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拍片《战斗民族养成记》创作者与受众的取向偏差
刘健榕
【摘 要】中俄合拍片《战斗民族养成记》作为2017年中俄合拍框架协议下第一批合作成果在中国与俄罗斯市场反响平平。本篇论文即就该合拍片主创的表达意图与观众实际反馈两方面对比分析,找到两者存在偏差的原因,其中分析重点放在电影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上。
【关键词】合拍;中国电影;俄罗斯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0-0087-04
影片《战斗民族养成记》是一部爱情喜剧,讲述了中国女婿彭鹏远赴俄罗斯和女友一起见岳父,通过岳父的重重考验最终抱得美人归的故事。“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两国电影交流持续升温,2017年两国签订了关于电影合拍的框架协议,电影《战斗民族养成记》就是签订的项目之一。这部电影根据俄罗斯CTC电视台同名电视剧改编,该电视剧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1分,可以说是在中国近几年最具知名度的俄罗斯影视作品之一,已经有坚实的IP观众基础。
这部电影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以影合立字立项①,编剧为雷光林和安德烈·佐洛塔廖夫,导演为阿卡季·萨何拉什维利和夏昊,演員也由中俄两国演员共同担任。该电影于2019年1月17日在俄罗斯上映,2019年1月24日在中国上映,属于同步上映影片。这部电影从主创阵容和电影内容来看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中俄合拍电影,在近几年的中俄合拍电影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这部电影对于中俄合拍电影方向的研究来说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然而这部有前期IP基础,中俄两国共同编剧共同执导的电影,在中俄两国电影市场评价均不高,票房也不尽人意。
一、从创作者角度切入
(一)故事主题
战斗民族养成记以爱情喜剧为题材,在内容塑造中选取了女婿和老丈人之间的冲突作为切入点,主创意图摆脱市场泛滥的爱情电影,将爱情这条线淡化。喜剧主题的影片难点就在于如何使两国观众都能理解电影中埋藏的笑点,于是电影把切入点定为一个不分国族的共同情感话题:岳父和准女婿的话题,和婆媳关系一样,这是一个全世界共通的、具有普遍性的情感议题,这可以使两国观众都产生认同感与代入感。在和睦的家庭话题中又融入不同文化由冲突走向和解的过程,该故事本身就具有文化共享与国际合作的特点,这种合家欢式的喜剧电影也非常适合春节档期上映。借异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制造幽默感是一个可以引起人们共鸣的方式,然而该片情节简单,笑点僵硬,更像一个加长版春晚小品。
(二)故事结构分析
电影《战斗民族养成记》是典型的商业电影,采用了好莱坞经典故事片的三段式叙事结构。电影分为起因、高潮、结局三个部分,并以一种打怪升级式的闯关类型展现。过关类的影片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观众就喜欢获取一环套一环的通关体验,克服一个个困难的畅快感。
开端部分走马灯式地介绍了彭鹏和伊拉的相爱过程。彭鹏赴俄罗斯追爱引起故事的主体叙述,开头部分集中地展示了中国和俄罗斯的自然和人文风光,满足观众对异域风情的期待。全程用相对欢乐的歌舞片段快步推进剧情。然而欢乐的情节在彭鹏和阿纳托利见面时戛然而止。彭鹏坐坦克回来狼狈不堪,忽视俄罗斯人传统的欢迎礼仪:奉上的伏特加和面包。开端在阿纳托利和管家的谈话中结束:“——布里亚特人?巴什基尔人?”“——我猜是中国人。”此处设置悬念,表示阿纳托利对这个异国来的准女婿很不满意。开头欢乐轻松搞笑的氛围戛然而止,第一个文化间和情感上的对立冲突出现,主人公彭鹏遭遇危机,导演通过这一情节设置意图引起观众的审美期待与观影欲望。
高潮部分结构没有过多设计,就是简单的闯关式结构,尤其画面设计极像是真人秀综艺节目设置,缺乏电影感,无法使观众融入其中,无法引起观众的共情。这一部分情节发展呈现一个心电图形,主人公彭鹏不断经历小的挫折再一次次克服困难度过危机,导演意图不断地刺激观众的紧张心理,满足观众的欲望。在种种“考验”中,彭鹏感觉到自己被欺骗、不被接受,愿意为了爱人的幸福而离开她,放弃婚姻。这时阿纳托利被他留下的信打动,成为“帮助者”,将彭鹏拉回故事动作线。然而阿纳托利在这一情节之前对于彭鹏每次战胜困难的态度都是感到失去颜面,需要找补,甚至不惜采用作弊的方式,故事进展中并未体现出两种文化逐渐体谅、逐渐理解的过程。没有相互关照彼此呼应,成了两条割裂的单独线索。阿纳托利看到彭鹏的留言突然决定挽回的做法令人匪夷所思,人物心理变化和叙事是脱节的,转折过于突兀。
结局部分又建立了一个出现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阿纳托利抛出一个问题:“彭鹏如何对待自己人?”通过对彭鹏的妹妹设置因误会进入警察局的危机,考验彭鹏如何帮助妹妹。彭鹏不得已驾驶坦克到警察局,由于担心妹妹他失去理智在公路开炮。而这一举动反而使他通过阿纳托利的考验,使阿纳托利真正接纳了他。值得注意的是,阿纳托利认为彭鹏真正通过考验的举动是为了保护爱的人失去理智并作出极端反应,这样的思维模式是不现实的。
二、中俄双方电影观众的反馈
笔者通过整理中国影评网站豆瓣电影和俄罗斯影评网站Кинопоиск上的影评,发现两国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反馈存在相同点也存在不同点,但是整体对这部电影评价都比较低。
通过筛选豆瓣电影网站上对于该电影的评价总结得知:差评超过半数,笑点的密集可以使部分观众忽视对于情节和人物的刻画,自然风光的镜头也算得上是本片的一大亮点。许多观众是基于对电视剧《战斗民族养成记》的喜爱观看这部电影的,而电视剧与电影之间的质量落差使得很多观众难以接受。另外一些观众对于刻意加入的中国元素表示了不满,认为这是一部针对中国市场的投机作品,而电影中反映出的俄罗斯形象显然也是刻板印象的堆砌。
通过搜集俄罗斯影评网站Кинопоиск观众对于该电影的评价笔者得知:俄罗斯观众认为父亲的角色相对展示了俄罗斯的传统父亲形象,但是女性角色设置成了功能化的符号性人物,是扁形人物,不够立体丰满,只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而中国演员或许由于存在语言障碍,完全没有演技,只是在“朗诵“台词而已。提到国家形象时俄罗斯观众都提到了这部电影似乎是针对中国市场而拍摄的。内容充斥着对于俄罗斯的误解,这不是真正的俄罗斯民族精神。而且电影中所展示的俄罗斯寡头生活也不能代表俄罗斯广大群众的生活。中国男主角在电影中是一个战胜挫折最终胜利的英雄形象,最终取得了俄罗斯人的理解和尊重的中国人形象,体现了对中国观众的讨好,对中国市场的投机行为。
通过对中国和俄罗斯观众,即电影所针对的两个主要目标市场对电影反馈的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两国观众存在较为统一的认识:故事情节平淡缺乏波澜;讨好中国观众;影片充满对俄罗斯的误读。可以看到大部分中国观众提到这部片子与同名电视剧存在极大差距,而俄罗斯观众则比较重视演员演技的问题。自然风光和民族奇观的展示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观众的期待,但是仅有民族奇观是绝对无法满足观众观影欲望的。
片方要认识到观众观影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感官欲望,得到一种视觉快感,但是同时也是在进行艺术鉴赏,需要在电影中得到审美体验。要知道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的审美要求也在提高,影片必须保证自己的内涵才能吸引观众,得到观众认可,如此直白的、目的明显的、讨好观众的伎俩已经不起作用了。接下来对电影主创动机并未得到观众接受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一)逻辑硬伤,故事简单:
故事在春节档以合家欢喜剧形式展开是可取的,然而作为一切事情的起因,这段跨国恋却成了一个“硬性设定”。没头没尾没原因,彭鹏和伊拉就莫名其妙地突然相爱,一周的时间就难舍难分,谈婚论嫁。爱情成为了“为爱闯关”环节的必备前提,它纯粹为了推动故事发展而存在,却不具有自己本身的生命力和逻辑性。
作为中医的彭鹏不仅会用猎枪杀熊,会开雪地摩托,还能开坦克开炮,这些不符合现实的技能被强加到男主角身上,使这个角色空洞而缺乏真实感,很难被观众理解,更不用说引起观众的共情。
故事脉络牵强,不符合现实逻辑,人物形象塑造单薄,情节叙事方面存在问题。叙事是电影的核心,剧本叙事存在问题,观众自然难以融入其中。
(二)存在文化折扣:
电影在跨国传播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向异国观众展示本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语言的隔阂、宗教信仰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社会历史的不同,外国观众往往会出现解读的困难,形成文化折扣。因而合拍电影应该注意影片对于两国观众来说是否存在理解障碍,并用更易于理解的方法阐释可能造成理解性误差的桥段。
电影《战斗民族养成记》也存在着许多文化折扣问题,许多笑点都和文化相关,然而电影仅仅做了“展示”而并未深层读解,对于俄罗斯文化不甚了解的中国观众往往一头雾水,或是仅仅理解了浅层的叙事意义,而注意不到其背后的内涵。如彭鹏和伊拉来到阿纳托利家门口,彭鹏没有接受女佣奉上的面包和盐,这其实是没有接受俄罗斯对于最尊贵客人的礼物;在岳父和彭鹏互相做自我介绍时,彭鹏说:“我叫彭鹏,您可以叫我鹏。”在中国,称呼一个人只称名字而不说姓氏是亲近的叫法,这里表示彭鹏在拉近同岳父之间的关系。而岳父的自我介绍则是:“我叫阿纳托利,你可以叫我阿纳托利·阿纳托利耶维奇。”阿纳托利是岳父的名字,阿纳托利耶维奇是他的父称,在俄罗斯通常称呼尊敬的和不太亲近的人才会称呼名字加父称,这里实际体现岳父很直接地表示了对彭鹏的冷淡敌对态度。在阿纳托利喝醉了时,指着保安的头说你看起来像个圣人,这实际是指当时保安的头和背景的圆圈叠合产生了类似俄罗斯圣像画的效果。而不懂俄罗斯文化的观众往往并不能理解这些台词的意思。
此外,文中也有一些部分涉及到俄语文字游戏,如阿纳托利表示自己买的中国制造雪地摩托使用两天就报废了,他表示“把它寄回去,我不需要中国的废品。”即“Брать его обратно,ни тут китайский брак не нужен.”这句话其实是一语双关,因为брак这个词既有废品的意思,也有婚礼的意思,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阿纳托利要把彭鹏送回国,他不欢迎这段中国婚礼。
影片中文化折扣主要发生在俄罗斯文化方面,而中国文化折扣问题几乎没有。这并不是说中国文化在这部影片里的表达较为容易理解,而是在这部电影中根本没有中国文化的展现。中方放弃文化表达欲望,但是电影充斥着空虚的民族自尊心和大男子主义,这种自尊心脱离文化的土壤,成为空中楼阁,是非常程式化的展现。在彭鹏告诉伊拉他要求她父亲允许他们结婚,伊拉问:“你不先问问我的意思吗?”彭鹏则回答:“你的心和身体已经替你回答了。”这段对话的表达实则是充满大男子主义的,婚礼这件事的决定与否放在两个男人身上,是一种男权的竞争,而女性实则是被物化的,没有话语权的。至于后文彭鹏选择接受俄罗斯转盘赌酒、俄式打猎等挑战,都是基于大男子主义情感驱动,是在“去做真正的男人做的事”的激将法刺激下的选择。
(三)两国国家形象展示存在缺陷
国家形象的塑造在电影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合拍电影中意义更加重大。观众对一个国家形象的构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影为其提供的象征性现实环境中,观众把这类现实主义电影所展示出的内容当成真正的现实,这对观众对于现实的理解有很大影响。电影可以通过视觉影像的展示本国的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面貌,从而引起外国观众的文化认同,提高我国文化与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一种隐性的外交作用。合拍电影不仅仅是扩大市场,提高外匯收益经济利益的商品,更是向外传播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建立正面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电影人不仅要注意到电影的产业价值,还应注重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对于文化对外传播、提高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意义。电影中正面国家形象的塑造可以激发本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向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展示我们的价值观,寻求外部的理解与认同。
中俄合拍电影“战斗民族养成记”采用两国制作团队,理应更好地呈现最后的作品,在制作团队的沟通交流中解决一些可能出现的理解误差和文化折扣问题。然而这部电影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文化折扣依然严重,国家形象的展示也是刻板印象的集合。
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展示分为两种,有意识的内在的国家形象和无意识的外在的国家形象。“电影对国家形象有意识的反映,主要指影片中视听符号的设计和文化元素的表现”。②合拍片中考虑到对方市场的接受电影中往往会用到带有本国文化的视觉元素。
电影“战斗民族养成记”中,开篇即展示了中国的传统街巷以及长城等名胜古迹,还加入了一闪而过的中医工作场景。当镜头跟随彭鹏来到俄罗斯时,首先展示的也是俄罗斯的自然风光,以及莫斯科特色的地铁、教堂、大剧院等地标性建筑,在剧院的场景还展示了一段芭蕾。关于建筑和风光的展示是为了满足观众对于另一个国家奇观的猎奇心理,而且这种呈现处于安全区,不存在理解误差,还能第一时间给观众异域的新鲜感。在双方文化缺乏共通性时,为了促进理解,合拍片往往会将民俗奇观的展示作为展示合作国文化的基础,这虽然降低了电影的接受难度,但是也失去了文化传达的真正意义,国家形象沦为表层奇观的堆砌。
电影对国家形象无意识的反映,主要指电影中所体现的国民性的心理和价值观念。然而电影“战斗民族养成记”只有表面没有内涵,打着跨国爱情文化冲突的大旗,实际却没有触及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恋人以及岳父和女婿的文化观念冲突。戏剧冲突的根源实则是彭鹏用“硬核”的“战斗”的实际行为向岳父证明中国女婿一样可以很勇敢很“真男人”。这种渴望得到认同的民族自尊心实则在取悦中国市场观众,包含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民族自尊心。
中国在这部电影中放弃了自己的文化表达欲望,而俄罗斯文化的展示则成了刻板印象的教科书式总结,看起来就像社交网站上时常调侃俄罗斯的老梗集锦,并没有消除国人对于俄罗斯民族的刻板印象与文化误读,反而又加重了这一偏见印象:带着熊骑摩托,用坦克拉柴火,酗酒和剽悍的打猎生活。这些奇观化的展示纯粹为了创造视觉奇观,满足观众的窥视快感,实际无法解释这些文化符码的意义,也造成了叙事逻辑的断裂。至于民族个性的展现,除了“冰火两重天”时,阿纳托利面对彭鹏的疑惑说了一句:“俄罗斯人就是这样,一下子冷,一下子热,像淬炼钢铁一样。”对于俄罗斯民族坚强的民族性一带而过,其他地方并未有什么着墨。而开篇提到的俄罗斯几大问题:腐败、低生育率,影片似乎有意图地展示了寡头岳父操纵警察局的部分以及做梦梦到了自己得到“英雄爷爷”称号,但是隔靴搔痒,未能深刻剖析,很难引起人们注意。
中俄合拍片作为一种需要跨区域传播的电影作品,必定是两个国家的文化结合体。这样的影片中的文化书写很容易成为他者视阈下的解读。电影《战斗民族养成记》并没有传达出对俄罗斯的真实理解,没有展现真实的俄罗斯,而是塑造了符合中国人想象的俄罗斯形象,是肤浅的片面的,俄罗斯形象沦为展示民俗奇观的影像,流于表面,过于肤浅没有触及真正的精神层面。在这样一部取悦中国观众,满足中国观众自恋的文化想象的强烈的文化自尊心的影片中,俄罗斯的形象很容易沦为“他者”。其实这种文化误读矛盾为主题的片子,应该是两种文化从对立走向和解,两种文化不应该是二元对立的,而应该是交流的。可以找到两种文化间的立足点,促进异质文化相互融合。也是两种冲突文化的和解。两种文化可以能动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因素,促进本土文化更加完善。两个合作国都应该在国家形象的表达上坚守自己的立场,理智而清醒地进行表达,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传播积极的民族精神。
三、影片的投机性
前文已经提到电影文本对于中国市场导向非常明确,俄罗斯网站也有观众评论认为男主人公就像“终结者”一样,扫除一切障碍赢得成功。故事的冲突实质也设立为作为中国人的女婿起初被岳父所轻视,后来他一次次地证明了自己的勇敢与能力,最终打破了偏见和质疑,赢得俄罗斯岳父的肯定和尊重。这部片子里男主角实际存在一个欲望动机的转化,起初他的欲望动机,即“虚假动机”是求得岳父同意,和伊拉结婚。然而随着故事发展,男主角的欲望动机转变了,他的真实动机出现,也就是在一次次挑战中证明自己很强,证明自己的价值,要得到所有人的承认,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在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中不能以失去自我来取悦他者,要摆脱媚西心态。而当本国成为目标市场时也应该抵制“自媚”心态。不能使民族精神的展现空洞的自我形象陶醉。这种呈现或许也与中方的制作团队有关,编剧与导演都是首次接手院线大电影,在电影的文本表达上有些急功近利,拼命在与俄罗斯人对立的文本背景中证明自我的优秀,将彭鹏作为中华民族的化身,作为民族自尊心的释放出口。这种展示实际又是缺乏说服力和逻辑性的,仿佛无根之草,难以立定,从而显得狼狈且造作。
该部合拍片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即投机性太强:春节档的喜剧、火爆的IP基础、文化冲突的议题、民俗奇观的展示、刻意英雄化的中国形象……影片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性都非常强,全部指向“中国市场”盈利这一目标,然而影片内容空洞,是纯粹的“快餐式电影”,这是一种放弃深度与精神追求的影片。由于只注重商业性而忽视艺术性,主创的创作动机非常明显,而这样生硬的拼贴式商品观众显然不买账,这种投机性也是创作者与受众取向偏差的原因。换句话说,就是电影主创团队拍中国观众的马屁拍到马腿上了。合拍电影毕竟首先需要成为一部成功的电影,其次才能成为一部成功的合拍电影。合拍片只有兼顧观赏性和艺术性,提升影片的内涵和人文关照,同时要在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找到良好的平衡点,怀着开放的态度,平等地展示两国形象,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
注释:
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2018年01月(上旬)全国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立项公示的通知[EB/OL].http://www.film.cn/shanty.deploy/blueprint.nsp?id=016163c7afb972e2402881a6604a2c45&templateId=0129f8148f650065402881cd29f7df33 2018-02-05
②黄会林,孙子荀,王超,et al.中国电影与国家形象传播——2017年度中国电影北美地区传播调研报告[J].现代传播,2018(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