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城镇建设重在“新特改”

    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余杭,一批特色小镇正迎来勃勃生机,原来扮演杭城“菜篮子”的丁兰小镇,正从农业经济向智慧经济迈进,腾讯、聚达能源等信息科技企业纷纷入驻;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瞄准私募基金产业成为基金小镇;温州苍南吸引台商入驻发展成台商小镇……以往的旧粮仓、蔬菜地已“改旧造新”“无中生有”地成为梦想小镇、创业小镇。

    小城镇是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域的支点,特色小城镇该如何建?如何承载县域的经济与人文?10月1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浙江杭州召开的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给出了方向,同时,北京长沟镇、四川安仁镇等123个镇成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小城镇和具有潜力的特色小镇,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小城镇人口承载力低、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特色、城镇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首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小城镇建设,理念在于“新”,核心在于“特”,根本在于“改”。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新”是立足供给侧改革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不是假、大、空。有的地方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注重产业与未来发展规划,片面追求宽马路、大广场,花费巨资挖山填湖,盲目引进外来景观植物,结果破坏本土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旧产业的瓶子也未装入新酒,从而沦为假的创新、虚无的宽大、真实的空心。这里的“新”是立足当地资源和实际创新式发展的新业态,是旧产业的提挡升级,是城乡优势整合的新载体、城乡创业创新的新平台、城乡要素交流的新机制。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特”是特色产业别具一格、独具魅力。立足资源禀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找准特色、定位特色、发展特色,把特色做精做强;因“特”而产生区域聚集效应,进而形成规模效应;在差异定位中开阔大视野,在细分领域中构建大产业,在错位发展中形成大格局。浙江的特色小镇立足特色产业,如云栖等信息经济镇、奉化滨海等健康养生镇、嘉善等旅游环保镇、临安等高端装备制造镇。四川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同样着力于产业支撑,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分类引导发展95个工业镇,107个商贸镇和98个旅游镇,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改”是真抓实干的改造旧模式,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三块短板,形成新的发展动力。通过改造,到2020年,我国要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县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城镇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一批批特色小镇正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