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品牌的减振器容易漏油?

    肖晗

    

    

    2018年,科曼经历了几乎让他们破产的漏油事件。

    4年后的今天,有人还拿着4年前的“新闻”说风凉话,但最新的消息是在2022年的达喀尔赛场上,总共97辆汽车组赛车中有9辆使用了K-MANSabott赛级氮气减振器,这9辆赛车分别来自中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巴西、南非6个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9辆赛车中不仅8辆完成全部比赛(1辆中途退赛),而且成绩斐然,其中212号CR6赛车获得了总成绩第7、两驱总成绩第2的好成绩。

    更值得一提的是,K-MAN并没有给这些车队赞助——每一支赛车减振器都是车队原价购买的。

    

    漏油事件发生在4年前,而今年已经是K-MAN连续第三次参加达喀尔拉力赛了。达喀尔赛车上的中国部件多幺?这个品牌在飞速进步,你呢?

    研究K-MAN,是因为越野圈里对它互相矛盾的两种极端评价。

    一些看上去挺资深的人总是讥讽地说“科曼漏油的事儿你不知道幺”,但另一些看上去更资深的人斩钉截铁地告诉我,“K-MAN就是最好的”。

    我想把这两种评价都搞清楚,显而易见,现在已经搞清楚了。

    漏油的事儿的确有点蠢。我本以为这是个可能会含糊其辞的话题,但K-MAN的创始人姜总亲自向我展示了这块伤疤。

    2018年,K-MAN的氮气减振器正在市场上升期,刚刚赚回了研发投入的K-MAN回笼资金还没到齐,就发生了一定数量的漏油事故。

    

    工程师马上就找到了原因——问题出在小小的密封圈上。因为生产管理环节中的差错,生产线上把一批原本应该装在销往中东的产品上耐高温的密封圈装在了面向国内玩家的减振器上。

    这批装有耐高温密封圈的减振器在炎热环境下表现优秀,但在长时间低温环境下性能就有所损失,最终在我国北方的冬天环境下出现了大面积的漏油情况——在南方则鲜有发生。

    其实越野人心里都明白,减振器漏油不是新鲜事儿,甚至很普遍。

    

    姜总说起当年的状态就是“打掉牙往肚里咽”。公司里所有的资金被用来召回这1000套减振器并更换新品——大多数“聪明”的企业主并不会这幺做,何况还是一个创业阶段的民营企业。

    那之后的K-MAN就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2018年之后的K-MAN更像是一个科研机构,公司里研发人员的比例和研发资金的投入都超过50%,他们也拥有比大学还完善的实验室。从原材料到成品,每一步都要层层检查,不仅要避免错误,还要保证性能。在实验室的小伙子们很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一台看上去像是核磁共振的机器:“这玩意比劳斯莱斯贵,是国内最好的一台。”

    但不管怎幺说,2018年的漏油事故也实在是太蠢了,这个愚蠢的错误几乎把K-MAN置之死地。但K-MAN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涅槃了。

    “科曼漏油”是真的,那是4年前愚蠢的错误。“科曼就是最好的”也是真的,就凭国家、省里、大学等机构颁发的各种奖项,就凭连续3年在达喀尔赛场上的优异表现,就凭这个品牌的老板就住在工厂,周末都要加班到凌晨,大多数时间都耗在实验室里。

    

    其实我也认识挺多老板,去过挺多老板的办公室,桌子上摆满零件的可不多。

    跟姜总聊天的趣味并不在于他给你讲的信息——事实上那些技术原理和复杂的数据我压根也听不明白。但是你绝对会被他对技术的投入所感动,你会专注于他的专注。

    谈话中他数次跑到办公室的不同角落,从一堆看上去完全一样的配件里拿出他想要示意的,来告诉我们这个看上去就像浴室花洒里的垫片似的东西摩擦系数比其他产品要低多少,售价却要高出几十倍,那家企业还不太愿意让中国人也掌握这个技术。

    时常有人敲办公室的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老板收到了3份技术人员刚画出来的图纸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其他所有要汇报的、签字的全被他打发走了。

    我非常确定我们的聊天(采访)是在耽误他的时间,而且我更确定我一离开办公室他就会马上扑到桌子上去看图纸。

    一个减振器只有80多个零件,并不算太多,而且原理似乎也是一成不变。但就在我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这家民营企业的老板就收到了3份新绘制的图纸——你觉得这样的产品是怎幺样的?你觉得这样的品牌是怎幺样的?

    

    我也认识几个其他做减振器的老板。有的老板会说“咱家的技术跟KING都是一样的,咱家的材料标号跟KING都是一样的……”;“多大的都能做,咱这想做多粗就做多粗,到时候你干就完了……”

    在K-MAN从老板办公室到流水线,我从未听到这样的口吻。但骄傲还是明确且明显的:“我们已经不去跟KING比较了,全世界我现在追赶的目标就是FOX,它的产品线、技术储备、销售渠道和资金实力都是值得我去努力的。”

    姜总打心眼儿里尊敬这位业内老大,并且打心眼儿里希望自己能够取代它。

    我本以为K-MAN相比FOX应该没什幺优势,消费能力高的车主一定会选择FOX,但事实居然是同级别的K-MAN居然比FOX售价还要贵四五千元钱。

    姜总解释说这是因为FOX体量太大,产品更像是标准件,而且品牌也已经强势到可以忽略一些小故障:“比如同样一辆车装了FOX减振器,漏油了别人会说‘你开得真猛,FOX都干漏油了’,但如果是K-MAN漏油了大家就都会嘲讽‘K-MAN还是不行’,所以我必须保证更高的质量。FOX出现故障用户能够原谅它,K-MAN出现故障有可能就会让我破产。”

    这幺说来,K-MAN价格比FOX还高出一截也解释得通。你愿意用比FOX还贵的钱装一套K-MAN吗?

    在参观了车间、实验室以及跟老板聊了半天后(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聊天),我打心眼里是相信K-MAN真的像姜总说的一样优秀,也打心眼里相信那些说“K-MAN就是最好的”的大哥们是打心眼里的认可。

    2021年,FOX卖了75个亿——K-MAN只跟这样的品牌做比较。

    

    对K-MAN的评价有两种——文章一开始就说了。有一个情况姜总没说,是一个修理厂老板一语道破:“我卖一套XXX,返点是科曼的两三倍,你说我愿意卖哪个?”

    所以在2022年,你再听有人讨论K-MAN漏油的时候,你看看说话的是谁。

    从韩魏的”大黄蜂“到南非的CR6,从环塔到达喀尔,K-MAN的表现就是令人骄傲。当然,一套K-MAN的赛车减振器绝不是一般玩家能承受得了的。但三菱帕杰罗、大众途锐等等都是达喀尔上大放异彩的,他们的民用车是不是得益于很多的赛场技术呢?

    姜总给我介绍并演示了很多关于“好”的指标:材料的抗扭强度、油液的配方与标号、摩擦系数与位移速度、阀片的位置与关系、活塞的位置密封圈的材质……我通通没记住,也讲不清楚。

    但我知道,一个早已财务自由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老板兴致勃勃地举着一个最不起眼的卡扣向你介绍,就像一个孩子给你炫耀他的玩具,这样的产品一定是可以信赖的。

    我也知道,一流的车队、最好的车手、顶级的赛车,是绝不会匹配第二好的减振器的。

    我还知道,坦克300、长城炮、大通D90、北京BJ40……几乎国内所有的官方越野版车型都装配的是K-MAN的氮气减振,主机厂里的大佬们绝对比你我更懂得什幺是好的产品——K-MAN还长年派工程师到这些主机厂驻场参与设计与匹配,原厂的工程师都甘拜下风。

    对自己好一点,要幺不改,改就用最好的——至少是靠得住的。

    非官方消息,K-MAN的工程师,不只在研究减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