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下研究型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余长辉
多年来,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一直以“培养积极上进的现代公民”为育人目标,以“探索有情怀有温度的责任教育”为办学理念,积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下研究型课程的建设,着力打造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域的品牌学校。
一、“责任+”:研究型课程的改革基础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核心要义。为此,学校在特色办学的实践探索中,构建了以“责任+”为核心的复合型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帮助、搭建舞台。同时,通过活动体验提升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责任担当意识,进而使其在文化基础、审美情趣和实践创新等方面表现出更大突破。
具体来说,学校以“基础加选择并重”的课程理念为指引,逐步形成了“一汇三园”(运动汇和科创园、艺术园、商业园)特色课程体系。注重教学研究实效,实现了从“动感”课堂向“有意义学习”的课堂转变,形成了由“温馨班级建设、四大文化节日、生涯教育、研学实践教育、主题班会和午会、志愿者服务、家长学校、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共同构成的“九大责任”教育课程系列。
二、“1+3+N”:研究型课程的组织保障
为了使研究型课程建设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学校在研究型课程的组织管理上采用“1+3+N”模式,即设置1个领导小组、3个通识教师和N个指导小组,为研究型课程提供组织保障。成立以校长领衔的领导小组,下设研究型课程管理小组,包括分管领导、课程部和教科研室,主要对研究型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进行研讨和论证。根据研究型课程应具有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习”的性质,面向全体学生,并将其纳入高一、高二年级的常规课程,由3位专任教师担任通识教学工作;同时,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并提供1个学科研究主题或1至2个具体的研究课题。由此,全校上下全员联动,加强课程整合,发挥集体智慧,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因材施教,全面客观而又个性化地进行管理和评价,为课程有序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2+2”: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模式
研究型课程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项融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涵盖了多门学科,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学校采用“2+2”指導模式,即“课内+课外”与“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课程,主要体现在时空维度和内容维度两个方面。在时空维度上,利用课内与线下开展研究型通识课程的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在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上对学生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行为进行引导和培养。而通过课外与线上的结合,则可突破时空的局限,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根据研究需要进行自主学习,使课内和线下的学习得到延伸。在内容维度上,课内研究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科课程,课外研究的内容则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科学等。
四、“金之汇”:研究型课程的指导策略
“金之汇”取自校名的字面意思,代表了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基本策略:汇聚师生研究型学习的“金点子”和校内外指导教师的“金种子”策略。学校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型课程进行校本培训和过程指导。“请进来”即邀请专家来校给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并对研究型课程的具体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还邀请专任教师就如何开展研究型课程和指导学生进行统一范式的学习和培训,以便实施课程的教师能够更好地管理课程和有效指导学生。“走出去”即组织教师参加区内教研活动和走访兄弟学校,使教师及时掌握课程建设动态和前沿,了解同类学校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情况,借鉴好的做法,共同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有效提高了教师对研究型课程的执行力和对学生的指导力。
五、“三三制”: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机制
研究型课程的评价不仅重视学生的研究结果,更注重学生的研究过程,并遵循“三三制”原则,对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进行评价。所谓“三三制”,即在评价方式上改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包括“从选题到开题、从调研到实施、从结题到自评”三个环节;在评价主体上改教师一方评价为“指导教师、学生个体、同伴”三个群体的共同评价。
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以研究型课程学生成长档案袋为载体,对学生研究的问题、方案、实践和成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记录,让学生在阶段时间范围内自主把控学习进展,详细记录自己在团队研究中承担的任务、角色的分工和能力的贡献。结果评价则根据结题答辩和成果积累而评定。成长档案记录袋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轨迹,教师据此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和学习状态并提供恰当的指导。作为自主评价的参考,记录袋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反馈、反思和导向等功能,使评价过程更客观、评价内容更具体、评价结果更真实。
以指导教师、课题组长或同伴、学生个体为评价主体,以开题评价、小组过程性评价、结题评价和小组内个人评价为评价内容的评价方式,使课程评价更加客观和具体,结果更加真实和清晰,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六、“两个附加”:研究型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效
一是颠覆课堂,提升能力。研究型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性课程,也是一种方法论。它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师输出、学生输入的授课模式,改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形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并内化所学知识。如规定命题的头脑风暴、角色分配和团队协作、汇报展示等,都是在打破传统、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多渠道辐射,营造学术氛围。在研究型课程建设,特别是每年一次的成果展示中,通过小论文评比、学术小报告等形式多样的成果分享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研究型学习的乐趣和魅力,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维品质与研究能力,从而改变学习方式,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业表现。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内外比赛,促进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成果的转化,以赛促学,让学生通过比赛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形成新的生长点。同时,学校还利用一年一度的读书节、科技节和艺术节等对研究型学习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以此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打造创新型校园。
(责任编辑 ?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