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产后真胃炎治疗方法探讨

    王宽余+于利子+何智武

    摘要:奶牛真胃炎是奶牛胃肠疾病中发病率较高、治疗难度大的一种疾病,文章从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奶牛真胃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奶牛;真胃炎;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39-02

    奶牛产后真胃炎是奶牛产后突发的一种严重的消化障碍性疾病,发病率约为5.6%,多发生在产后25 d内,尤其在产后6~10 d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中产后5~6 d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63.5%,一般在4周后发病率逐渐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应激及产后奶牛胃肠功能减退,腹压下降,各胃位置发生改变[1],加之产后饲喂大量精饲料,缺少优质粗饲料,真胃的运动、分泌、消化功能减弱,胃内容物运转不畅导致胃内腐败、分解过程加剧,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和有害产物,引起胃黏膜发生炎症反应,并反射性刺激神经反应,引起迷走神经的机能紊乱[2],出现幽门痉挛而导致真胃弛缓、扩张和发炎。临床上以病牛表现不食、消瘦、脱水、腹痛、腹腔积水、粪便异常、味腐臭、内含淡黄色胶冻状物质或潜血便为特征。严重者可因真胃壁穿孔而死亡,病程长达1~2个月,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因真胃积聚大量气体和液体从而继发真胃变位和真胃扭转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1 病因

    奶牛产后真胃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长期舍饲或牛舍狭窄,缺乏运动,导致奶牛消化功能减弱,体质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高精料、低粗饲,使母牛产后恢复期或泌乳高峰期采食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引起瘤胃酸中毒,瘤胃内高酸度高渗透压内容物进入真胃,对真胃黏膜产生压迫和慢性刺激,引发炎症,造成溃疡或糜烂;饲喂霉变、农药残留过高的饲草料,造成慢性中毒或导致胃黏膜受生物性、化学性或物理性损伤而发炎;奶牛场为节约成本,长期饲喂单一饲草,如粗硬的玉米秸秆等劣质干草,导致真胃菌群失调,消化机能紊乱或使胃黏膜受到机械性损伤,病原菌感染引发炎症,而且由于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3],使胃黏膜的保护能力和修复功能下降,抵抗侵害能力减弱,易引发炎症;饲养管理不当,产后加料过急,饲喂过量,精料加工过细,饲草切割过短,饲草料储存不合理,发霉腐败后继续饲喂。这些原因均可导致奶牛消化系统疾病,使前胃内微生物失调引发消化机能障碍,长时间造成真胃黏膜发炎,坏死甚至脱落。根据笔者近年来的研究,多数资料表明奶牛产后真胃炎多发生在产后第2周,多数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在调查中发现饲养密度大,运动场面积小,地势低洼,没有专用产房,产后日粮水平与成分没有按奶牛产后标准供给,产后加精料过急,青饲料有霉变等情况的奶牛场发病率明显偏高。

    2 症状

    奶牛产后真胃炎多发于产后25 d内,尤其在产后6~10 d发病明显增加,产后25 d后发病逐渐下降。病初精神不振,被毛粗乱,食欲下降,食量下降,挑食饲草,采食精料减少或拒绝精料,反刍次数减少,缓慢无力甚至停止,不时磨牙,泌乳量下降;随病情发展,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开始时鼻镜有汗但逐渐变得干燥,皮温不整,有时流涎,空嚼,磨牙,口腔干臭,结膜发绀,皮肤弹性下降,眼窝下陷,泌乳量显著下降甚至完全停止,迅速消瘦;外观病牛上腹部极度空虚,肷窝深陷,有的下腹部膨大,有积液,右腹部、旋髂韧带紧绷;瘤胃收缩力减弱,蠕动音减弱,真胃蠕动音亢进,有明显的流水音,若在右侧肋骨弓区听、叩诊结合可听到钢管音,多继发真胃左方移位,触诊真胃内容物较实,真胃区腹壁紧张,病畜表现敏感,躲避,踢腿,有疼痛感,肠音增强,用拳头轻击右腹壁腹内有拍水音;多数病牛呈现弛张热,排粪减少或停止,粪便暗绿色呈黏稠状,有腐臭味,有的排水样稀粪,粪便带有血液或脱落的黏膜,有的粪便中有烂肉或黄色胶冻样黏液,有的发生便秘,直肠检查粪少或无粪;后期喜卧,呻吟,眼球凹陷,体温下降,耳尖及四肢末端冰凉,心率过速,预后不良,多数死亡。

    剖检病死牛,真胃及十二指肠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病变及坏死灶,腹腔有大量淡黄色液体,真胃体积膨大,胃壁增厚,发生水肿,瘀血,胃黏膜糜烂或坏死,有的局部发生溃疡,穿孔,严重病畜发生十二指肠变性坏死。

    3 治疗

    治疗原则:清除真胃和肠道内容物,强心、补液、消炎、缓解酸中毒,前期禁食禁水1~2d,以后给予柔软易消化的饲料,每天逐渐加量,合理安排饮食。

    (1)盐类或油类缓泻剂,如硫酸镁400~500 g,常水6 000 mL或石蜡油1 500 mL,胃管一次投服。

    (2) 5%碳酸氢钠注射液200~500 mL、20%安钠咖注射液10~20 mL、5%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 mL、2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复方氯化钠溶液500~1 500 mL、维生素C 3~5 g,一次静脉注射;同时肌肉注射维生素B1,碳酸氢钠与维生素C要分开注射。对于产后体弱牛适量补充钙制剂以防止产后瘫痪,对表现疼痛、发热的病牛,可适量肌注安乃近。

    (3)抗菌消炎可用青霉素1 200万IU或氨苄青霉素5 g,静脉或肌肉注射;也可用庆大霉素30~40万IU肌肉注射,或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缓慢滴注;在灌服黄连素、磺胺咪、氟哌酸、土霉素等胃肠道消炎药的同时,可以用中药消黄散、郁金散、白头翁散等制剂改善胃肠功能[4]。

    (4)青霉素160万IU、链霉素1 g、2%普鲁卡因20 mL、生理盐水500 mL,右侧腹腔封闭治疗[5]。

    (5) 在全身治疗的同时,瓣胃注射治疗。将病牛六柱栏内站立保定,在右侧第7~9肋间与肩关节线交点处,于肋骨间隙处剪毛消毒后,用穿刺针将针头向对侧肘头方向刺入约10 cm,刺入时推动皮肤移位,以利术后覆盖针眼[6]。刺入后先注入适量生理盐水,回抽注射器,如抽出黄色混浊液并含有草渣时,证明刺入部位正确。取庆大霉素30~50万IU、氟哌酸3~5 g,生理盐水500~1 000 mL,一人固定好针头,另两人用100 mL注射器轮流向瓣胃内注入配好的药液,注完后拔出针头,消毒注射部位。

    4 小结

    奶牛真胃炎是奶牛胃肠疾病中发病率较高、治疗难度大的一种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延误治疗,将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病的治疗要标本兼顾,既要注重真胃炎的治疗,更要注重全身机能的改善,及时纠正水盐代谢紊乱和自体中毒,还要防止治疗时大量使用抗菌素造成的全身机能紊乱,因此治疗时采用局部治疗很有必要。为了减少前胃对内服药物的破坏,提高真胃内药物浓度,降低药物对瘤胃微生物和全身机能的影响,在真胃有炎症不便在损伤时采取真胃注射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瓣胃注射给药治疗。实事证明,在全身治疗的同时,采取瓣胃注射治疗,可以提高疗效28.6%,降低治疗费用56.8%,而且并发症少,食欲恢复早,平均弃奶时间减少4.3 d。但也要注意注射部位必须选择正确,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特别是病程长久瓣胃运动停止而移位时更要正确判断。注射时病牛要确实保定,要防止因骚动造成针头移动和药液外漏。注入药液量要适宜,要根据病牛体格大小确定,不可过量,以免造成药液通过针孔渗入腹腔。

    参考文献:

    [1] 史天民,思耀辉,徐文华,等.奶牛产后保健技术概述[J].中国牛业科学,2013,39(3):22-24.

    [2] 王洪斌.兽医外科学[M].第五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 郭作舟.黄牛真胃积食防治[J].四川畜牧兽医,2010,37(9):52-53.

    [4] 张国坪,何 洁,于利子,等.牛泄泻的中兽医辩证治疗[J].中国牛业科学,2010,36(5):87-88.

    [5] 于利子.牛羊病防治[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3.

    [6] 乌力吉.牛羊病防治[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