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舞中道具的运用
李舒婷 曹海滨
【摘 要】在中国古典舞中,舞者对道具的准确运用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说明中国古典舞中道具的组成与分类,结合中国古典舞作品,分析道具在古典舞中的具体运用,阐述了在中国古典舞中正确使用道具对于舞蹈剧情发展、舞台表现效果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道具;运用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9-0116-02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肢体表演艺术,需要表演者通过肢体语言来进行具体表达。在中国古典舞表演过程中,尤为重视展现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当仅仅靠表演者的部分肢体语言,难以展现特定的人物性格与特点时,可以通过对舞蹈道具的准确使用,加以润色,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舞蹈道具的准确运用对增强舞蹈表演效果、推动舞蹈剧情向前发展,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典舞中道具的组成
舞蹈道具指的是舞者在表演过程中使用的道具,它的存在赋予了舞蹈更加立体的层次感,使舞台的发展空间更加饱满,舞者的艺术语言也随之更加生动形象。舞蹈中的道具可以作为传递舞者心声的重要媒介,也是引领观众走入剧情、理解剧情的桥梁。道具作为舞者表演过程中的辅助工具,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有着各自的风格特点。
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舞者对道具的使用已然成为了中国古典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古典舞中,舞者对道具的运用是颇为讲究的,它不仅仅要对作品起到辅助作用,还要美观大方,有一定的古典意味。中国古典舞道具的组成较为丰富,其中较为常见的手持小型道具有扇、花、巾、袖;陈设道具有椅、凳、桌、架;乐器道具有鼓、箫、笛、琴;兵器道具有刀、枪、剑、棍;生活类道具有伞、镜、筐、篮等。根据舞蹈语汇的不同,舞者运用道具的大小、形状、颜色、材质以及使用方法也随之有所改变。
二、中国古典舞中道具的分类
(一)象征性道具。象征性道具有较强的识别性,是指用最为直观、最具有代表性的物体,来展现为人熟知的某个特定场景、相关人物或是故事情节。在古典舞剧《昭君出塞》中,女子身披大红斗篷,怀抱琵琶,徐行远去。仅是简单的几个动作,将王昭君的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其中红色斗篷與琵琶就可以作为王昭君的“象征性道具”,是诠释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作品《贵妃醉酒》中,表演者身着宫装,手持酒杯,借“醉酒之态”表现了杨贵妃独特的雍容华贵,酒杯也可作为杨贵妃的“象征性道具”。
(二)装饰性道具。装饰性道具主要是对表演者或是对舞台起到装饰作用。舞蹈道具运用得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舞者的动作语汇。在作品《家?梅表姐》中,舞台的左后侧陈设了一颗吐艳争芳的梅花树,首先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者在表演中,回首轻嗅梅花,悄然折下一枝,在梅花的点缀之下,展现了东方女子独特的韵味。在取材于《诗经?周南?桃夭》的古典舞作品《桃夭》中,舞蹈道具赋予作品极大的表现张力。“水袖”的运用可以延长舞者的肢体,增强线条感,运用粉色的纱巾寓形于朵朵桃花,极具动态美感,突出了舞台效果。随着音乐,舞者们纷纷扬起手中的纱巾与透明的衣袖,仿佛嬉戏于桃林之中,如同桃花般充满梦幻气息的少女形象尽数呈现于舞台之上。
(三)衬托性道具。衬托性道具是指为人物形象塑造起到积极作用的舞蹈道具,舞蹈中的人物形象是构成舞蹈作品的核心部分,衬托性道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使人物角色更加立体。在中国古典舞作品《家?梅表姐》的开场部分,表演者手持纱巾,展现了旧社会妇女形象,运用纱巾做“呕血”的动作,表现了自身的病态,也为结尾部分的“去世”埋下伏笔。道具作为体现舞蹈技艺的媒介,要求舞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底,并熟练掌握道具的使用技巧,以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在作品《罗敷行》中,表演者手持竹篮,其外观的精致与小巧,映射着主人公内心的单纯美好,表演者在提篮时的动作细致精巧,放下篮子之后动作多呈大开大合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功塑造了美丽不可方物的采桑女形象。
(四)其他道具。有一类道具在舞蹈中能够起到直接影射人物形象的作用,观众在看到此类道具时会立刻联想到舞蹈剧情中人物的身份。比如新娘的红盖头、媒婆的烟杆、爷爷奶奶们的拐杖等。在古典舞蹈作品《茶倌》中,表演者身着短褂,头戴瓜皮小帽,身后甩着一根小辫,手提长嘴茶壶,将舞蹈与茶技相融合,完成一系列的倒茶动作,一个古怪精灵的小茶倌形象跃然于观众眼前。在群舞作品《纸扇书生》中,表演者们手持纸扇,或昂首挥扇,或垂目摇扇,或摇头点扇,人与扇合为一体,描绘了一群意气风发又洒脱不拘的才子形象。
三、道具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作用
(一)增强表演效果。舞蹈道具作为舞台艺术中的特殊造型手段,它构成了创作舞蹈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舞表演过程中,舞蹈演员所使用的道具类别繁多,舞者对某一类别道具的运用也相应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或特殊含义,以此加深作品中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或是构成区别于其他作品的舞蹈画面和艺术景象,增强舞蹈的表现效果。
水袖作为中国古典舞中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水袖”可以赋予舞者更加丰富的表现空间,从而增强舞者的表演效果。在不同的舞蹈中,编导可以根据自己的编创理念对袖面的颜色与图案、袖体长度与宽窄做出不同的选择与设计,从而更好地诠释出舞蹈的主题。
群舞作品《百花争妍》是以戏曲元素作为基本素材的中国古典舞,编创者选用了戏曲中的长袖作为舞蹈道具。领舞演员的袖面为桃红色,一枝独秀;群舞演员的袖面为纯白色,干净大方。在表演过程中,舞者出袖与收袖错落有致,抛袖与扬袖刚柔并济,极具美感。该作品最大的亮点在于对袖花的运用,25位表演者同时绕起袖花,随之进行流动、旋转,整个舞蹈作品充满韵律感,渲染了舞台的气氛,增进了舞蹈的表演效果,将百花争妍的盛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推动剧情发展。在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中,舞蹈剧情的起承转合是尤为重要的。当面对一些抽象的背景或是情节无法用舞者的肢体进行描述时,舞者可以通过使用道具来对舞蹈中人物形象进行定位,推動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在中国古典舞作品《半生梦》中,对道具的运用是颇为独到的。其中运用的舞蹈道具有三件,第一件是长3.5米、宽2米的白粉过渡色纱巾,它与其他作品中的纱巾不同之处在于,在其四分之一处留了一个可以钻出头来的洞。第二件是京剧旦角佩戴的凤冠,《半生梦》中道具运用的巧妙之处又在于纱衣与凤冠合二为一。第三件是“人间布景”和“雷峰塔”等陈设道具。
在舞蹈作品《半生梦》的开端,舞者身着白色紧身衣背向观众,双手拎着纱巾纵向的两端进行律动,表演者回身,从道具纱巾的洞中钻出头来,纱巾顿时变成了纱衣,披在舞者身上,与此同时,陈设道具“人间布景”亦随之落下,表现白素贞幻化为人,初到人间。在她“看到”凤冠的时候,将之举起,表达了白素贞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完成慢板部分之后,表演者将凤冠戴在头上,做出了一系列惊恐、挣扎的表情,“人间布景”被撤下,表现白素贞对爱情的追求受到压制。音乐主旋律响起,凤冠与纱衣飞到了半空中,给观众以莫大的视觉冲击。舞者落至地面,雷锋塔从天而降,作品以白素贞困于塔中收尾。
编导先是巧妙运用纱巾塑造了白蛇的外在形象,拓展了舞者动作的幅度,空间与力量感;使用凤冠表现了白素贞心之所向,丰富了舞者的表现力;陈设道具的应用使舞台的时间与空间转换更加准确,推动剧情向前发展。表演者通过对道具的巧妙运用,将白素贞的爱情故事以独舞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体会舞蹈的内涵所在。
(三)塑造人物形象。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舞蹈作品的优劣,与其中舞蹈形象是否准确有直接的联系。在舞蹈作品中,对道具的准确使用不仅可以对肢体动作的延展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还可以直接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展现故事背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使人物更加鲜明具体。
在作品《休诉》中,道具纱巾对舞蹈情节的展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作品的开端,表演者坐在地面上,目光呆滞,连续四次将手中纱巾提起又放下,将纱巾展开,露出一个“休”字,手中纱巾犹如休书,示意女子惨遭丈夫休弃。舞者手持纱巾,且舞且诉,从悲痛欲绝到精神恍惚,直至作品的结尾,呈现几近癫狂的状态,撕扯手中纱巾,与此同时,无数的白色碎纸屑从天而降,表演者最后瘫坐在地面上,双手抚摸着脸颊抬头仰望,表现了男权社会地位低下的女子形象。
例如在中国古典舞作品《点绛唇》中,表演者成功运用一椅一镜,刻画了一位对意中人饱含思念深情的女子形象。在作品的开场部分,表演者在一束微光之下,倚背而坐,动作静若秋水,把观众带入一个静谧深闺之中。表演者舒展肢体,向右转身,手持镜子,凝视镜中的自己,完成一次“点唇”的动作,暗喜于自己姣好的容颜,表露出小女子娇羞的情态。在表演过程中,舞者时常对镜自怜,将红颜易逝君未归来的担忧,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可见,在中国古典舞中,道具的运用不仅可以赋予舞蹈作品形式美与意境美,还对于塑造舞蹈艺术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四、结语
在中国古典舞中,对道具的准确运用是舞蹈编创者的创作理念与内心情感的具体延伸,道具的正确使用不但能够使舞蹈演员的肢体得到充分发挥,增强肢体线条的延展性,强化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力,也能够使舞蹈作品的表现维度更加丰富。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古典舞文化,对道具的运用还要不断进行研讨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唐满成.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68.
[2]孙颖.三论中国古典舞[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内部出版社,2002,51-53.
[3]唐满成,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1-16.
[4]王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
[5]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5-13.
[6]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52-58.
[7]盛文林.舞蹈艺术欣赏[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66-67.
[8]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