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碳排放与碳补偿实证研究
王蓉蓉,陈聪,袁菲
摘要:本文利用碳计算器和国外电网电量单位CO2 排放当量指标数据,对杭州师范大学各校区2011年至2012年用电总量及其间接碳净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分析结果对我国大学校园低碳校园建设和师生低碳生活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具有一定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碳排放;碳补偿;实证研究;大学校园
一、引言
高等院校是培养祖国各项事业接班人的主要场所,因此,在低碳环境教育大背景下,建设低碳校园已成为高校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光荣使命,高等院校应该成为我国低碳经济社会建设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当前我国相当多的高校校园存在着能耗高、浪费高、碳排放高等现象。而要增强广大师生低碳生活与节能环保的理念,必须加强低碳宣传教育。鉴于此,本文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主要探讨杭州师范大学各校区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及低碳校园建设的相关问题,拟通过本实证研究,能唤醒广大师生对碳排放的认识,增加低碳环保理念,努力建设低碳校园。
二、杭师大校园概况及碳排放与碳吸收估算
杭州师范大学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现有4个校区,即下沙校区、玉皇山校区、古荡湾校区、余杭仓前校区。2013年,学校主体已进驻杭州余杭仓前校区,玉皇山校区也已划出。杭州师范大学是一所教师教育与艺术教育独具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具有一定优势、理学学科部分见长、各类新兴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目前,学校占地面积约为122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约为31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约为18 141人,其中研究生1 897人、本科生15 994 人、留学生250人,教职工总人数为2 425人。我们根据2011年和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玉皇山校区、古荡湾校区的年用电量,以2012年为例,下沙、玉皇山和古荡湾校区年用电量分别是2 330.4万KWh、136.4万KWh、150.2万KWh;另根据英国的碳足迹公司网站(http://www.carbonfootprint.com/)提供的碳足迹计算器(http://www.carbonfootprint.com/calculator.aspx)进行的计算,杭州师范大学下沙、玉皇山和古荡湾校区2012年的碳排放量分别是:19 067.3吨碳当量、1 116.21碳当量、1 229.13碳当量。根据保罗·安德森等人的研究 [1] ,我们以 1kWh的电网电量相当于0.537公斤的CO2 排放当量,计算出2012年下沙、玉皇山和古荡湾校区年碳排放量分别是:12 514.2 碳当量、732.5 碳当量、806.6 碳当量。三个校区合计2011年和2012年用电量分别是2 309.5万KWh、2 617.0万KWh,根据上述两种不同二氧化碳排放的测算方法统计出来的碳排放量,两个年度的碳排放平均值分别为15 649.4碳当量和17 733.0碳当量。
另根据绿地面积估算了全校二氧化碳可能的吸收量,并最终得到全校净碳排放量数值(见表1,表2)。
三、杭师大校园碳补偿与低碳校园建设分析
根据上述表1,表2,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和2012年三个校区平均年用电量为4 926.5万度电,平均每年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为16691.2吨,平均每年绿地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约为101.7吨,年均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16 589.49吨,如按18000名学生和2400多名教师估算,人均每年净碳排放量达813kg,而且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学校餐厅燃气的直接排放和自来水加工的间接排放。每年校园排放的人均二氧化碳量,如按植树造林固碳的成本,折合人民币约200元/tco2计算,人均每年仅电力消费就需要分摊162元左右人民币来补偿用电的间接碳排放。
由此可见,高校应在校园内大力加强低碳环保教育,节约利用能源和注重低碳学习与生活,营造低碳氛围,使广大师生能肩负起建设地球美好家园的责任。
四、杭师大低碳校园建设的措施
(一)开展低碳教育,营造低碳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针,根据在校大学生低碳知识方面的欠缺和意识的不足,应大力加强低碳教育,增设低碳环保课程,传授学生低碳概念,提升学生低碳素质,营造出良好的低碳教育和学习氛围,倡导“绿色生活”。具体措施是:首先老师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言传身教,给学生们树立好的榜样;其次,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设置专门的课程或是举办各类专业讲座或辩论会,大力宣传低碳理念,提升学生低碳意识。
(二)使用低碳设施,注重低碳实践
著名学者歌德曾经说过“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这句话贴切的告诉我们光有理论学习显然是不足的,我们更应当学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因此,在学校的建设方面应遵循“低碳环保”的理念,相应的配套设施要做到在确保学生需要的同时尽量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建设“节约型”校园。对校园的用水用电和天然气等资源进行调查了解存在的问题,探讨合理而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进行低碳创新,汇聚低碳力量
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是这一理念执行的中坚力量,高校因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例如举办一些关于“低碳生活”的学科竞赛或者创意比赛,集众人之力坚持走“低碳创新”之路,努力培养低碳人才。
(四)争做低碳小事,创建低碳校园
作为一名高校大学生,建设低碳校园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学会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光荣的高校“低碳小分子”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保罗·安德森,盖纳·巴克豪斯,丹尼尔·柯蒂斯,西 蒙·雷丁 大卫·沃鲁姆张进京译.低碳计算技术: 2050年展望(之一)[J].中国信息界,2010,(6).
[2]齐晔.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1-2012)——回顾 “十—五”展望“十二五”[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11.
[3]陈宝玉,张思雨,庄慧玲等.中南大学低碳校园模 式构建研究[J].节能, 2012,(31).
[4]樊东坡.低碳时代下高校建设[J].当代经济,2012,(6).
[5]方时姣.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J].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4).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