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名诗几多情
李素芬 乙常青
名家名诗,巧用“不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李白“不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行》)
只要主人同我一道畅饮,一醉方休,哪里还管这里是家乡还是异乡。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诗句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语奇意也奇,形象潇洒飘逸,充分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白居易“不知”——“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致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诗人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
贺知章“不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这两句写的是早春的景象,柳枝刚吐出细细的嫩叶,春风还带着寒意。面对这刚刚萌发的春色,诗人轻轻地自问自答,那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它真像剪刀一样啊!我们仿佛看见春风像一垂发飘拂的妙龄女子,正在柳丛中舞动剪刀,轻巧地剪出一条条青绿色丝带,那姿态是何等美妙动人,真是绘形于纸上,传神在眼前。
崔护“不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
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长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不知”“依旧”,正含有无限怅惘。
王建“不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秋之夜,众人望月,千门共见,但各人情思不尽相同。诗人望月怀人,满腔秋思,但不直接陈说,而用设问句式,委婉地表达出来。“不知”二字作问语,笔致尤见空灵。“落”字用得极妙,富有动感,仿佛“秋思”与月光一齐落入诗人的情怀了。明明是诗人自己秋思怀人,却故意设问,引人入胜。
杜牧“不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诗句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李益“不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們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