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专业公园设计课教学改革初步实践与思考
周捷 杨钧月 易芳馨??
摘要:文章结合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公园设计课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活动,分析了课程现存问题,探讨了教学改革的方法和过程,运用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手段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对如何深化改革提出了建议。实践证明,公园设计课教学改革对构建城乡规划专业的风景园林学知识体系、提高设计课教学质量、培养城乡规划专业新型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公园设计课;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5006605
2011年城乡规划学从原建筑学一级学科拆分出来,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并列为一级学科,作为广义人居环境科学的三个组成部分[1],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和也越发重要。
传统的规划院校多以物质形态规划为基础,建筑学主体课程偏多,风景园林学课程①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地位。《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所确定的城乡规划专业10门核心课程中,需要运用风景园林学原理的课程较多,包括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等[2]。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风景园林学所强调的生态、低碳、可持续等视角和环境研究方法在当前城乡规划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公园设计课程作为风景园林学的核心课程,对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初步认识风景园林学的重要契机,同时有助于加深对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的理解。
一、公园设计课程现状与问题
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背景为建筑类,大一、大二的学习主要围绕建筑学展
开,大三转入城乡规划学,公园设计课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全面查找教学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行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9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结合授课经验,归纳得出如下5方面问题。
(一) 教学目的不明晰
公园设计课教学目的主要围绕课程本身展开,缺乏对公园设计课在城乡规划专业,特别是在设计课程体系中所起作用的表述,没有解决学生对“为什么开设公园设计课”的疑惑,而是直接切入到“公园设计课学什么”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公园设计课对今后学习的帮助有限。
(二)课程选题不合理
课程选题为城市综合公园规划设计,项目基地位于贵阳市金阳新区,规划面积130公顷左右,已建成观山湖公园。第一,场地调研便利程度较差。项目位于贵阳市城北,贵州大学位于城南,两者相距约23 km,加之中心城区交通状况较差,调研来回路上耗时约3~4 h,即使在调研分析中发现不足之处,也很难开展二次调研,影响调研深度。第二,地块面积偏大。从功能单一、规模10公顷左右的居住区设计转换到功能复合、规模130公顷左右的城市综合公园,参与调查的学生中61%出现不适应感,尺度混淆。第三,地块实际状况与地形图不匹配。项目地块现状已建成观山湖公园,而设计课所使用的地形图为数年前未建成的原始地形图,要分析基地现状要素和问题,只能根据原有地形图想象,降低了现场调研的实际意义。
(三)基础知识不完备
公园设计课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方面的基础知识,然而大一、大二主要围绕建筑学展开,没有单独开设风景园林方面的理论课,也没有在其他理论课上穿插风景园林方面的基础知识[3]。大三转入城鄉规划学习,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了景观学概论(必修)和植物造景(选修)。授课时间上,景观学概论与公园设计课平行开设,植物造景在公园设计课之后,不能对公园设计课起到景观方面的指导作用。调查中65%的学生认为公园设计相关知识储备不足。
(四)设计课程未衔接
公园设计课与其他设计课衔接不紧密。公园设计课为城市规划设计之三,先修课程分别为居住组团规划和居住小区规划,后修课程为校园规划。尺度跳跃,虽然考虑了建筑群组织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公园设计作为复杂场地群设计在其中比较突兀。
选取同为建筑类背景的西部院校重庆大学为例(表1),其公园设计课同样安排在三年级,其先修课程为高校场地规划,后修课程为高校校园规划和居住小区规划,形成了尺度由小到大、建筑群体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复合的递进关系[4]。
(五) 授课安排不合理
授课时间方面,公园设计课为56课时:理论讲授(4学时)、现场调研及调研汇报(12学时)、课程设计(40学时)。首先,理论讲授课时偏少,且主要内容集中在植物造景知识方面,缺少公园功能、布局、案例等知识的介绍。在课堂上要求课下自学案例,25%的学生表示看不懂公园设计案例,不知如何学习案例设计手法。其次,现场调研由学生自行组织开展,很难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基地调研只调研了现状植物而忽视了地形水体,效率低下。设计课程学时中草图构思20课时,正图绘制20课时,导致学生不知如何深化草图的功能布局和景观结构。
授课方式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以前为大班制,即2名教师一起带30个学生。自2016年改为小班制,1名教师带15个学生,且授课时间错开。据调查,54%的学生赞成大班制,认为大班制更有利于听取不同教师的指导意见,更有利于学生交流。46%的学生赞成小班制,认为小班制教师的辅导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二、公园设计课改革的初步实践
针对现存问题,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公园设计课改革的初步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现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公园设计课在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所起作用的讲解。在理论讲授中强调,公园设计课作为复杂场地设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为什么设置公园设计课”的解析,使学生明确公园设计课目的,加深对三年级学习任务的理解,在一二年级建筑学基础上,从建筑空间向城市空间过渡,强调城市空间环境关系认知,构建城乡规划专业的主干。
(二)调整课程选题
提供两块场地供选择——花溪公园地块和田园路拟建湿地公园地块。两处地块的共同点:第一,离学校距离不超过2 km,调查便利程度较高;第二,地块地形较为丰富,包含水体、坡地等丰富的景观要素,具有一定可研究性;第三,地块面积约40公顷左右。两处地块的不同点:花溪公园建成于1940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面临设施老化等问题;田园路拟建湿地公园尚未动工,保留了原始生态湿地。同时为了增加设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用地范围可由学生在给定的地块内自行划定,规模控制在20公顷左右。
(三)丰富理论讲授
由于基础知识不足,和设计课程的衔接很难在短期内进行调整,现阶段课程改革主要着眼于课程内部的完善。首先,延长理论讲授学时,讲解公园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园林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对公园环境的认知和尺度感。其次,加入大量案例分析内容,选取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公园设计案例详细剖析,例如:小尺度以坡地处理和对景为特色的日本萤见桥公园,中尺度以遗产利用和城市复兴为特色的美国坎伯兰公园,大尺度以生态修复和水岸保护为特色的秦皇岛海滨景观带生态修复工程等。再次,课后自学园林历史、景观设计相关知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取中国林业大学园林艺术公开课和东南大学风景园林学前沿公开课,要求学生观看。
(四)强化调研实践
强化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形成对公园的直观认识。第一,对已建成城市公园的参观。贵阳市公园类型较多,选取近年建设、景观类型较为丰富的小车河湿地公园集中参观,由教师带队讲解公园的道路系统、功能布局、景观结构、艺术特征等,其他公园由学生分组自行前往,运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观察分析。第二,对课程设计基地的调研。要求每组学生初步调研后进行第一次汇报,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后,分不同时段再进行不低于两次调研,用拍照、问卷等方式记录公园不同时段的使用人群和功能变化,避免形成对使用者和功能的片面认识。第三,形成最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包括公园认知、设计基地的现状分析、优秀案例借鉴、设计初步构思。
(五)加入快题训练
为了建立公园基本的尺度感和熟悉各种构成要素,加入快题训练环节。首先,对优秀的快题进行临摹,分别选取3公顷和20公顷面积的公园案例,临摹过程中注意学习各级园路的宽度、乔木的冠幅、广场停车场尺寸等,快速熟悉不同尺度上景观要素的差异性和表达方式。其次,课堂上选取20公顷景观快题进行模拟测试,测试后开展公开评图,针对每个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据调查,学生对临摹作业和快题训练的作用持肯定态度(图1、图2)。
(六)优化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改变以往一对一修改草图的教学方式,采取小组讨论、逐个辅导、教师总结的方式,穿插两次全班补充知识讲授,优化设计阶段教学。设计阶段大致可分为第一次草图、第二次草图、正图。
第一次草图要求明确设计立意、一级园路、功能布局和景观结构,小组讨论采取头脑风暴方法,鼓励学生创新。这一阶段教师在逐个检查一级园路、功能布局和景观结构合理性基础上,找出各小组讨论中的闪光点加以提炼,控制过于琐碎孤立的观点。然后教师在全班进行设计立意的补充知识讲授,快速介绍大量国内外经典案例,启发学生灵感。第二次草图要求按照正图大小(1∶1 000)细化到二级园路、景观轴线和节点、植物配置,小组讨论后交叉改图,力求发现不足之处,教师逐个补充,在全班进行从概念到形式的补充知识讲授,主要参考格兰特
瘙 簚 W
瘙 簚 里德的《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第二版)。正图要求在原总平面图、节点图、透视图等基础上,增加构思过程草图和公园设计说明书,采取一对一的指导方式,力求成果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七) 完善考评体系
原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最后的正图,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在整个设计课程中的表现。因此,在细化作业、引导自学基础上,采取课内考核和课外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内考核包括快题、草图一、草图二、正图、构思过程图、说明书,课外考核包括优秀作品临摹、网络课程学习心得、调研实践报告(表2)。通过完善考评体系,强化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积极性。
三、公园设计课改革深入的建议
公园设计课的初步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基础知识的完备、设计课程的衔接等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其他相关课程的调整和配合,构建相对完整的风景园林学知识体系。
(一)风景园林课程的前置
考虑到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现有教学体系,大一、大二加入风景园林学课程难度较大,可将大三下的景观学概论和植物造景授课时间调整至公园设计课前开设。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形成风景园林学的初步认知;有计划地下达简单场地课程小设计,发挥基础知识对设计的指导作用;有组织地开展风景园林学课程内部教学成果交流,达到课程之间有机衔接的目的。
(二)其他相关课程的调整
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公园设计课为风景园林学的核心,其他理论课、设计课相互配合。首先,在其他相关理论课中交叉风景园林学相关知识,如在城乡规划原理、中外建筑史中引入场地规划、园林史基础知识,在城市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介绍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其次,调整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的设置,构建尺度由小到大、场地特征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
(三)师资力量的加强
将小班制和大班制的优点结合,继续推行小班制,同时增加师资力量,逐步达到1名教师带10个学生的比例,对小班制授课时间作一定调整,不同教师的授课时间可以适当重合,以便学生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风景园林学在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体系中地位愈发重要,公園设计课程作为风景园林学的核心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5]。针对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公园设计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公园设计课改革的初步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总而言之,城乡规划专业中的公园设计课改革还需要反复调整和检验,在构建相对完善的风景园林学课程体系基础上,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城乡规划专业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2-17.
[2] 赵万民,赵民, 毛其智, 等. 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学术思考[J]. 城市规划, 2010(6): 47.
[3] 江海燕,寇军, 朱再龙. 景观类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的实践[J]. 规划师论丛, 2011 (7): 134-140.
[4] 徐煜辉, 孙国春. 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J]. 规划师, 2012(9):11-16.
[5] 张笑龙, 王心怡. 浅谈公园设计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改革[C]// 全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第六届城市与景观“U+L新思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71-76.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practice on the reform in education of park design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junior students in th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of Guizhou University,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methods of the course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reform effect was researched by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Suggestions were also put forward to deepen the reform.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reform in education of park design was positive in establishing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nowledge system,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esign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new typ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tudents.
Keywords: park desig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reform in education
(編辑周沫)
摘要:文章结合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公园设计课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活动,分析了课程现存问题,探讨了教学改革的方法和过程,运用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手段对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对如何深化改革提出了建议。实践证明,公园设计课教学改革对构建城乡规划专业的风景园林学知识体系、提高设计课教学质量、培养城乡规划专业新型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公园设计课;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5006605
2011年城乡规划学从原建筑学一级学科拆分出来,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并列为一级学科,作为广义人居环境科学的三个组成部分[1],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和也越发重要。
传统的规划院校多以物质形态规划为基础,建筑学主体课程偏多,风景园林学课程①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地位。《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所确定的城乡规划专业10门核心课程中,需要运用风景园林学原理的课程较多,包括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等[2]。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风景园林学所强调的生态、低碳、可持续等视角和环境研究方法在当前城乡规划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公园设计课程作为风景园林学的核心课程,对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初步认识风景园林学的重要契机,同时有助于加深对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的理解。
一、公园设计课程现状与问题
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背景为建筑类,大一、大二的学习主要围绕建筑学展
开,大三转入城乡规划学,公园设计课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全面查找教学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行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9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结合授课经验,归纳得出如下5方面问题。
(一) 教学目的不明晰
公园设计课教学目的主要围绕课程本身展开,缺乏对公园设计课在城乡规划专业,特别是在设计课程体系中所起作用的表述,没有解决学生对“为什么开设公园设计课”的疑惑,而是直接切入到“公园设计课学什么”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公园设计课对今后学习的帮助有限。
(二)课程选题不合理
课程选题为城市综合公园规划设计,项目基地位于贵阳市金阳新区,规划面积130公顷左右,已建成观山湖公园。第一,场地调研便利程度较差。项目位于贵阳市城北,贵州大学位于城南,两者相距约23 km,加之中心城区交通状况较差,调研来回路上耗时约3~4 h,即使在调研分析中发现不足之处,也很难开展二次调研,影响调研深度。第二,地块面积偏大。从功能单一、规模10公顷左右的居住区设计转换到功能复合、规模130公顷左右的城市综合公园,参与调查的学生中61%出现不适应感,尺度混淆。第三,地块实际状况与地形图不匹配。项目地块现状已建成观山湖公园,而设计课所使用的地形图为数年前未建成的原始地形图,要分析基地现状要素和问题,只能根据原有地形图想象,降低了现场调研的实际意义。
(三)基础知识不完备
公园设计课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方面的基础知识,然而大一、大二主要围绕建筑学展开,没有单独开设风景园林方面的理论课,也没有在其他理论课上穿插风景园林方面的基础知识[3]。大三转入城鄉规划学习,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了景观学概论(必修)和植物造景(选修)。授课时间上,景观学概论与公园设计课平行开设,植物造景在公园设计课之后,不能对公园设计课起到景观方面的指导作用。调查中65%的学生认为公园设计相关知识储备不足。
(四)设计课程未衔接
公园设计课与其他设计课衔接不紧密。公园设计课为城市规划设计之三,先修课程分别为居住组团规划和居住小区规划,后修课程为校园规划。尺度跳跃,虽然考虑了建筑群组织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公园设计作为复杂场地群设计在其中比较突兀。
选取同为建筑类背景的西部院校重庆大学为例(表1),其公园设计课同样安排在三年级,其先修课程为高校场地规划,后修课程为高校校园规划和居住小区规划,形成了尺度由小到大、建筑群体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复合的递进关系[4]。
(五) 授课安排不合理
授课时间方面,公园设计课为56课时:理论讲授(4学时)、现场调研及调研汇报(12学时)、课程设计(40学时)。首先,理论讲授课时偏少,且主要内容集中在植物造景知识方面,缺少公园功能、布局、案例等知识的介绍。在课堂上要求课下自学案例,25%的学生表示看不懂公园设计案例,不知如何学习案例设计手法。其次,现场调研由学生自行组织开展,很难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基地调研只调研了现状植物而忽视了地形水体,效率低下。设计课程学时中草图构思20课时,正图绘制20课时,导致学生不知如何深化草图的功能布局和景观结构。
授课方式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以前为大班制,即2名教师一起带30个学生。自2016年改为小班制,1名教师带15个学生,且授课时间错开。据调查,54%的学生赞成大班制,认为大班制更有利于听取不同教师的指导意见,更有利于学生交流。46%的学生赞成小班制,认为小班制教师的辅导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二、公园设计课改革的初步实践
针对现存问题,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公园设计课改革的初步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现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公园设计课在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所起作用的讲解。在理论讲授中强调,公园设计课作为复杂场地设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为什么设置公园设计课”的解析,使学生明确公园设计课目的,加深对三年级学习任务的理解,在一二年级建筑学基础上,从建筑空间向城市空间过渡,强调城市空间环境关系认知,构建城乡规划专业的主干。
(二)调整课程选题
提供两块场地供选择——花溪公园地块和田园路拟建湿地公园地块。两处地块的共同点:第一,离学校距离不超过2 km,调查便利程度较高;第二,地块地形较为丰富,包含水体、坡地等丰富的景观要素,具有一定可研究性;第三,地块面积约40公顷左右。两处地块的不同点:花溪公园建成于1940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面临设施老化等问题;田园路拟建湿地公园尚未动工,保留了原始生态湿地。同时为了增加设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用地范围可由学生在给定的地块内自行划定,规模控制在20公顷左右。
(三)丰富理论讲授
由于基础知识不足,和设计课程的衔接很难在短期内进行调整,现阶段课程改革主要着眼于课程内部的完善。首先,延长理论讲授学时,讲解公园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园林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对公园环境的认知和尺度感。其次,加入大量案例分析内容,选取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公园设计案例详细剖析,例如:小尺度以坡地处理和对景为特色的日本萤见桥公园,中尺度以遗产利用和城市复兴为特色的美国坎伯兰公园,大尺度以生态修复和水岸保护为特色的秦皇岛海滨景观带生态修复工程等。再次,课后自学园林历史、景观设计相关知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取中国林业大学园林艺术公开课和东南大学风景园林学前沿公开课,要求学生观看。
(四)强化调研实践
强化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形成对公园的直观认识。第一,对已建成城市公园的参观。贵阳市公园类型较多,选取近年建设、景观类型较为丰富的小车河湿地公园集中参观,由教师带队讲解公园的道路系统、功能布局、景观结构、艺术特征等,其他公园由学生分组自行前往,运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观察分析。第二,对课程设计基地的调研。要求每组学生初步调研后进行第一次汇报,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后,分不同时段再进行不低于两次调研,用拍照、问卷等方式记录公园不同时段的使用人群和功能变化,避免形成对使用者和功能的片面认识。第三,形成最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包括公园认知、设计基地的现状分析、优秀案例借鉴、设计初步构思。
(五)加入快题训练
为了建立公园基本的尺度感和熟悉各种构成要素,加入快题训练环节。首先,对优秀的快题进行临摹,分别选取3公顷和20公顷面积的公园案例,临摹过程中注意学习各级园路的宽度、乔木的冠幅、广场停车场尺寸等,快速熟悉不同尺度上景观要素的差异性和表达方式。其次,课堂上选取20公顷景观快题进行模拟测试,测试后开展公开评图,针对每个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据调查,学生对临摹作业和快题训练的作用持肯定态度(图1、图2)。
(六)优化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改变以往一对一修改草图的教学方式,采取小组讨论、逐个辅导、教师总结的方式,穿插两次全班补充知识讲授,优化设计阶段教学。设计阶段大致可分为第一次草图、第二次草图、正图。
第一次草图要求明确设计立意、一级园路、功能布局和景观结构,小组讨论采取头脑风暴方法,鼓励学生创新。这一阶段教师在逐个检查一级园路、功能布局和景观结构合理性基础上,找出各小组讨论中的闪光点加以提炼,控制过于琐碎孤立的观点。然后教师在全班进行设计立意的补充知识讲授,快速介绍大量国内外经典案例,启发学生灵感。第二次草图要求按照正图大小(1∶1 000)细化到二级园路、景观轴线和节点、植物配置,小组讨论后交叉改图,力求发现不足之处,教师逐个补充,在全班进行从概念到形式的补充知识讲授,主要参考格兰特
瘙 簚 W
瘙 簚 里德的《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第二版)。正图要求在原总平面图、节点图、透视图等基础上,增加构思过程草图和公园设计说明书,采取一对一的指导方式,力求成果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七) 完善考评体系
原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最后的正图,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在整个设计课程中的表现。因此,在细化作业、引导自学基础上,采取课内考核和课外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内考核包括快题、草图一、草图二、正图、构思过程图、说明书,课外考核包括优秀作品临摹、网络课程学习心得、调研实践报告(表2)。通过完善考评体系,强化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积极性。
三、公园设计课改革深入的建议
公园设计课的初步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基础知识的完备、设计课程的衔接等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其他相关课程的调整和配合,构建相对完整的风景园林学知识体系。
(一)风景园林课程的前置
考虑到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现有教学体系,大一、大二加入风景园林学课程难度较大,可将大三下的景观学概论和植物造景授课时间调整至公园设计课前开设。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形成风景园林学的初步认知;有计划地下达简单场地课程小设计,发挥基础知识对设计的指导作用;有组织地开展风景园林学课程内部教学成果交流,达到课程之间有机衔接的目的。
(二)其他相关课程的调整
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公园设计课为风景园林学的核心,其他理论课、设计课相互配合。首先,在其他相关理论课中交叉风景园林学相关知识,如在城乡规划原理、中外建筑史中引入场地规划、园林史基础知识,在城市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介绍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其次,调整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的设置,构建尺度由小到大、场地特征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
(三)师资力量的加强
将小班制和大班制的优点结合,继续推行小班制,同时增加师资力量,逐步达到1名教师带10个学生的比例,对小班制授课时间作一定调整,不同教师的授课时间可以适当重合,以便学生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风景园林学在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体系中地位愈发重要,公園设计课程作为风景园林学的核心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5]。针对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公园设计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公园设计课改革的初步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总而言之,城乡规划专业中的公园设计课改革还需要反复调整和检验,在构建相对完善的风景园林学课程体系基础上,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城乡规划专业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2-17.
[2] 赵万民,赵民, 毛其智, 等. 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学术思考[J]. 城市规划, 2010(6): 47.
[3] 江海燕,寇军, 朱再龙. 景观类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的实践[J]. 规划师论丛, 2011 (7): 134-140.
[4] 徐煜辉, 孙国春. 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J]. 规划师, 2012(9):11-16.
[5] 张笑龙, 王心怡. 浅谈公园设计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改革[C]// 全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第六届城市与景观“U+L新思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71-76.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practice on the reform in education of park design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junior students in th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of Guizhou University,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methods of the course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reform effect was researched by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Suggestions were also put forward to deepen the reform.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reform in education of park design was positive in establishing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nowledge system,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esign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new typ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tudents.
Keywords: park desig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reform in education
(編辑周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