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演唱中本土化的问题思考

    

    

    

    【摘 要】音乐剧兴起于20世纪。伴随西方工业文明对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艺术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而音乐剧正是适应了这个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音乐剧从学习、模仿、复制并一步步走向中国化创作过程。在众多中国原创音乐剧中,《雪白的鸽子》以中国化的艺术题材、民族化的故事元素、浓厚的地域色彩和鲜明的中国地方音乐风格,成为音乐剧中国化作品的代表之一。本文结合音乐剧《雪白的鸽子》的演唱风格及创作背景,通过演唱风格、唱法融合和歌唱语言等,对音乐剧演唱本土化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音乐剧;花儿;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J827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9-0045-03

    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形式,音乐剧最早在英美流行并且逐渐普及。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逐渐增多,已成为一个备受世界人民关注和喜爱的成熟舞台艺术。之所以如此,也可能是因为音乐剧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带给观众无限的新鲜感和细腻感,使其完全展示了音乐剧独有的魅力与风采。音乐剧进入中国较迟,起步较晚。从最初引进、翻排《猫》《歌剧魅影》《妈妈咪呀》等西方原版音乐剧,到如今涌现出一批《金沙》《冰山上的来客》《蝶》《雪白的鸽子》等中国原创音乐剧出现在舞台,这一舞台艺术形式逐渐为中国大众所认识和了解。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对音乐剧原创的发展和推广,围绕着这些原创音乐剧的研究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但就总体而言,对于中国音乐剧的专门研究依然比较少见。以本土原创音乐剧《雪白的鸽子》为例,与其相关的文献资料甚少。音乐剧《雪白的鸽子》作为原创音乐剧的一个典型案例,将西方创作灵感与中国优秀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同时,充分完美地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使该剧渗透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与地域风情。本文以音乐剧《雪白的鸽子》中的演唱为例,分析音乐剧演唱本土化历程及利弊。

    中国音乐剧概括起来看,原创音乐剧大致呈现出两类发展趋势:一类以呈现现代化的文明为主,接受英美的创作理念,体现现代性的同时加入艺术性的表演,如《金沙》《蝶》《雪狼湖》等;另一类以呈现民族文化为主,着重强调中国的传统文明,如《五姑娘》《雪白的鸽子》等。①2009年,中国原创音乐剧《雪白的鸽子》正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它以浓郁的民族文化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原创音乐剧作品中的代表之作。

    一、音乐剧《雪白的鸽子》中的声乐表演

    (一)音乐剧《雪白的鸽子》概况

    音乐剧《雪白的鸽子》是描述赵海青和尕冬妹的爱情故事,由王宏伟和雷佳主演,他们将民族特色与整个故事篇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人仿佛身在其中,为之而动容。在这部原创音乐剧中,首次将青海“花儿”融入该剧的演唱中,独特的唱腔与韵味使得整部音乐剧具有浓厚、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也使得音乐剧在声乐表演中的本土化走向高潮。

    音乐剧《雪白的鸽子》是由一个传说、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创作而成。在音乐剧《雪白的鸽子》中,演唱本土化合理融合并且巧妙运用,将本土化的民族元素在音乐剧艺术创作中全方位渗透,成了中国音乐剧本土化的典型案例。

    (二)音樂剧《雪白的鸽子》中的唱法

    在中国西部,有一种民歌唱起来朗朗上口,它不需要优美的旋律,不需要华丽的歌词,它总是能以最通俗最快捷的方式表达出人们所想要表达的,时常一个简单旋律便可以被人们唱出无数的歌词来相互对应,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畅谈生活、抒发情感,它总是能给人们带来独特的感受与感动。它就是中国西部独有的歌唱表达形式——“花儿”。

    音乐剧《雪白的鸽子》中的唱段大多以青海花儿为主,包括它的台词、舞蹈,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整个剧的声乐表演过程中,本土化的元素显而易见,很容易让人们深入其中的意境。整个剧从序开始就直奔主题,以清明优美的旋律引入全剧的中心,“阿哥的明白人呀”……以纯正天然的“花儿”唱出来令人身临其境。它改编运用了西方音乐剧的舞蹈、表演、台词,以这些为基础加上“花儿”的演唱方式,使得音乐剧《雪白的鸽子》有了更加明显和具体的本土化。在它的声乐演唱过程中,大多都以当地的方言来演唱,“尕娃娃睡、尕娃娃睡”让人意犹未尽……序里的声乐唱段是安静美好的,到了剧里的第一章描述的是婚变,从一开始的喜庆热闹,声乐唱段中自带的欢歌艳舞,一声高歌带我们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换疙瘩、换疙瘩活像是才开的棉花,才开的棉花”,一句又一句民族的语言用旋律唱出来更加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在前一部分的喜庆热闹中无疑把中国的传统婚娶展现得淋漓尽致。到了第一章的中后段,婚变的凄惨与悲凉与前部分的热闹喜庆形成鲜明对比,它的声乐唱段也随之改变。第二章托梦以及第三章花儿会都以回忆、念想为主,直到第四章的殉情,它的声乐表达方式悲伤里透着思念,以中国民族唱法将这种思念之情表达到极致,一句“花儿恋少年”带人走入他们美好又凄凉的爱情故事,我想这种表达方式除了中国民族声乐可以表达之外,其余的也不能如此细腻吻合地表达出这种情感。整个剧的声乐表演都以青海“花儿”贯穿,虽然是悲惨的爱情故事,但是到最后男女主人公还是化成鸽子永远在一起。到了最后的尾声部分,以一曲明快的主题曲《雪白的鸽子》结束整部剧的故事,整部剧以最典型青海“花儿”之一的仓郎郎令作为剧的结束曲。“曾楞楞楞楞楞,仓郎郎郎郎郎,扑鲁鲁鲁鲁鲁,拍拉拉拉拉拉飞”,这样的声乐表演更加醉人并且充满中国民族声乐的气息。

    二、基于音乐剧《雪白的鸽子》演唱过程的本土化分析

    (一)音乐剧本土化的必要性

    音乐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音乐剧的演唱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决定它所演唱的风格,所以它的唱法是建立在所有声乐唱法之上的或者说是建立在它们的中间部分。音乐剧唱段的角色性很强,戏剧性很广,运用到的声音不是单一的”。②所以中国音乐剧与中国比较成熟的剧种相比较来看,中国音乐剧在创作与发展以及培养音乐剧人才等方面还有待提高。③

    在中国,音乐剧目前还处在一个待关注、待发展的一个阶段,反复地模仿、翻排,都没有使得音乐剧走向大众。其次,西方音乐剧的许多唱段与所表达情感都没有办法很直接地表达给中国观众,许多语言也没有办法第一时间翻译给台下的观众。所以,在中国想要推进音乐剧的发展,首先就要使演唱逐渐本土化,使得观众都知道剧中所要表达的语言及内在的情感。所以,演唱过程中的本土化不仅会促使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借助这一新兴的表现形式来发扬和传播中国民族文化,因此中国音乐剧要想得到推广与发展,其民族性是必然的。

    (二)音乐剧本土化的局限性

    我们应该不难理解,演唱好一首歌曲它是需要由不同的发声器官配合来完成。无论是西方的音乐剧唱法,还是中国传统民歌的演唱,都会用到相同的发声器官,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与配合,才会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接近完美的声音。一方面来说,音乐剧的唱法是比较宽泛的,它是再结合各类唱法的同时又要完整地展现出剧中人物的声音特色,它既继承了严肃的古典音乐的发声技巧,又結合了流行的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跟音乐剧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音乐剧从一开始就是以一个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所以它独特的呈现形式也就注定它的演唱技巧必然走向多样化。声乐演唱是靠言语表达来实现的。因此,吐字是民族声乐中最为强调的一个点,也是最难做到、做好的一个点,这个点在音乐剧中也同样适用。首先,在大多数音乐剧中,歌曲的演唱是以英文为主的,在某些强调单词重音不同时,所强调的情感亦不同。例如:韦伯所著的著名音乐剧《猫》里的《Memory》一曲,它是由魅丽猫所唱的,她是一个极具有个性的猫,她受不了猫族里的世态炎凉,独自去外面闯荡,而一切却是那么不如愿,她受到了猫族的排挤,凄楚地唱了这首歌……她必须通过咬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挫败感和昔日的光辉。因此,在唱lone、light、feet这些词时,后面的辅音字母t要稍稍突出一点,更能显示出她的孤独衰弱,而在唱lone时,则应该在延长的过程中减弱。

    其次,在演唱过程中,真假声的交换使用也颇为普遍,在民族声乐中,我们更青睐真假声的混合运用法,而在音乐剧唱法中,真声会相对使用较多,在使用真声的同时,需要模仿每一位人物的声音与个性,所以对真声的要求也是非常精致与细腻的,音域的跨度也逐渐广泛。《Memory》后面的演唱相对前段来说音域逐渐扩大,例从Touch 开始就要开始具有强大的爆发力,而与前一句的旋律相对而言,真假声的灵活转换则尤为重要,从真声到假声的转换则需要强大的功力与气息来支撑。因此,音乐剧里的很多演唱方法与技巧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三、结语

    要实现音乐剧的本土化,首先要要从源头做起,在选择创作音乐剧的同时就要从人物、事件着手,在最大程度上从文化视角省思,尽可能赢得音乐剧观众的文化认同。

    总之,音乐剧想要在中国推进与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涉及各方面的因素,既有原创作品的创作问题,也有作品演唱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既有艺术展现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有文化适应性问题;既是微观上的形体艺术,又是宏观上的思维方式;既是一项高雅艺术,也是十分贴近生活的娱乐享受。诸如此类问题,需要音乐剧界全方位的努力和才智贡献,也需要充分的时间去完成,需要几代音乐剧人不懈的努力。尤其在现代文化和艺术形式多样化的状况下,音乐剧演唱的本土化的过程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我们要让音乐剧演唱本身走近观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保留音乐剧本身的特点,不应该把它与其他剧种混为一谈,更不能将其取之替代,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中国原创音乐剧早日被大众接受,早日走向世界舞台。

    注释:

    ①钱思舒.音乐剧《五姑娘》中民族元素的运用探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②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音乐剧教育在中国.

    ③崔一骞.音乐剧与民族音乐的结合—兼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策略[J].文教资料,2015(6).

    参考文献:

    [1]钱思舒.音乐剧《五姑娘》中民族元素的运用探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4.

    [2]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音乐剧教育在中国[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3]崔一骞.音乐剧与民族音乐的结合——兼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策略[J].文教资料,2015(6).

    [4]慕羽.音乐剧的民族化与世界性[J].艺术评论,2011(9).

    [5]郭林,廖珊.谈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新思路[J].音乐探索,2010(4).

    [6]赵斌.关于我国音乐剧本土化趋向的探究[J].艺术研究,2015(3).

    [7]赵斌.浅谈全球化语境下音乐剧在我国本土化的探究[J].艺术教育,2015(5).

    [8]郭芳.浅谈原创音乐剧本土化创新[J].中国民族博览,2016(3).

    [9]袁月.日韩音乐剧的发展现状对我国音乐剧本土化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5(16).

    [10]王芳.探讨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本土化与现代性命题[J].戏剧艺术,2015(8).

    [11]居其宏.我国音乐剧的历史经验和新世纪对策[J].艺术百家,2015(6).

    [12]郭宇.我国音乐剧教学的本土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

    [13]张涛.中国音乐剧本土化趋向个案分析——以《冰山上的来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14]吴静寅.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民族化道路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