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的青少年更容易手机成瘾

    孔繁昌 雷雳

    截至2019年6月,我国上网的青少年约有1.44亿,占总网民的17%。“人手一機”在青少年中已经成为常态,手机逐渐取代电脑成为青少年上网的首选媒介。然而,手机使用不当会使青少年产生手机依赖或手机成瘾。手机成瘾的青少年常常表现出不良的心理应激、睡眠障碍、较差的学业表现等症状,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机制对预防手机成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孔繁昌副教授团队和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雷雳教授合作,采用大样本问卷调查法,以1141名青少年为被试,构建了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的影响关系模型。该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的社交焦虑水平越高,其手机依赖水平也越高。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社交焦虑的青少年对人际关系更加敏感,可能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表现出更多的退缩反应。而基于手机的网络社交有一定的匿名性,有助于其进行自我表露;同时,以文本信息为主的交流方式以及失同步性更加方便其修饰自我形象,从而减少对外在评价的恐惧,获得对人际沟通更高的控制感,最终使得手机成为面对面人际交往的替代品。

    二是社交焦虑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更容易对消极事件或者消极情绪进行自我反刍。即反复关注与自身相关的信息,思考当下的情绪状态及其可能的形成原因和后果,并往往通过手机的过度使用来缓解焦虑,从而产生手机依赖。社交焦虑的青少年往往具有负性偏向,在社交中会将注意力资源集中在外部线索(如负面评价)和对假想观众的预测上,并运用这些线索来进行自我表征,从而产生反刍思维。因此,他们可能通过使用手机反复查看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来寻求支撑以减少焦虑。

    三是自我概念清晰性会影响青少年的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当社交焦虑的青少年具有较高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时,将会出现较少的自我反刍,从而减少手机成瘾。有研究者指出,网络社交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受自身特征的调节。作为自我的重要内容,自我概念清晰性用于描述个体对自我概念界定的清晰程度、一致程度和稳定程度。青少年是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较高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有助于其形成准确的自我认识和中肯且稳定的自我评价,从而降低对消极自我表征的焦虑。另外,高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青少年拥有较好的心理调适能力,能管理好自身情绪,灵活地应对负性外部信息,从而减少反刍思维的形成。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防治青少年手机成瘾时,可以通过直接降低青少年的社交焦虑以及反刍思维的干预(如正念训练)来减少青少年的手机依赖。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来减少手机依赖。

    资料来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0740919306784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