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应用
喻志杰
摘要:中职哲学一直是困扰广大师生的一门重要性课程,其难教更难懂。哲学教学家张汉云老师这样说过:“哲学教育无论处于哪个层次,以哪种方式进行,都要教出智慧,都要培养学生爱智慧的精神。”中职哲学与学生的生活、人生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将哲学用生活化的思维去教,是每一位中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哲学教学中生活化思维以及应用生活化思维的必然性做出基本概述,并分析中职哲学课的教学现状,提出哲学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应用策略,为哲学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性依据。
关键词:哲学;生活化思维;基本概述;必然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2-0106-02
0引言
哲学看似凌驾于生活之上,实则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其每一章节每个思想都在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看待事物。传统的哲學总是高高在上,学生触摸不到,这也影响了《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新时代哲学老师要将哲学落地,让哲学回归生活,让中职学生们真正的领悟到哲学的奥秘,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1哲学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基本概述
1.1 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思维的教学实则是属于一种教学方式,其在国内外也受到很多知名专家的推崇。比如我国的陶行知,其就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必须要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出其真正的意义。”国外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作为哲学这一门课程来说,其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就应该让其回归于生活。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生活化的思维运用到哲学教学中已经是必然的趋势,所谓的在哲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思维就是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的实际相结合,构建一个生活化的课堂。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从中产生感悟,为今后的人生指明正确的方向。
1.2 创设生活化哲学课堂的目标
创设生活化哲学课堂的目标笔者将其分为三个。第一个是鼓励全员参与。新课改提出之后,教学的重心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重心。因此生活化的哲学课堂也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个目标则是构建哲学性思维。哲学这门课程抽象性较强,但人最终还是要回到实际生活。因此帮助学生构建哲学性思维,就是跳出问题本身来思考,也就是常说的哲学智慧。通过在课堂中融入案例、生活话题,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再到抽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感悟生活,从而促进新时代中职学生哲学思维的养成。第三个目标则是用哲学智慧开启人生。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是打造成功的人生,通过学习哲学,让学生了解自己究竟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1]。
2哲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思维的必然性
2.1 由学科性质决定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是对自然、对社会、对思维的一个总体概括。其理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想要领悟哲学的一些道理,还是要结合生活实际。脱离了生活的哲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融入生活内容可以触碰中职学生思想中的一些火花,引起共鸣。在哲学教育中融入生活化的思维,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的具体,将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课堂也更有活力。相比于脱离了生活实际,纯以应试为目的进行教学的哲学教学来说,和生活相联系的哲学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
2.2 由学生特点决定
中职学生一般是初中毕业之后直接升入中职学校的。这类学生中有一大部分学习能力较差、学习自主意识差,如果没有老师的监督,一般不愿意投入学习。而中职这类学生的特性也决定了哲学这门课程的难度,给中职哲学教师带来了困难。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会阻碍中职学生的学习。因此通过在哲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思维,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中职学生正确的看待生活,认识社会,走出内心的误区。哲学与人生涉及到方方面面,其可以激发中职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
2.3 由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决定
新课改提出之后,要求各大学校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核心素养在人的一生中任何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其能够为中职学生持续的成长、以后的人生奠定基础,也是人解决复杂问题时所拥有的一种能力。哲学课程拥有科学精神、道德情感以及思辨能力。其不仅是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总结,同样也是人生智慧的一种概括。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以及正确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哲学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应用
哲学这门课程是古老的,是使人聪明的一门学科。但很多学生却将其看成了深奥的、枯燥的,没有价值的,纯应付考试的。那是因为其忽略了哲学和现实之间的辩证性关系,哲学并非死教育,其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3.1 树立正确的哲学生活化教育观
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差、积极性不高,玩心较普高学生而言更重。针对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得课堂枯燥,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尤其对于哲学这门课程而言,很多中职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走神,影响了最终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哲学生活化教育观。中职《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具有鲜明的生活味,其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比如唯物论与人生选择、辩证观念和人生态度等之间都存在的潜移默化的关系,将哲学课程融入生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最终的学习效果。
3.2 结合生活热点话题,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两个基本功能是政治育人以及素质育人,人生的发展需要哲学来指导。哲学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哲学的观点可以用来武装头脑。哲学理论这部分内容很难,很高深,也是学生们最不喜欢的内容,如何让哲学更富有生命力,如何让哲学成功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性话题,在课堂上进行探讨,材料的选择要符合哲学所讲述的内容,更要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2]。
比如在学习到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时,其主要强调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会存在一种对立或者统一性的关系,换个说法则是矛盾即是对立统一。单纯讲述这个观点,中职学生不免会觉得枯燥,也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融合生活中的热点事件进行探讨。例如针对在班级内部手机使用的相关规定进行探讨,赞同此规定的和不赞同规定的分为两派,赞同的说出原因,不赞同的说出原因,在辩论以及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凡事都是有两面性,且是伴随着矛盾体而出现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3.3 开展多种形式的哲学生活化课堂,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哲学这门课程具有艺术性,同时也具有科学性。老师并不只是“教书匠”,其担负着授业解惑的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尊重教学的规律以及学生认知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在开展时,不能单纯的传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例如情境创设法、表演法、故事讲述法等等。让哲学课堂真正的回归于生活,让学生爱上哲学课堂。
很多学生其实都喜欢上讲台讲故事,对此在每一节课开始之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所讲述的内容讲述一个故事,故事可以是编造的,也可以是名人故事。接受这个任务之后,中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资料,课堂开始前用简短的时间抽取几个学生进行表演,然后在深入探讨。比如在学习到《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这一节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个关于顺境逆境的故事。比如有的学生会举出自己家庭的案例,小时候虽然很穷,但是这几年经过父母的努力,终于盖起了大房子,且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户,也有些人会举出一些名人的案例。然后让学生们阐述如何看待逆境以及顺境的?通过讲述以及不断的补充,扩展了学生的思维。
3.4 利用视频资料,提高学生感悟生活哲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便利,包括教育界。哲学的课堂不该是死板的、枯燥的、乏味的,其可以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比如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创建贴合中职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在哲学课堂上播放一些图片、视频等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眼球,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哲学课堂,使学生得到最真挚的感受。
每一部电影背后都有其所蕴含的主体思想、想要表达以及歌颂的内容,也会有一些拥有较多哲学理念的电影。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性的电影,利用一节课程播放给学生看。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影片,是一部揭露司法黑暗的巨片,其内部就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为了提高影片观看的效率,可以在看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了解影片中的每一个事件以及每个人物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用哲学理论来为自身的人生进行引导。最后一步则是查阅影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对电影的认知,增强学生对哲学的理解。
4 结语
哲学内容很抽象,但又很具體。其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如何巧妙的将哲学思想融入到中职学生的观念、人生中去,是每一位哲学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老师要树立科学的哲学教育观,教学的目的是授业解惑也,而并非应试。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能够利用哲学武装头脑才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离不开老师在课堂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只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得学生愿意去学习,最终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怡菲.生活化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应用[J].山西青年,2016(3):176.
[2]蒋东明.构建“日常生活化”的哲学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5):143+145.
(编辑: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