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诵读和写作的三年级语文人物对话教学

    沈娟

    【摘 ?要】

    在苏教版语文中低年级的教材中,很多课文都包含了对话,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对话,出现的频次很高。在对话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入手,抓好对话诵读,理解人物情感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从对话的文本教材中初步掌握如何写好人物之间的对话,让人物对话的诵读和写作比翼齐飞。

    【关键词】

    三年级 ?人物对话 ? 诵读 ? 写作

    小学生诵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诵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写作又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在苏教版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上下册50篇课文中,有23篇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人物之间的对话,所以从对话入手,提高小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是十分可行的。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诵读十分必要,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不仅可以理解对话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人物心理的理解。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对话教学又可以写作为突破口,老师可以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为例,教学生一些如何写好人物对话的技巧,通过诵读和写作两部分来提高课堂人物对话教学的质量。

    一、对话诵读重体验

    1.认识角色

    在人物对话占比较多的文本中,对话教学常用分角色朗读来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角色,提高对人物情感的把握。不同的人物角色,说话的口气不同,需要不同的学生通过朗读来体现,所以分角色朗读往往是人物对话教学的常用手段。

    分角色朗读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往往会让同桌两人或几人一小组先进行角色选择,那么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有角色意识,特别是人物对话中出现的是有鲜明特色的人物,要让学生明确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取朗读的角色,比如:女孩子就比较适合朗读女性、声音比较柔和一点的、柔弱或泼辣的角色;男孩比较适合朗读男性、声音比价高亢一点、阳刚正直的角色,这样比较顺利成章,学生也更容易进入文本,体会人物情感。反之,分角色朗读出来的效果可能会闹一些小笑话。

    2.把握语气

    在三年级的对话朗读中,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你觉得此时人物的心情怎样?你能用上这种心情来读一读吗?”三年级的学生在理解人物情感时,大部分还是停留在高兴、难过、激动等这些词语上面,类似于沉重这些更进一步的情感词语还是不能体会的。对于带着情感的朗读,许多学生也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老师课件中重点突出的词语要重读,陈述句读得平淡一些,疑问句结尾声调要上扬,感叹句情感充沛。学生的朗读往往不能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可能与教师引导的不够好,让学生脱离了文本的人物性格和文章的基调。

    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学生在进行分角色朗读时,要敢于打断学生,对于朗读不到位的语气要马上指导、纠正,不断地让学生在感悟中朗读、体会、理解。老师一引导,学生就自然而然明白了,也读得出语气了。语气把握住了,也就更能理解文章的深意了。

    3.配以动作

    為了读活角色语言,教师的指导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在角色朗读中配以一定的动作,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把握住了语气,也能进入文本的情境中,更好到理解文本。

    二、对话写作重方法

    人物对话教学除了指导好学生的朗读外,学写对话的技巧也是文本挖掘的点。三年级的习作练习中也有对话写作的要求,如果在对话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渗透对话的写作技巧,那学生的对话写作也就容易地多了。

    1.分段写

    在三年级学生的对话习作中,往往会发现学生的对话密密麻麻写在一大段中,不仅啰里啰嗦,还东拉西扯。我们在对一些对话本文进行教学中,就可以引入分段写的概念,比如在教学《花瓣飘香》时:

    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人物对话时看,学着课文的样式分段写,即一个人一次说的话,不管长短都独立成段,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东西都是那么一大段。对话独立成段,不仅能显得清爽,有利用提示语的运用,而且还有利于与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搭配使用,还能避免矫正主题不集中、啰嗦等问题。

    2.运用多变的“说”

    文本对话中,前面一般都要用“说”来引出说话的内容,但学生在写对话习作时,往往照搬照用,一说到底,你说我说他说,殊不知“说”还可以用很多字词来替代,比如:喊、嚷、大叫、喃喃说道……这些词语都可以进行替代,描写神态、语气的词语也可以替代“说”。

    “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花瓣飘香》

    “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

    在这些文本的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对话中的“说”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来替代,比如《花瓣飘香》中的“问”字,《“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的“嚷”字不仅成功地替代了“说”字,而且让课本看上去更丰富、更有层次。

    3.灵活运用提示语

    对话写作中,往往会用到提示语。提示语的运用就涉及到提示语的位置和内容两方面,学生如果能很好地把握这两大技巧,对话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提示语的位置有三种:提示语在前,这是常用的形式;如果要突出所要说得胡,可将提示语置后;根据所说的内容的不同,时间的间歇,可将提示语居中。另外,在有些对话中,还省略了提示语。

    “我是喷雾器大夫。”喷雾器一边喷洒着除草剂,一边大声地说,“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提示语在中间)——《小稻秧脱险记》

    川川好奇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呀?”(提示语在前)

    “我在看书呢。”叔叔笑着说。(提示语在后)

    “书?那里有书哇?”他俩看了看面前这块光秃秃的石头,感到很奇怪。(提示语在后)

    “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没有提示语)——《石头书》

    学生在习作时,往往只将提示语前置,这样就显得不灵活。在人物对话描写中,如能恰当地变化提示语的位置,就能够避免单调乏味的陈述,使语言形式更丰富。教师在进行这些文章的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了解提示语的位置变化,让学生避免在习作中的单一。

    提示语的内容也比较丰富,除了不同形式的“说”之外,还有神态、心理、动作的描写。

    “飞机?你怎么掉到海里去啦?”小海鸥吃了一惊。(“吃了一惊”是神态描写)

    教师在教授对话文本时,要多引导学生了解提示语中的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要让学生知道要想对话写得丰富多彩,穿插在提示语中的神态、心理、动作的描写必不可少,对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品质,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三年级的人物对话教学中,教师如果抓住了对话诵读和对话习作,双管齐下,通过对话的诵读,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身临其境,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也体会了角色的情感。通过观察文本对话的写作特点,不断模仿体会,学会对话写作技巧,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