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创新路径与方法选择
李洪杨,李壹竹,赫英迪
摘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和宗旨是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并精通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时代精英。探索高校青年马克思培养工程的路径与方法是保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科学、持续、顺利开展的前提,是高校共青团工作者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重要现实问题。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新路径;方法选择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探索建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创新路径与方法选择是推进该项工程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基础性原则
(一)长期性原则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项长期性工程,高校在开展、承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具体任务时应将其纳入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规划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学生骨干、精英的教育应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不能以静止化、孤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存在。
(二)系统性原则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系统性原则体现在培养工程开展方式的系统性和培养工程开展内容的系统性。所谓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方式的系统性是指在开展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骨干精英的培训时,不仅仅以理论培训或实践培训为单一内容,在开展方式上应注重理论培养与实践培养相结合、重点培养与一般培养相结合、组织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阶段培养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的系统化培养原则。开展内容的系统性是指在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时,其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注重循序渐进,例如对于理论教育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学、政治学等融合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教育框架,在实践教育中,应将社会调查、民情调查、服务研究等整合成为一个系统性的实践教育框架。
(三)科学性原则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科学性就是要在整体培养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坚持科学选拔、科学教育、科学考核、科学管理、科学激励等原则,要严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的准入关,注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效性、创新性,规范培训、考核机制,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和培训计划,科学引导青年骨干学生真正理解、融入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过程中来,科学造就一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并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精英青年,不断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持续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开展。
二、当前高校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创新路径与方法探索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构的基础性原则要求高校在具体开展此项工作时,应结合具体实际将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原则融入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全部过程,并在融入中不断创新培养路径,探索适合高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的培养方法。笔者以黑龙江大学为例,结合黑龙江大学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际,挖掘黑龙江大学潜在优势资源,提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创新路径与方法选择。
(一)总体思路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开展校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骨干培养为重点,以二级学院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活动为辅,校级培养为主,兼顾院级教育为辅的总体原则,着重讨论校级培养工程的创新路径与方法选择。校级培养骨干主要来自各二级学院的大二学生,这样有利骨干学生的长期化培养,为精英化培养人数控制在大二年级学生总数的0.5%-1%,培养周期为1年。同时,学校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将其与“两课”、形势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等同起来,赋予相应的学分,制定相关教育教学培养方案。
(二)具体规划
1.建立科学严格的选拔准入机制。校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要制定科学严格的选拔准入机制,考察选拔培养对象时,在各二级学院、校级学生组织推荐的基础上,建立笔试、面试选拔机制。真正能够将思想政治立场坚定、学习优秀优秀、综合素质极高,主动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有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骨干选拔出来,打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对象的精英化。
2.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根据“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系统化培训原则,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课程单独设立2个学分,以每20学时1个学分计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课程总计40学时,其中集中理论培训、学习学时数为24(每学时时间可定为50分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学时数为8,学生自主学习学时数为8。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周期为1年,因此上下学期总计40学时,每学期涉及各类培训学时数的一半。具体教学课程模块如下:
(1)理论培养模块:
A.集体培训课程模块:旨在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课程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立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问题,注重学生心理素质、人际沟通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均衡知识和全面成长,包含第一学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4学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4学时)、大学心理健康专题(2学时)、人际沟通与交流(2学时)和第二学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专题(3学时)、当代西方社会思潮(3学时)、当代社会问题(3学时)、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2学时)。
B.自学课程模块:旨在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以开展专题讨论会、读书会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形成深刻的理论自觉主要包括专题研讨会(2学时)和专题读书会(2学时),第一、二学期开设。
(2)实践培养模块:
旨在通过主题参观学习、革命教育、社会调查的方式,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社会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专题参观学习(2学时)和社会调查(2学时),第一、二学期开设。
在教学师资上,学校可以整合相关课程的资深教师进行专题授课,例如黑龙江大学,可以整合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创业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优秀教师资源,发挥各学科的理论优势,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索求知、启迪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3.建立系统完善的科学考核监督机制。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过程中,高校对于培训学员的考核尤为重要,这是检验学员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探索建立系统完善的科学考核监督机制,既能够督促培训学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学习,也能够为培训学员提供开放式、探索式的学习机会。对于理论学习来说,培训班可以采取课堂讨论、提交学习论文和读书心得等为考核方式,避免传统化死记硬背的记忆学习,采取开放式、研究式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加理解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在实践教育层面,培训班可以采取提交社会调查成果、讲述社会感受、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成果进行检验。
4.探索形成班级制的科学管理模式。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学员采取班级管理模式,高校共青团部门可为培训学生建立班级档案,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组织管理功能,定期开展班级理论学习、文娱体育等主题活动,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为培训班学员设立专门的学习教室,既可以对学员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又可以方便学员自主学习,并配备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进行专门化管理、教育与服务。
5.建立鼓励与奖励并重的科学激励机制。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学校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在培养过程中表现优秀、理论探索能力较强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例如培训合格的学生可在学校各类评优中给予相应的优先准入政策或在培训班级中直接划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名额,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也可设立奖学金制度、理论学习专项奖励制度、社会实践成果奖励制度等,鼓励学生切实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水平。
三、结语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重要工作,深刻挖掘和充分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与学科优势,建构内容系统化、实践多样化、工作长效化的特色培养机制,探索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双重路径的培养模式,凝练理论课程学习、实践教育学习双维度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高校打造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者精品工程的创新路径选择之一,也是培养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素养高、学习实践能力突出,具有高度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和力量的优秀学子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参考文献:
[1]肖庆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长效机制 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2]兰亚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理论与实践[M].南 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关于印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 要》的通知[R].共青团中央,2007-10-16.
[4]章剑锋.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研 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