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指向 追因溯果

    唐惠忠

    【导语】

    新材料作文的供料,大致有“故事类”“言论类”“新闻报道类”“文艺类”“图画类”这么几种。其中的“故事类”又包括“生活故事”“寓言故事”这样一些小类。纵观近些年高考作文,“生活故事类”是占有重要席位的,我们应当高度重视。

    【技法指导】

    “生活故事类”新材料作文一般有以下特点:①材料讲述的故事相对完整,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往往齐备;②材料对故事没有一個明显的观点句,一般讲述完故事的结尾就结束了;③材料中通常有多个人物。该类作文题审题的重点在于读懂故事,明确故事内涵,从内涵出发精准地确定立意。具体应注意如下两点:

    一、弄清题意,把握指向

    面对“生活故事类”新材料作文题,务必通读供料,全面理解,整体把握,准确领会“故事”内涵——尽管角度可以自选,但立意必须在材料所涉及的范围之内。事实上,命题人在选择“故事”材料时,总是有所预设的,命题人的意图与倾向是审题时一定要“审”出来的。例如下面这段材料: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五天,待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材料主体是“游客”与“老人”处理玻璃碎片方式有别,其深层含意则指向“方式”背后为人处世的不同态度与理念。具体说来,游客是“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而老人是一“进屋”“就问:‘玻璃碎片呢?”,然后“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甚至因对方处置碎片不当,而“脸色凝重”地表示“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这样一组对比,显然是材料关键所在,也是考生审题立意时应瞄准的核心。据此,最佳立意当确定为“心中应有他人”“做一个有公德意识和责任感的公民”“让原则铭记心中,将关爱化作行动”等(也可深入探讨此种“差距”背后的原因)。当然,老人身上这种“利他”精神,还有其他表现,如“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再作决定”,比如“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的安慰等,处处透露出为他人着想以及宽以待人的品德。试辨析几种立意:

    1.由老人“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的劝告出发,认为这种提议体现了为他人考虑的人文情怀,也表现出一种关爱从点滴开始的素养,更蕴含了消费时代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而阐发成篇——符合题意。

    2.由老人“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这一宽慰性的话语出发,认为这样做不仅抚慰了游客的心,也展示了自身的善良品性,指出这个世界上善良的情怀会让人永远铭记——符合题意,但不算最佳立意,因其未能扣住“对碎玻璃的处置”问题。

    3.由“待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生发开来,就着“意外”做文章,比如提出“因微小的不经意的错误而引发失败的例子不计其数”“犯下错误后应妥善处理”等——貌似有依据,实则偏离了题目整体意蕴。

    4.由“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写“细节体现素养(教养)”——符合题意,但对“素养(教养)”不能泛化,具体论述时还应紧密地贴合材料(假如从“游客”出发,写“细节决定成败”,相当勉强;写“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请重视细节的力量”,也不够妥当)。

    二、要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因果分析

    因果联系是事件内部的必然联系,不管什么现象,其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社会中的任何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因此分析故事中的因果联系,探明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不失为快速寻找、选择写作角度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材料中存在几个引出结果的原因,往往就有几个下笔角度。例如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是: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材料中的“由此”“从而”,提醒我们这里存在两组因果关系:因为“倾听不同”(体现“开放”的态度),“接触异域音调”(指向“开放”的过程、方式),所以“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是第一组因果关系;同时,因为“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所以“更有意识地去寻找”——这是第二组因果关系。由此出发,可将题意转化为“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确立论题时要注意“中国味”的内涵丰富,选材面广:可写音乐,也可写本民族的美食、绘画、书法、建筑、文学、曲艺、民俗乃至体育运动等,从文化特色到人格个性以及生活特性,都可以为“味”所涵盖。当然,不宜泛谈“中国味”,而要紧扣“有意识地去寻找”,突出展现认识上的转变与情感上的深化。

    事实上,这里还有着第三组因果关系——因为上面“这段话”蕴含着科学认识事物的道理,所以确定立意时,完全可以从“中国味”中挣脱出来,由认识的对象、视角、方法、价值等多方面展开自主性思考(如认识哪些事物、事物有哪些价值以及如何认识等,均在可写之列)。具体说来,材料中一系列动词给出了“如何去认识”的答案:首先是“倾听”,即“细心听取”;其次是“接触”,即“接近并发生交往”,通过接近、交往与对比,了解、理解事物;再次是“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由于相互往来,进一步深刻“感受”事物;最后才“有意识地去寻找”,“寻找”是主动的行为,“有意识”更说明了这一点,目的性、积极性更为明显。认识“音乐”是这样,认识其他事物也是如此: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用心体悟与比较鉴别、反观内视,还要有主动性。

    【误区警示】

    1.不明材料感情倾向,褒贬不分。对主要人物的感情倾向,材料中一定会用一些关键词,或明示或暗示,或贬或褒或中立,考生必须在其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立意行文。

    2.找错主人公,立意较偏。试题材料一般由多人或多物构成,考生必须找准哪些人或事是材料核心,切不可將“配角”当成“主角”。

    3.认识机械,立意较浅。此类材料作文有时是借此喻彼,把深奥的道理借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所以必须联系人生与社会,写出材料的现实意义,切不可就事论事。

    【自主演练】

    题目1永远难忘的一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罗斯·佩罗是全球最大计算机服务公司EDS的创办者。佩罗小时候,恰逢美国经济大萧条。在小佩罗的记忆里,流浪汉敲门向他们索要食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感到很奇怪,怎么有那么多人刚巧就敲了他家的门呢?终于有一天,他发现了敲门的秘密:原来他家屋外的篱笆上被刻上了一个标记,那是流浪汉们的暗语,代表这家人好说话。佩罗立刻跑去跟妈妈说了。而妈妈似乎早已知道这件事,只是平静地告诉他,做人一定要做有担当的人,施舍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这成为佩罗永远难忘的一课。后来佩罗回忆自己之所以能得到许多人不可企及的东西,就是因为周围人的心灵和精神是他耳濡目染的力量源泉;相对而言,书本上的知识反倒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核心句为“就是因为周围人的心灵和精神是他耳濡目染的力量源泉”,而非“做人一定要做有担当的人,施舍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其中的“书本上的知识反倒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并不是说书本上的知识可以不学,而是说我们生命中最伟大的老师往往不是那些拿着教鞭的人,而是我们的父母、朋友、亲戚……总而言之,是我们周围的人。不同于职业教师的机械灌输,他们对我们施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能渗透到我们的灵魂里。同时要记得,自己也是伟大老师中的一员:一方面,你是自己的老师,你用自己的想法指导着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你也是你周围人的老师,你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影响着这个世界。我与他(或她)彼此学习,共同进步;我们的进步过程也在推动着世界进步。

    题目2果戈理焚毁剧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果戈理在自己的作品发表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过了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理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辨析】

    请你辨别下列几种作文立意,将它们归为三类。

    1.严格要求出精品。

    2.直面自身的缺陷。

    3.要敢于“推倒重来”。

    4.影响的力量是巨大的(老诗人影响了果戈理)。

    5.对自己创造的成果应取审慎态度。

    6.相信自己。

    7.别被表象迷惑了双眼,要去了解真相。

    8.别让习惯(针对“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而言)成为一种破坏。

    9.学会尊重他人(老诗人没有尊重果戈理)。

    10.勿急,徐图之。

    11.虚心是自我完善的重要条件。

    12.别让误解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优等立意:

    中等立意:

    劣等立意:

    提示:

    优等立意有:5、7、8。(说明:最佳立意可表述为“严格要求自己、善于听取意见固然可取,但相关行动不能莽撞”“了解真相之后再行动,不能凭主观臆断行事”。)

    中等立意有:1、2、3、12。(说明:12的“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不够贴切。若写“严格要求出精品”等,摘引供料时应强调“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意味着作品确实不够优秀。)

    劣等立意有:4、6、9、10、11。(说明:像10,写着写着就可能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