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外能源战略差异化研究
肖潇+肖溢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能源安全观为切入点,通过列举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在中东和东盟地区的天然气相关作业情况,总结中国在这两个地区的能源活动差异,对比中国海外能源战略的地区间差异,并针对我国实际的能源安全提出建设性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能源安全;能源战略;天然气;LNG;中东;东盟
LNG(Liquefied Natural Gas),即液化天然气的英文缩写。天然气是在气田中开采出的可燃气体,主要由甲烷构成。通过在常压下气态的天然气冷却至-162℃,使之凝结成液体,即是液化天然气。相比煤,天然气是一种更为清洁的能源。面对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越来越多国家都将LNG列为首选燃料,天然气在能源供应中的比例迅速增加。
近年来全球LNG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成为世界油气工业新热点。为保证能源供应多元化和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一些能源消费大国越来越重视LNG的引进,日本、韩国、美国、欧洲都在大规模兴建LNG接收站。
1中国的能源安全观
由于长期不“信任”国际市场,中国很长一段时间的能源供给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因而缺少相关国际贸易经验,造成中国能源安全的脆弱性。由于中国主要是能源消费国,因此价格适中(affordability)、充足供应(availability)、可靠来源(reliability)这几点是中国能源安全最重要的核心。
Adrew-Speed和Dannreuther认为中国的能源政策具有连续性、固定路径可循性,但同时也具有突变性和短期调整性。Meidan认为中国的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性”特征——强势介入国内市场并通过加强和能源生产国的政治关系,以便加强消费国和生产国关系,为本国石油公司在当地的工作创造良好政治环境。范进在《世界能源新格局——美国“能源独立”的冲击及中国应对》书中指出,能源安全观有双重含义:一是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应加强政治互信与合作实现共同的能源安全;二是建立囊括所有者的集体安全体系,并在此框架下,共同探讨解决能源政策、运输安全、市场定价等重大问题,并形成约束力及共同行动。
在中国政府层面,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4月召开的新一届政府首次能源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新时期能源安全观:一方面,“立足国内,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加强陆上、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优质能源保障水平,在开放格局中维护能源安全,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2能源安全研究
在学术界,如Umbach、Austin和Bochkarev等现实主义学派的学者认为,中国在液化天然气生产国的投资会破坏西方国家提升该地区的人权、政府等方面的政策,从而破坏世界秩序,制造世界不稳定因素。由于美国也是这些能源生产国的主要活动者,中国的能源活动可能会增加和美国的摩擦,增加地区间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南海马六甲海峡问题。中国目前近80%的能源运输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故马六甲海峡是中国名副其实的能源“咽喉”。但由于中国目前海军实力薄弱,加上美国、日本等国家对马六甲海峡的觊觎,因而马六甲海峡安全问题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界担心中国发展海军力量会增加和美国等国的摩擦,造成地区不稳定。同样情况在中东也一样。不稳定的伊朗是中国重要的潜在LNG伙伴,但是由于在铀浓缩问题上和西方国家存在分歧,中国在伊朗的活动受到很大的制约和质疑。此外伊朗可能对霍尔木兹海峡进行封锁也成为学界担心的问题。
但是,另一部分学者,如Phar,K.B.Li.V.Y.W,Zhao,H.和Maleki,A.等自由主义学派学者认为,中国的活动不会增加区域间摩擦,不会影响他国行动和政策。因为实行单边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弊端,中国只有融入国际能源市场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认为,中国与其他能源消费国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通过不断建立政治互信和合作,能源资源会更好地在市场流通分配。并且,由于西方国家拥有先进的LNG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可以带领中国走向更加和平、可持续、多边化的能源发展策略。
3案例分析
面对能源需求方面的挑战,中国政府最终提出了重商主义气息非常浓厚的能源政策,旨在通过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获得国外油气的直接控制权。为了更好地分析中国海外能源战略,课题组以天然气(LNG)为主要研究的能源对象,选取了中东和东盟各地区3个主要LNG生产国,通过总结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这些地区的活动及发展状况,勾勒出中国海外能源战略,对比其差异。
根据前期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中东能源活动分析》和《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东盟的能源活动》,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中东/东盟主要的能源活动可综合如表1和表2:
4对比分析
4.1中东活动分析
在中东地区,中国只有少量油气探勘开发权,签订的购买协议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较稳定的卡塔尔。即使所勘探的油田和产出,由于天然气生产国的政策约束(比如在卡塔尔、伊朗,政府会购回中国石油公司所开发产出的油气资源),也会造成中国在海外开采油气无法直接供应国内的局面。
偏门国家为中国所青睐。由于中国进入国际能源市场较晚,许多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如卡塔尔、阿尔及利亚)已被欧美等国占据市场。加上经验资金不足,中国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西方国家不愿意进入的市场。比如在伊朗天然气界,中国的活动相当活跃。但是由于铀浓缩问题,西方普遍采取对伊朗抵制制裁的态度,中国在伊朗发展也相当有限,许多项目被伊朗暂停或叫停。根据伊朗方面的报道,有些项目不乏是中国消极开工和注资导致的。因为中国既要顾及西方国家的态度,也要为自身与安全寻找多元化的途径,因而,如何小心地走钢索,是中国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中国的上下游一体化项目和勘探项目也非常有限,主要是由于技术和资金问题。但是中国仍然需要积极参与其中。主要由于中国仍然需要从这些天然气生产国继续购买天然气,在该国的活动更利于增进两国关系,获取海外市场经验、赚取其他利益,开发其他领域的合作。因而其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为了掌控海外油气资源。
4.2东盟活动分析
中国与东盟国家长期稳定的LNG购买协议不如“预想”的多。在这3个国家,我们只找到了中海油向印尼和马来西亚方面购买天然气的长期协议。虽然处于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东盟能源生产国的LNG活动差强人意。
中国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上没有特别优势。在勘探方面,三大公司在马来西亚表现一般,但是在印尼和缅甸很活跃。总体来说,中国在东盟还是获得了不少重要油田的勘探开发权。而且在缅甸,中石油参与了中国能源战略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中缅天然气管道项目;在印尼,中石化首次在海外自建专营的石油仓储基地。虽然和欧美大型石油公司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中国多元化的战略“野心”亦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中缅天然气管道对于我国维护能源安全,避开马六甲海峡这个不稳定的海上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为国际市场的新人,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活动主要还是扎根自己的优势项目,一步一个脚印。比如中海油,其优势在于海上作业,同时自有LNG船队,因而相比中石化和中石油,中海油购买的LNG协议最多,其海外项目也多为海上或者油气服务项目。在一体化总包的项目上,虽然数量不多,但中国在东盟各个国家都有大型项目。
4.3对比分析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09-2015,中国近年进口LNG来源数据如下表:
由于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未收录伊朗和缅甸数据,故只选取了卡塔尔、阿尔及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的数据,表示如表3。观察表3数据可见,卡塔尔的进口量在7年间增长最迅速,阿尔及利亚增长最缓慢。2013年和2014年,中国从卡塔尔的进口量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2倍。中国自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LNG进口量增幅和增速较为接近,2009年之前及2013年之后,马来西亚进口量大于印度尼西亚;2010年至2012年,印度尼西亚进口量大于马来西亚。
但是如果将数据转化为百分比,则可以看到不同的变化。卡塔尔虽然占中国LNG进口总量比重在逐年加大,可是在2014年度,确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阿尔及利亚在2008年占中国进口LNG比重较大,在2012年恢复进口后比重也是逐年上升。马来西亚的百分比则有些“动荡不安”,虽然大趋势下的总比重在增长,但是在2011年和2012年百分比连续2年下降。印度尼西亚则呈现了与其他3国完全不同的总体态势——下降。除了2010年进口比重增长至该国最高点19.1%之外,之后4年,中国从印度尼西亚进口LNG总比在逐年下降。
如果将中东2国和东盟2国对比,则可以看到,2011年之前,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LNG量超过中东。但是在自2011年起,使得中东比重超过了东盟。这主要由于每年中国从卡塔尔进口的LNG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如果将地区间进口量进行统计(如表5),可以看出,中国LNG进口来源最大的地区是太平洋地区,其次是中东,且这两个地区为总上升态势。最后,非洲地区和俄罗斯的进口量不相上下,同时起伏较大。
5结语
通过综合三大石油公司在中东/东盟的能源活动以及今年中国的LNG进口量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中东和东盟均是中国重要的能源(LNG)来源区。虽然中国在中东和东盟的长期稳定购买协议不多,但是从进口量上看,这两个地区均占有中国LNG每年进口量非常大的比重,且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但是在2014年,这两个地区均有小幅回落。原因主要由于,中国海外战略的不断扩大。对于中国来说,能源的供给安全比需求安全更重要,因而“走出去”战略的重点主要放在提高能源供给安全,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鸡蛋不可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风险、提高能源安全才是中国明智的选择。同理可知,中国进口LNG的来源地在不断扩大,比如非洲、俄罗斯,都是中国可以选择的进口源。故而可以将中东进口比例下降这一现象看做中国不断做大的一盘棋。
第二,对比来说,中国在东盟地区的发展更为活跃,在中东更有冒险主义精神。首先,主要因为东盟的地理和人力资源优势,可以减少运输和项目成本。相比西方财大气粗的石油公司,在低成本下寻求能源安全保障对于中国的吸引力更大。其次,东盟地区的能源竞争虽然激烈,但是没有如中东地区被西方石油公司“垄断”的态势。比如在卡塔尔和阿尔及利亚,都是西方国家能源保障的必争之地。在东盟,中国也不需要在如伊朗般政治经济极不稳定的地区冒险作业。故中国在东盟仍然有余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能源活动。再次,中国与东盟国家历史政治经济合作基础好,同时在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大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双赢优势更明显。
第三,不管是在中东还是东盟地区,不论是一体化项目建设,还是工程承包,不论是油气田开发还是勘探,中国均有不少的成绩,但是没有像国际上预期的多。现实主义的学者担心中国在LNG生产国的投资会破坏西方国家提升该地区的人权、政府等方面的政策,从而破坏世界秩序,制造世界不稳定因素。可是中国中东/东盟地区的项目并不如西方石油公司多、活动也不及西方石油公司频繁。甚至有不少项目勘探结果不佳,或是因为资金、政治原因被叫停。所以,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并不占主导地位,也无法干涉他国能源生产行业。在部分国家,由于回购政策、本国能源保护政策(如伊朗、阿尔及利亚、缅甸),中国的能源活动并不能保证开采的油气供给国内,项目回报率因此较低。故而,中国在这些地区的活动更主要的是为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积累市场经验,争取国际进口市场的价格话语权。
6对策与建议
第一,巩固中东和东盟的伙伴关系,不断多元化进口渠道。中东和东盟都是重要的能源生产地区。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国,巩固好与中东和东盟的伙伴关系尤为重要。只有巩固好原有的资源,才不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为了做大做强中国的全球能源布局,中国需要更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虽然为了回避竞争,选择中东非洲一些局势不稳定的地区发展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从长远看,为了获得稳定安全的能源,中国仍然需要积极参与热门地区的竞争。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虽然不如西方壳牌、BP等老牌公司实力强,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所以,积极参与,累积经验,对于中国来说亦很重要。
第三,由于缺乏西方石油公司的实力,中国需要不断发展技术,加强和欧美国家的合作。正如自由主义学者认为,中国与其他能源消费国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通过不断建立政治互信和合作,能源资源会更好地在市场流通分配。虽然世界能源有限,可是合作的潜力是无限的。现今世界的单边竞争主义已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中国需要找准和其他国家的合作点,积极发展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给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定下基调——“推动能源体制革命,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强调的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是提高中国能源效率、实现能源安全的根本途径。因而,若中国想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自身技术、改进体制机制、加强国际合作是一个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