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品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金德钰
摘要:关于品德教育,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早已经形成了一套独具文化特色的教育模式。受传统文化和前苏联教育体系中某些观点方法的影响,灌输式教育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人们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品德教育方法,简单的灌输式品德教育备受质疑和抵触。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现有的品德教育比较研究,找出中西方品德教育的差异,希望能在弘扬我国优秀的伦理道德教育观念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寓教于乐的实践方式,为我国的品德教育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品德教育;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2-0083-02
1 中国品德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下,现实生活中人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越发明显,体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的指导下,在向西方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立足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西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但是在教育上,我国的教育方式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沉淀的结果,所以是不可能轻易的与西方的教育方式完全融合。
我国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智育先于德育、理论先于实践。尽管我国的教育早已开始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学生从小学开始,智育就成为了最重要的部分,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模式变成了智育单方面直线发展,这使得教育的天平开始失衡。为了升学,语数外理化生等主课老师占用了德育、音乐、体育等课程,品德教育被抛在了起跑线之外。同时,强硬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被应用到课堂和家长的教育之中,无论学生理不理解,都要先将知识点被动吸收,这与西方调动孩子思维、在问题中思考的教育方式大相径庭。
2 西方品德教育的实践方式
2.1 家庭教育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俗话说“三岁之魂,百岁之才”,这足以证明早期教育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品德教育的开展将面临很多困难,事倍功半。西方的家庭教育尊重孩子人格和个性的发展,孩子和家长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才能树立真爱教育观念、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轻松的家庭氛围正好填补了学校教育的真空。除此之外,西方国家也强调用劳动教育来配合家庭教育。在西方国家,家长不会包揽孩子的事务,有的国家甚至还有法律来规范。例如,德国的法律规定,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在家里承担不同程度的劳动,如刷碗、打扫等。学校也会要求学生承担相应的体力劳动,例如在假日去卫生所、福利院等地义务劳动。德国人认为,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2.2 学校教育
在西方,品德教育课程会与各个科目的教学相配合。品德教育主要是靠实践活动和各科目的渗透为主,每一门学科在不放弃自身特点的情况下,都能对品德教育作出自己较高水平的贡献。西方的品德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个人道德品质并规范道德行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较为直接的规范品德课是采用看录像、演话剧、辩论的方式进行,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素质建设中去。各学科渗透的方法是比较间接的,主要靠的是教师在教授各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求真务实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在西方国家,品德教育也具有层次性,从幼儿到成人的各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课程方式。例如,年龄小的孩子会接受宗教和公民教育,而高校则是通过法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课程来渗透品德教育。
2.3 社会团体
在西方,有大量从事教育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如青年联合会、志愿服务部门等。这些机构或团体的工作和目标就是对人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政府部门也会定期与其合作就当前国内外重大政治、社会问题举行报告会、讨论会、展览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
3 中西品德教育的差异
3.1 意识形态的差异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品德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整体价值与个体价值方面。中国是一个注重整体价值的社会,我们的价值观倡导和奉行的是“集体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和社会,对于整体的重视大于个体的发展。西方国家与中国正相反,他们认为个体价值大于一切。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下,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其次,中国强调德治,而西方国家的品德教育更加重视法治。中国主张德治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思想家周公。儒家思想也强调君主要注重道德修养,实行“德治”和“仁治”。然而,西方国家却是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亚里士多德就论说了法治的优越性,强调法治教育的必要性。让-雅克·卢梭更是直接强调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主权是要通过立法权来实现的,法律一经建立,任何人都必须服从。我们也可以看到,法律的“枷锁”更能够束缚内心的“品德”。
3.2 教育环境的差异
在我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下,素质教育开始大力开展,但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分数高于一切。为了迎合学校的教学目标,追求升学率,中国孩子从小就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但比起学习成绩,西方的家长更重视培养孩子自身素质和人格的构建。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家长缺乏对孩子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教育问题。而西方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从小就觉得自己是城市的主人、是社会的一份子。
3.3 教学方式的差异
在品德教育的方法上,中西最主要的差异表现为中国是显性教育、西方是隐性教育。首先是教育主導方法和课程设置的差异。我国品德教育侧重于正面、直接的教育方法。在我国,思想品德课是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西方国家则是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通过让学生去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在实践中使自己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开设的德育课程都是由教育部门统一规划,在大纲、教材、学分等方面都有统一规定。但是西方国家则没有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而是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把品德教育融于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课程之中。其次是教育队伍的差异。从教育队伍的的总体结构来看,我国的品德教育队伍是由专职和兼职人员构成的,包含了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哲学、社会学科教师以及辅导员和班主任等。西方的品德教育队伍则是由涉及学生活动和管理事务的工作人员、心理咨询人员和神职人员组成的。最后从教育队伍的素质来看,我国教育队伍中从事品德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在理论素养上有较高的水平。但是在专职队伍中,很多都是由非专业的人员担任德育辅导员,属于“半路出家”,甚至有些老师对品德课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一味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西方,品德教育队伍是一支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神学学者构成的服务性队伍,总构成上来看,专业素质较高,知识结构也更加合理,人员也相对稳定。
4 我国品德教育的改革创新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也在日益加深。在品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克服以往品德教育中内容抽象、流于形式的问题,从西方品德教育实践中分析并借鉴其优秀的经验。
4.1 品德教育的意识形态化
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十分重视品德教育,想将其思想文化渗透到社会主义国家以此扩大其文化的影响力,以宣扬其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偏向于经济的发展,对品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品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针对学生的年龄有层次的进行划分,导致了课程效果达不到预期。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品德教育内容抽象,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强硬,不利于学生的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主张应该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层次化,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4.2 品德教育氛围的营造
西方的学校从学生有劳动能力开始就会要求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宗教活动和政治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更好地体验社会生活,对其行为进行养成和规范。并以品德教育为基础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政治思想转换为道德行为。西方国家品德教育的特点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知、有所得,而我国品德教育则存在着严重的传统思想和做法,学校教育的方式依然是通过理论说教,这种照本宣科的形式和乏味的理论内容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从而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的学校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品德课程,和语数外这些课程相比,德育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经常被主课冲刷掉。所以,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和情景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品德教育的氛围,促使其良好行为的养成。
4.3 拓宽品德教育途径
西方国家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都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三方结合的教育成果显著。我国的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的理论灌输来开展,并没有与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结合起来。大部分家庭认为品德课程学的再好,学习成绩得不到提升就是无用功。学校的品德教育也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并没有实际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没有重视品德环境的熏陶。久而久之,看到学校和家庭对品德教育的轻视,学生们也会产生相同的认知错觉,觉得品德教育并不重要。可见,我们必须拓宽品德教育的途径,将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品德教育,形成教育合力,这样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
5 结语
综上所述,从中西伦理道德教育的比较中我们可以認识到,中国的品德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弊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大多数家长的思维也在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孩子的个人能力。我们赞成并接受西方国家实践教育的观点,但也不完全否认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西方国家的品德教育方式灵活、社会参与性强、教学内容有层次性且教育途径广泛的特点,正是我国品德教育中所缺少的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应该将中西方品德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探索最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品德教育方式,以改善我国品德教育的现状。
(编辑: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