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郑若霞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教师不再片面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更加关注学生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充分结合小学生较为显著的学习特点,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结合,以此有效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047
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其关系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融入生活化目标和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参与欲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深化法治意识。以下将探讨构建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法应用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法所具备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其有助于学生健康人生观、心理态度的养成。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思想意识、世界观并未完全形成,对身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为薄弱,因此,教师只有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例应用至教学活动中,方可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所涉及的思想道德理论、法律知识加以理解。其次,借助具体事例的讲述,还可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的形成,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至实践中,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生活态度及价值观念。再次,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道德与法治中大部分内容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因此,教师利用生活化教学法可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间的距离,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得以正向发展。最后,借助周围事例的教育、示范,可促使学生对荣辱观及是非观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促使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及法律意识的形成。
二、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
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发现,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关联密切,加之学生年龄较小,因此对文字叙述类的理论知识难以形成深刻记忆,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有效提升。针对此现象,教师可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至教学实践中,将日常生活同教学内容相连,为学生对教学知识形成深刻记忆创造良好条件。以帮助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此节课教学过程中,可先将“帮助”的含义向学生讲述,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有人幫”的概念,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身观点,讲述自身对于“帮助”的认知,并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或被他人帮助的事例加以叙述,借助真实发生的事件帮助学生对“不一样”这一字眼进行理解。部分学生在此节课讲述前,针对“帮助”的概念并未全面了解,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他人对于自己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教学结束后,学生真正理解了“帮助”的真正含义形成理解,学生可在他人需自身帮助时,积极伸出援手。教师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至教学活动中,可有效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相融合,并与学生思维习惯、学习能力加以适应,推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正确认知的形成。
(二)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完成教学目标的制定,以此方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制定教学目标需充满生活化,并契合学生需求,同时考虑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该教学目标。若教学目标过高,致使学生难以完成,则会对学生学习信心造成打击。以“和‘拖拉说再见”教学内容为例,此节课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纠正遇事拖拉的不良行为。为此,教师所制定教学目标需以减少学生遇事拖拉行为及提高学生行动效率为主。待学生经一段时间调整后,自身拖拉现象得以减少时,教师则可再提高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高效完成某项任务,同拖拉真正“说再见”。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改变“拖拉”的不良习惯时,将会发现自身发生的显著变化,除做事更为高效且快速外,自身生活态度也随之发生转变,教师可一次逐步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形成。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合理且充满生活化教学目标的设定,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进程的推进而言也具备重要意义。
(三)引入生活化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决定生活化教学能否效展开的关键在于生活化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学活动中,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用主要分为两方面,即生活实践式教学、生活指导式教学。其中生活指导式教学即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将生活中的小窍门、小常识或为人处世的道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入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促使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对自身行为加以规范,有助于他们健康生活态度、生活理念的形成。生活实践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教学方式,推动学生生活技能的不断提升,强化学生生活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将二者融合应用至课堂教学中,借助生活实践、生活指导将道德与法治教育意义充分发挥。以“春天在哪里”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带领学生走入自然,引导学生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找寻春天,对春天的美加以真切感知。借助此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可促使学生感受自然的美,还可有助于学生发现自然中所蕴含的乐趣。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然中发现春天,除可推动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外,还可促使学生在自然乐趣感受中,逐渐产生一种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想法。由此可见,教师将生活化教学内容应用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于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可借助生活实践切实掌握教学知识,以推动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
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在各个环节渗透生活化元素,创设生活化情境,以此深化学生的感知,深化学生对道德品质与法治的理解,同时要组织多样生活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道德与法治思维体系。
参考文献
张俊梅.让活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例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活动设计[J].好家长,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