈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如: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获取目前高等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数据情况,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对人才观和质量观的要求,通过对课程数据深入挖潜,对症下药地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34]。又如专业课与基础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实践课与理论课融合的问题,这仅仅是从宏观层面对课程设置的形式作了规定,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课程设置的微观层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學科之间知识组合、学科内部知识融合,以及学科内和学科外各课程按什么样的比例组合等[35],这些都将是研究者在把握宏观局势的基础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研究背景突破
中国高等教育从恢复高考以来,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通过阅读文献发现,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仿欧美模式和仿苏联模式之间几经周折。针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我们不能通过照搬以前的理论或政策来约束或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样只能在问题中再生问题,而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目前市场机制的推动下,高等教育必须解决教育公平与效益、教育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化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之间的促进[36]。
五、 总结
在阅读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问题和研究现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和评析,并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背景三方面提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笔者对此的思考。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也是整个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中国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也是国家高度关注
重视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走到今天,迎来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需要政府、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形势,在借鉴国际高等教育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坚持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完善高等教育宏观调控体系,引导高等院校真正走上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参考文献:
[1]李世新, 张峰.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化管理研究[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0(6):100-102.
[2] 杨欢.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 2005.
[3] 朱丽萍.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6):74-76.
[4] 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5] 熊扬恒. 对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3):5-8.
[6] 刘华东. 关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1(11):72-73.
[7] 周海涛. 超常增长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 2000(1):69-70.
[8] 郭梅.高校扩招与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9] 潘懋元. 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J]. 现代教育管理, 1997(4):3-8.
[10] 赵庆年.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探析[J]. 煤炭高等教育, 2001(6):15-17.
[11] 高中华, 刘圆圆.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之探析[J]. 煤炭高等教育, 2005, 23(1):10-12.
[12] 刘宁,周爱云.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思路[J].求索,2003(5):120-122.
[13] 许晓琴,曾西明.后精英时代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4(32):24-25.
[14] 张丽萍.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破解思路[J]. 未来与发展, 2011(12):83-85.
[15] 肖卫东,赵永红.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 江西理工大学报,2009,30(4):75-76.
[16] 张莉. 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4.
[17] 袁惠龙. 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 2006.
[18] 张丽. 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D]. 西安:西北大学, 2004.
[19] 姚恺帆. 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0(2):138-141.
[20] 赵庆年, 孙登林. 2l世纪高等教育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教育[J]. 辽宁教育研究, 2002(8):36-39.
[21] 梁鹏,秦晓琼.浅析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背景和改善措施[J].科教导刊,2014(5):28-29.
[22] 刘艳丽. 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D]. 秦皇岛:燕山大学, 2008.
[23] 理论与实践.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24] 赵连华.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06(6):27-30.
[25] 雷小生. 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17):5-7.
[26] 莫顿·凯勒, 菲利斯·凯勒. 哈佛走向现代:美国大学的崛起[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7] 杨荣昌. 关于我国高校本科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J]. 高教探索, 2005(1):14-16.
[28] 姚恺帆. 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0(2):138-141.
[29] 马抗美.对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3):90-94,159.
[30] 方惠坚.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31] 李永强. 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22(1):38-40.
[32] 王秦辉.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33] 杨青,唐巍华.人力资本理论视阈下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结合中国经济下行压力[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6(4):12-13.
[34] 高有华. 大学课程基本问题研究[M]. 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0.
[35] 罗丹,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6] 杨丽丽. 市场机制: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选择[J].教育探索,2014(11):87-88.
Abstrac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relates directly to the whole society development. It also relates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nationality. It is a strategic issue for the society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edecessors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definition, influence factors, deficien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t also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ideas, and research background, in order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summary
(編辑梁远华)
摘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各个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文章在前人研究文献和著作的基础之上,整理归纳了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影响因素、问题以及对策,并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背景不同视角作了自己的思考,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中圖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5000105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从“精英化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1]。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社会环境、经济等领域,后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研究者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均衡、投资体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开始凸显,人们逐渐意识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高校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
以“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发现,相关研究文献有682篇,大部分文献是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以“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影响因素、内涵、问题、对策居多,包括期刊及相关的硕博论文。在万方数据库中以“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为关键词检索,共发现相关文献186篇,其中期刊论文160篇、学位论文15篇、会议论文及其他外文期刊11篇。由此可见,目前有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有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对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现存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归纳总结,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背景三个视角对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成果和不足进行了评述,并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趋势作了思考。
一、关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定义及相关研究
目前有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文献中,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范围看,杨欢在其博士论文中写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系统是教育资料、教育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协调发展、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2]。朱丽萍认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将高等教育放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3]。综合学者观点,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如何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二是高等教育自身如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原则进行改革[4]。这是一种宏观的定义,当然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正是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体现,二者有包含关系。
(2)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结构看,熊扬恒认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注意高等教育的“质量、效益、规模、布局、结构、层次”的协调发展[5]。刘华东认为应把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看成是一个由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四要素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整体系统,只有四个要素协调发展、综合平衡,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6]。这是微观层面的定义,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来论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3)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服务功能分析,尤其是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周海涛在其博士论文中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高等教育按照自身规律,以长期、持续、稳定地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的,以最大限度地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为准则,来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7]。张国强认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对优化人才结构、维护政治稳定、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向、政策导向、社会环境以及经济保障,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这类观点的定义对于更好地协调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
的关系有着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8]。
(4)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分析,潘懋元认为,大学是一个整体,高等教育教学、科研、政治思想和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的长远利益,增强“共同体”意识,体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9]。目前比较全面且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赵庆年对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他指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以保证教育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为基础,以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前提,以建立绿色教育生态环境和大学智力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10]。该
论述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影响因素、指导理念各个方面阐述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和关联性,较为全面地界定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综上所述,从不同学者、不同视角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最重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宽厚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不断地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知识,善于涉猎交叉学科和新兴边缘学科知识,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点,不断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11]。高等教育就是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教育,转变人类的观念,规范人类的行为,从而推动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真正担负起推动和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12]。
二、 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更新、高校运行机制的完善,还是教育理念、高校管理以及教育思想的自主化和多元化,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运用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制度的突破、改革和完善上还存在一些问题[13]。
(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不应求,不能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比如:张丽萍提到,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失衡、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培养目标模糊、教育观念滞后、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不能达到社会的要求、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制度陈旧缺乏创新等问题[14]。
(2)高等教育办学缺乏个性化。高等教育自身不能按正常的高等教育规律进行可持续发展,出现了高等教育效益低下、投资渠道单一,导致了各校缺乏办学特色。如肖卫东、赵永红从高等教育的投资渠道、经费配置机制、多元监控机制,以及利用市场机制发挥高校的自主办学权等方面指出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 [15],这也是高等教育当前深化改革的重点。
(3)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高等教育系统目前尚未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平台和运行机制,在互联网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分布不均衡,还没有达到资源共享,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张莉提到,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办学资源紧张、布局结构不合理、教育治理下滑明显、毕业生竞争压力大且困难增多等问题[16]。
(4)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固化。過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某种程度上是高等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壁垒,若不能实现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就很难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袁惠龙从高等教育的学费、入学机会公平、高等教育产业化,以及高等教育城乡差异等方面探讨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17]。相比其他学者,袁惠龙不仅从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且更进一步从受教育者的公平和权利方面深入分析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问题的根本。张丽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准公共物品的属性问题,同时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的供需关系,分析了中国在高等教育的供给和社会发展需求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对策[18]。
三、 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较为突出和普遍的问题,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解决策略,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归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对策观点。
(1)从观念层面提出对策,转变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传统观念。姚恺帆、赵连华提出,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19]。赵庆年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并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即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文明、科学和身心素质[20]。此类对策主要针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这一问题,从根本上改变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学科建设、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以及办学理念等问题,确保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能为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做贡献 [21]。
(2)从方法论层面提出对策,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近几年不少学者提出科学发展观,不同的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径相同。如刘艳丽指出用科学发展观服务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服务人民大众[22]。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此观点强调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应把落脚点放到人的可持续发展上来[23]。同样,赵连华也指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强调了以人为本,而且还从“公平”“有序”“和谐”的角度出发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24]。雷小生具体分析了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规模观、质量观、科学结构观和科学效益观[25]。综合学者观点,我们不仅要树立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更需要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期探索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监督、评价和保障体系。
(3)从权力和组织形式层面分析,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尤其是西方国家,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都属于私立大学性质,从他们的权力层级和结构组织形式可知,学校各项政策的改革、制定和实施
都是通过校董会、校长、教授理事会、学生等集体商榷,最终由各方代表统一意见而形成[26]。当今,各种声音质疑各个大学的章程、学科设置、组织形式,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培养机制陈旧单一导致中国高校缺乏创新,不能真正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27]。姚恺帆从权力和组织形式层面指出,在面对行政干预和自主办学的问题上,中国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大学制度 [28]。马抗美认为高校要根据市场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提供适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创设包含多元投资主体在内的高校法人财产制度和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以及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从而促进大学高度社会化并维护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结构功能规则体系[29]。
笔者认为,无论公立、私立,还是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都应一视同仁重视其办学资格,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30],以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形势下既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同时又能彰显本土特色,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31]。
四、 对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文献评析与思考
如上所述,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也将是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过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未来人才培养和国家长远发展
,虽然
当前有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颇丰,但随着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笔者认为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获得更大突破。
(一) 研究方法突破
通过文献搜索和整理发现,中国有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文献资料大部分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推导,而缺少对当前问题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定性研究较多,缺乏针对高等教育某个具体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32]。新世纪各个领域逐渐进入大数据化时代,而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缺少大数据的分析和论证。在研究方法上,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大数据进行分析、论证,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二) 研究思路突破
通过整理发现,现有的有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较为宏观,多为各种信息的杂糅,缺少从微观领域的深入研究,比如,高等教育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这一基本矛盾已非常明显[33],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研究比空洞地谈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如: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获取目前高等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数据情况,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对人才观和质量观的要求,通过对课程数据深入挖潜,对症下药地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34]。又如专业课与基础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实践课与理论课融合的问题,这仅仅是从宏观层面对课程设置的形式作了规定,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课程设置的微观层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學科之间知识组合、学科内部知识融合,以及学科内和学科外各课程按什么样的比例组合等[35],这些都将是研究者在把握宏观局势的基础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研究背景突破
中国高等教育从恢复高考以来,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通过阅读文献发现,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仿欧美模式和仿苏联模式之间几经周折。针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我们不能通过照搬以前的理论或政策来约束或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样只能在问题中再生问题,而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目前市场机制的推动下,高等教育必须解决教育公平与效益、教育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化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之间的促进[36]。
五、 总结
在阅读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问题和研究现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和评析,并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背景三方面提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笔者对此的思考。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也是整个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中国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也是国家高度关注
重视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走到今天,迎来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需要政府、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形势,在借鉴国际高等教育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坚持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完善高等教育宏观调控体系,引导高等院校真正走上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参考文献:
[1]李世新, 张峰.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化管理研究[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0(6):100-102.
[2] 杨欢.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 2005.
[3] 朱丽萍.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6):74-76.
[4] 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5] 熊扬恒. 对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3):5-8.
[6] 刘华东. 关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1(11):72-73.
[7] 周海涛. 超常增长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 2000(1):69-70.
[8] 郭梅.高校扩招与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9] 潘懋元. 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J]. 现代教育管理, 1997(4):3-8.
[10] 赵庆年.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探析[J]. 煤炭高等教育, 2001(6):15-17.
[11] 高中华, 刘圆圆.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之探析[J]. 煤炭高等教育, 2005, 23(1):10-12.
[12] 刘宁,周爱云.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思路[J].求索,2003(5):120-122.
[13] 许晓琴,曾西明.后精英时代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4(32):24-25.
[14] 张丽萍.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破解思路[J]. 未来与发展, 2011(12):83-85.
[15] 肖卫东,赵永红.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 江西理工大学报,2009,30(4):75-76.
[16] 张莉. 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4.
[17] 袁惠龙. 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 2006.
[18] 张丽. 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D]. 西安:西北大学, 2004.
[19] 姚恺帆. 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0(2):138-141.
[20] 赵庆年, 孙登林. 2l世纪高等教育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教育[J]. 辽宁教育研究, 2002(8):36-39.
[21] 梁鹏,秦晓琼.浅析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背景和改善措施[J].科教导刊,2014(5):28-29.
[22] 刘艳丽. 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D]. 秦皇岛:燕山大学, 2008.
[23] 理论与实践.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24] 赵连华.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06(6):27-30.
[25] 雷小生. 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17):5-7.
[26] 莫顿·凯勒, 菲利斯·凯勒. 哈佛走向现代:美国大学的崛起[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7] 杨荣昌. 关于我国高校本科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J]. 高教探索, 2005(1):14-16.
[28] 姚恺帆. 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0(2):138-141.
[29] 马抗美.对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3):90-94,159.
[30] 方惠坚.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31] 李永强. 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22(1):38-40.
[32] 王秦辉.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33] 杨青,唐巍华.人力资本理论视阈下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结合中国经济下行压力[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6(4):12-13.
[34] 高有华. 大学课程基本问题研究[M]. 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0.
[35] 罗丹,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6] 杨丽丽. 市场机制: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选择[J].教育探索,2014(11):87-88.
Abstrac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relates directly to the whole society development. It also relates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nationality. It is a strategic issue for the society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edecessors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definition, influence factors, deficien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t also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ideas, and research background, in order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summary
(編辑梁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