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海西放歌(上)
王琳
海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千百年来,汉族、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创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各族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团结拼搏。培育打造的“创新卓越、包容大气、务实诚信、担当奉献、感恩图报”的海西精神,成为60万柴达木儿女共同的精神之魂和价值追求。步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行列,在青海省首获唯一的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奖”,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改革发展稳定的华彩篇章。
感知:科技创新的强劲律动
翻开中国地形图,当我们的目光巡视到中国西部时,就会一眼看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高原的东北部,镶嵌着“中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孕育着一片沸腾的热土——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作为海西州境域主体,神奇富饶的柴达木,是苍天赋予海西大地的一块宝地。自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支勘探队的脚步踏上这片沉睡的高原大地,蕴藏着丰富的盐湖、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和太阳能、风能以及多种金属矿藏等资源的柴达木盆地,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惊艳了世人的眼眸。
风雨一甲子,沧海变桑田。
如今,行走在海西广袤的大地上,时常可见一排排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飞旋,这是海西州新能源“风光”的标志之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这里孕育兴起。而作为国内面积最大、资源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就位于这片土地上。
走进德令哈工业园,占地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7万片玻璃镜子跟随着太阳的光芒缓慢转动,两座90多米高的吸热塔如同巨大的灯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蔚为壮观。这是中国第一座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的太阳能发电站,也是中国首座投运成功的规模化储能光热电站。依靠自主研发的光热发电技术,让光能变成热能、动能再转化为电能,实现阴雨天和夜晚都可连续、稳定、可调度的电力输出。
这只是海西州以科技创新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向示范区跨越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西州以“突出资源特色、强化技术创新、培育优势产业、实现循环发展”为思路,重点建设试验区“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以盐湖化工和石油天然气化工以及金属冶金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的格尔木工业园,以盐碱化工和新材料以及硅产业等融合发展为特色的德令哈工业园,以能源、煤炭综合利用、盐湖化工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的大柴旦工业园,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导、以煤炭清洁利用、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为特色的乌兰工业园,成为中国西部最具投资空间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在积极实现与世界领先技术快速融合的同时,海西州千方百计推进“走出去”和“引进来”,吸引世界目光聚焦海西。世界钾盐钾肥大会、国际光伏产业博览会、世界镁产业高峰论坛以及中国柴达木枸杞博览会等国际连台“大戏”,为海西筑起了富有柴达木特色的经贸合作平台。
电子商务,这个极具时代特色的产业,也已在这片高原上落地生根。8月,正是枸杞丰收的季节。充分的日照条件下,红艳艳的枸杞果累累挂在枝头。娇艳欲滴的枸杞果,经过现代农业的冻干技术,搭乘“互联网+”的信息、物流高速公路,只需三四天时间,就能抵达千里之外的苏浙沪,这就是创新引领下的海西,积极拓展基于“互联网+”的工业设计、技术转移、节能环保、智慧旅游等新兴业态,精心打造青海首个地区专业化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柴达木电商绿洲,并与阿里巴巴、百度、杭州网农科技、浙大网新等建立深度合作。乘着互联网时代发展东风,电子商务成为拉动海西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西部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柴达木盐湖化工及金属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盐湖特色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创新卓越的海西,正在迸发出强大生机与活力,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共鸣:诗与远方的最美和声
走进海西,每一座山脉都是一方圣洁净土,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曲古老赞歌,每看一眼都是一幅绝美画卷,每行一步都是一首隽永诗歌。那是自然为这片净土最美丽的调色,是最包容博大的胸怀,是丝路精神与海西精神的共鸣,是诗与远方的最美和声。
亿万年前,这里是沧海,是汪洋,是幽深静远的仙境,是上古神话的摇篮。
亿万年后,这里是瀚海,是宝库,是璀璨耀眼的明珠,是震撼靈魂的胜地。
上天仿佛给予了海西州特别的厚爱,有意将她镶嵌在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及唐古拉山的怀抱之中,赐予这里大气磅礴、包容万物的无限风光。
这里有中华“万祖之山”——昆仑山;
有孕育华夏文明的长江之源——唐古拉山;
有中国的“天空之镜”——茶卡盐湖;
有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
有中国十大最美雅丹地貌之——柴旦水上雅丹;
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胡杨林——格尔木胡杨林;
有世界上罕见的建筑奇观——万丈盐桥;
……
海西,颠覆了我对大西北的认知。
在这片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广阔无垠的苍茫戈壁、雄浑壮美的雪域风光、灵秀隽美的绿洲湖泊、鬼斧神工的雅丹地貌、梦幻晶莹的纯净盐湖、千年不倒的大漠胡杨……无时无刻都有一种触及灵魂的震撼和催人奋进的动力,直抵人心。
海西是静谧的,她不善言辞,低调谦逊,以自然的静美诠释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真理;
海西是博大的,她历经沧桑,执着坚守,以怒放的生命将荒漠变成绿洲,成为无数人心中向往的“诗与远方”。
30年前,诗人海子在海西州府所在地德令哈市写下了“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诉说着自的信仰。
30年后,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重要连接点的海西州,正在以“全方位开放、包容性开放、区域协调同开放”的新理念,勾勒出走向全世界的“诗与远方”。
今天的海西州,高速通途,铁路纵横,航班往返,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让这里由内陆转向开放前沿。“依托兰青铁路、青藏铁路及规划建设的格尔木至成都铁路,开辟连接我国西南地区和南亚国家的大通道;依托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开辟进入新疆以及中亚、西亚交流合作的通道;依托柴达木至河西走廊、霍尔果斯公路等,开辟连接欧洲地中海国家开放通道;借助青藏铁路和青藏高速公路,开辟至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开放大通道。”这是柴达木盆地对外开放的四条路径,也是海西州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四大通道。
由此,海西州以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茫崖为支点,不仅成为连接甘肃、新疆、西藏以及青海东部经济圈的“桥头堡”,更成为助力青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沟通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亚欧“大陆桥”。
正所谓,路正则通,路畅则快,路明则达。
随着现代化交通和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区位优势显著、战略地位突出、资源禀赋优异、优惠政策聚集的海西州,在“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青藏铁路世界顶级旅游带、丝绸之路南道国际旅游带、柴达木盆地奇观旅游带、中国(德令哈)—尼泊尔产业园、中国(格尔木)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贸易电商平台、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在“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中,海西州积极融入“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带”,主动与国内、国际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合作帮扶互助关系,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友好交往,向国际市场发出“海西制造”金名片,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个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连接点,愈发地广阔、深远。
乘着“一带一路”发展的春风,包容大气的海西州,正在向全世界歌唱出“诗与远方”路路相连、美美与共的最美和声。
聆听:砥砺奋进的时代跫音
翻开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当千年前的悠悠驼铃变成如今的汽笛轰鸣,当昔日的戈壁荒漠变成今日的瀚海绿洲,当坚如磐石的柴达木精神在新时代海西精神中一脉相承,传奇和信仰的力量就这样被传承下来,让后世之人在惊叹之余,无不被这片土地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所折服。
六十年巨变,让海西崛起。如果说包容大气是她的格局,那么务实诚信就是她的风骨。在这片土地上,除了自然创造的伟力,人类所爆发出来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比自然景观更让人惊叹。
今天,当我们重新回溯这片土地。
1954年,成千上万的筑路大军浩浩荡荡地挺进柴达木盆地,动工修建青藏、青新公路,打开了通向盆地的大门。
1955年,柴达木盆地中第一个工业企业——青海石油勘探局正式成立。同年12月,具有时代意义的柴达木盆地第一口深探井——泉一井喜获工业油流。它是柴达木勘探者向新中国报告的第一个喜讯,也标志着盆地石油工业的诞生。
1956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区,柴达木是聚宝盆》的消息,迅速传遍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工农商学兵从东西南北中来到了青海,雄壮的人流似不可遏制的波涛涌向了这片土地。茫茫戈壁,漫漫大漠,成为热血儿女大显身手的战场。
1957年,由21人组成的采铅队,开始了向锡铁山进军的艰难历程。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的情况下,他们以最原始的“捡矿”方式,一个月捡铅矿石80余吨。
1958年,15名工人和4名干部来到察尔汗盐湖,支起了一顶“马脊梁”帐篷,在盐湖上安营扎寨,迈出了我国钾肥生产的第一步。
还是1958年,随着一股大的油柱在冷湖五号构造地中四井冲天而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冷湖石油大会战开始了。这一年,冷湖油田生产原油30万吨,为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入了新鲜血液。
60多年来的变迁,不难发现,砥砺奋进的海西州始终与神奇辉煌的柴达木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从1968年前那个夏天开始,越来越精彩,越来越美丽。
时间退回到1950年6月,新中国的第一支勘查队来到了这片雄踞世界屋脊的高原盆地——柴达木。自此,沐浴着建设新中国的阳光,“开发柴达木、建设柴达木”的号角响彻中华大地,一个崭新的海西也随之呈现在世人面前。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一代又一代开拓者把信念的根须深深地扎在这片希望的沃土上,不断地拼搏和探索,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科学务实”的柴达木精神。这种精神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汗水甚至生命,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海西人民,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化海西州而不断砥砺奋进。
今天,与柴达木精神一脉相承的新时代海西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创新卓越、包容大气、务实诚信、担当奉献、感恩图报”,依旧是掷地有声的20个字,尽管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求真务实的坚定信念,始终未曾改变。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在柴达木精神和海西精神的引领下,务实诚信的海西人民,以扎扎实实的实干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田——花土沟油田;
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
有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隧道——唐古拉山隧道;
有世界上最高的公路——青藏公路;
有世界辖区面积最大的城市——格尔木市;
有世界上创造最高小麦单产纪录的农场——香日德农场;
有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锡铁山矿区;
有中国最大的石棉矿田——茫崖石棉矿;
有中國最大的钾肥生产企业——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
有中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察尔汗盐湖;
……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西州察尔汗盐湖视察时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区内相关产业流程、技术、工艺创新,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让盐湖这一宝贵资源永续造福人民。”这语重心长的话语,为海西州资源开发指明了方向。
“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由此,海西州确立了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的总体思路,依托盐湖丰富的锂资源,实施高纯碳酸锂、电池级金属锂、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打造千亿元锂产业集群;依托石油、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打造千万吨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集群;依托枸杞、藜麦、中藏蒙药、沙生植物等特色生物资源,建设国家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打造千亿元特色生物产业集群,以清洁能源实现绿色开采,为绿色田野创造金色收获。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从“八百里瀚海无人烟”到“八百里瀚海换新颜”,如今的海西州,尽显生态本色,巍峨的柏树山让人沉醉,安详的巴音河碧波荡漾,濒危的高原生灵重现生机,香甜的高原枸杞红遍山川。一个个利用尾矿、废液等节能减排项目在不同企业间酝酿、投产,一片片绿洲在戈壁荒漠上扎根、生长,一座座新城在蓝天白云下建设、崛起。
如今,行走在天蓝、地绿、水清的海西大地,六十多年前那惊天动地的钉锤声、爆破声和号子声仿佛依旧回荡在天地之间。这砥砺奋进的时代跫音,穿越了时间和空间,从过去传到现在,从现在传向未来,如春雷般响彻海西大地,回响着永恒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