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中不良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刘宇明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竞赛成绩显著。但运动成绩的突出并不意味着体育精神的完善和升华。在体育竞赛追求运动成绩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与竞技体育所倡导的体育精神相背离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不良现象的成因,发现主要是体育精神的缺失及异化的问题,为了我国竞技体育得以良好发展,必然要建设一个健全的体育精神。
关键词:竞技体育; 不良现象;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4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3-135-00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从业者为国家赢得荣誉,创造优异成绩。市场经济的特性要求人们寻求利益最大化,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对物质及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对运动成绩的盲目追求,限制了运动员身心良好发展,曲解了体育精神的内涵。
一、我国竞技体育中的不良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竞赛成绩显著。但运动成绩的突出并不意味着体育精神的完善和升华。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中体现的人的行为价值观、态度、意志品质以及思想意识的总和,是体育活动的最高产物。在体育竞赛追求运动成绩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与体育精神相背离的现象。
(一)运动员缺乏竞技体育精神
个别人缺乏爱国主义情怀,公开侮辱国家并代表他国参赛;一些人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选择个人利益优先,缺乏国家荣誉至上的体育精神;缺乏诚信、友善的足球运动员在场上斗殴。
(二)体育官员、裁判员缺乏竞技体育精神
体育官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干预比赛结果,缺乏实事求是的职业素养,亵渎体育精神。2015年中央巡视组进驻国家体育总局以来,公布了多名“体育老虎”涉嫌严重违纪。裁判员行贿受贿、吹黑哨、操控比赛结果的缺乏职业道德行为。尤其是足球比赛,如著名的“四大黑哨”受贿入狱案,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
(三)教练员缺乏竞技体育精神
教练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运动员语言辱骂、拳打脚踢的粗暴方式,让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忽视竞技体育应有的人文精神。教练员学习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
(四)現场观众缺乏竞技体育精神
比赛过程中,现场观众干扰裁判员和运动员正常比赛。如在篮球、足球等比赛中喝倒彩、辱骂裁判员及运动员,向比赛场地扔杂物。
体育竞赛不仅是运动成绩的比拼,更是体育精神品质的比拼。由于竞技体育的优胜带来巨大的荣耀和经济利益,使得利益者们权钱交易、弄虚作假,遮蔽了体育的人文精神。
二、我国竞技体育中不良现象成因
(一)市场经济体制使人们的伦理道德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变化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个体开始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而非国家和集体利益。拜金主义逐渐兴起,一些人不断寻找机会,操纵比赛结果以进行权钱交易,达到自身获取财富、地位的目的。
(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对利益的过分追求
随着国内体育赛事迅速发展,加之体育产业市场化、商业化的深入,体育产业化初见成效。在体育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将竞技体育成绩拿来交易,缺乏公平公正的竞技体育道德。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及个人利益甚至超越“为国争光”的目标,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追求,造就了竞技体育从业者低级的价值观。
(三)轻视思想文化教育带来的恶性循环
我国专业运动队的体制形成了运动员进入专业队后,就几乎完全脱离文化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是进行专业技术训练。虽然国家提出体教结合,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者、教练员包括运动员,均存在重视技术训练、轻视文化教育的思想,造成运动员普遍文化素质偏低。
三、对策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灵魂与内在,影响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与精神面貌。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归根结底是体育精神的缺失及异化的问题,为了我国竞技体育得以良好的健康发展,必然要建设一个健全的体育精神。
(一)政府大力支持发展体育事业
马克思强调国家与政府“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出现在我们面前”[1],它具备的权威性对体育精神的实践具有强有力的引导和制约作用。要培养与贯彻体育精神,必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依托政府“自上而下”的权威体系,向社会推动体育成为人民性的生活。政府应制定健全的制度,为贯彻和践行体育精神提供制度保障。运用政府的宣传平台,让人们以运动的形式促使身体的精神融合,实现精神与体格的共同提高。
(二)教育中渗入体育精神的观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精神发展,体育教育中应创设充满精神体验的教育情境,注重带领学生去追求和体验在身体活动中所带来的精神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可将体育精神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中,如:将体育精神纳入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在体育教育中,渗透体育精神,促进受教者的精神成长及良好人格的形成。其次,将体育精神纳入学生评价体系。改变学生偏重技能的现象,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精神品质的发展。体育教育评价应包括认知水平、动作技能、精神品质等多方面内容,不能简单的以测试达标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从对学生体育教育评价的标准化向弹性化、多样化转变,注重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与获得。
(三)社会各界正面宣传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的社会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社会资源的各种力量能够为培育体育精神提供强大支持。大众媒体不仅是传播、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媒介,也是其发展重要的驱动力量。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人群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因此,端正社会舆论导向与传承体育精神相互联系,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来影响大众,为弘扬体育精神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47
[2]汪琳.中华体育精神核心内涵与文化自觉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
[3]郑金柏,吴云.论体育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莆田学院学报,2015(0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