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的工作实践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与发展趋势
李丹秋
摘 要:文章针对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省工作实践,总结出广东省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模式,提出保障重点、与探矿权相结合的汇交监管体系和委托保管、面向社会的馆藏、服务手段,初探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并从政策、管理、服务三方面探讨了如何拓展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工作方法。
关键词: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科学化管理;发展趋势;广东模式
实物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为深入研究的需要而从天然地质体上按规范要求采集的实物实体,包括岩矿心、标本、光薄片、副样等[1]。经过归档管理的实物地质资料就成为实物地质档案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重要的数据资源。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是促进我国地质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一项有待不断完善和加强的长期任务。本文着重探讨三方面的问题:一、从广东模式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现状;二、从普通意义上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不足;三、从前瞻的视角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发展趋势。
1 广东省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现状
一般来说,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流程可划分为三大环节,入口是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中间环节是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出口是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管理[2]。广东省首先从制度方面入手,将整个管理流程的主要环节纳入制度中进行规范:根据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制定省级馆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以及操作细则,力求做到制度流程规范、标准统一详细,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其次,通过本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对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整体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主要工作流程可见下图:
从工作流程图可以看出,广东省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按照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管理三个环节相扣递进,有序运行,在工作实践中体现了管理信息化和操作精细化的要求,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
1.1 汇交管理。汇交是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第一步,其作用不可小觑。广东省严格按照制度接收实物地质资料,通过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地勘单位在互联网报送实物地质资料清单,馆藏工作人员根据本省情况和筛选细则,将有研发利用价值和典型意义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库藏管理,埋藏其余实物地质资料,实现了求精求细、保障重点。值得一提的是,本省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与探矿权延续管理相结合:在汇交成果地质资料之前,必须报送实物地质资料清单,待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完毕后,整体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完成,探矿权人相继办理其他手续以完成探矿权延续。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约束力,使得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力度有所加强。
另外,为保证汇交工作落到实处,我省采取了在省级馆藏机构指导下分片委托保管体制,即分别在广州、韶关、梅州、湛江四个地方,委托具有固体矿产乙级以上(含乙级)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建立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分库,因地制宜地落实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设施,很好地解决实物地质资料接收保管问题。这种保管体制也被誉为具有广东特色的保管模式。
1.2 馆藏管理。库房管理是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中间环节,正规、有序的管理为日后的利用服务提供基础性保障。入库后的实物地质资料,有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进行实物地质资料的出入库管理、岩矿心整理,统一编目、上架。清洁好的岩矿心装入岩心箱内,并标明岩心牌,岩心箱和库位编号,按照统一编码格式编写,便于制作目录检索,整个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同时将整理好的实物地质资料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将钻孔数据、实物照片等入互联网方便利用。
1.3 社会化服务管理。“服务”是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馆藏部门将整体流程结束后的实物资料进行分类、立卷、建档,每一宗建档单元包括该项目的实物和相关文字、图表、电子文件,完整记录了每个管理流程的重要资料,有利于管理也方便查阅利用。同时,广东省级馆于2012年组建完成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实现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从汇交、整理到保管、入库、利用的信息化管理,使得服务手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馆内服务,给用户带来了更多便利的选择。透过互联网和馆内网并网运行,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浏览库藏项目基本信息、岩心照片、钻孔柱状图、剖面图等资料,提高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社会使用的时效性。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面向地质勘查单位及地质科研单位,提供单位所需的实物地质资料基本信息,避免重复工作,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向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管理信息汇总分析,可以及时掌握地质资料管理进展。
2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政策法规,但总的来说,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也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
①管理体制机制欠完备,法规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较为系统完备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标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也尚未完全纳入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分级管理与委托保管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
②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保管分散,保管措施不到位。截止2010年底,全国包括库房和露天存放点的1006万米岩心存量中,保存完好的岩心105.1万米,完好率在70%以下的岩心占总量的近一半;临时性和其他性质库房占库房总数的一半以上;库房管理人员平均每个库房1.5人;露天存放点464处,总面积11.41万平方米[3]。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设施和人员配置的不到位使得不少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散失。
③汇交管理存在诸多困难。在实物地质档案资料汇交管理中,往往存在汇交人意识和责任心不强、汇交监管能力不足、缺少实物筛选方法等问题。汇交人对实物地质资料随意处置状况较严重,汇交前的保管和汇交后的埋藏工作困难较大。有些省份由于缺乏科学权威的筛选办法,使得实物汇交工作不能满足省级实物馆和委托保管单位的需要。
④实物地质资料共享机制缺乏,社会服务能力不足。虽然已经建成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库,但由于共享机制缺乏,服务管理跟不上,许多单位和部门出于各种原因限制了地质资料的社会利用和资源共享,使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欠缺,同时,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刚起步,服务产品单一,开发利用缺乏,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毋庸讳言,管理中存在的这些不足主要和制度的完善、机制的创建、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等因素直接相关。所以克服这些不足,一看发展,二看工作,要努力做到在发展中创新,在改进中提高,才能为实现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搭建有利的平台。
3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发展趋势
从国家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规范性要求、一些工作先进省区积累的有益经验和国际上达到的新水准来看,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3.1 加快政策法规研究,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全面汇交和集群保管。从政策方面来讲,需要不断推进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法规政策研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要制定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全面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力度,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全面汇交和集群保管。再者,可以依托汇交管理机制来促进馆藏资源积累,不断强化对著名矿山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做好重要钻孔岩心、反映成矿特点和找矿标志的配套标本、典型性室外展示大型标本的采集。同时,结合各地涉外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积极开展境外矿产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2 加强技术攻关,继续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步伐。从管理角度来讲,加快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是科学化管理的必要手段,要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从采集、整理、入库、建档、著录到信息发布流程的信息化。一是加强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关键技术,立体再现实物地质资料,做到从三维信息采集、存储到传输的立体观察,建立起实物地质资料虚拟3D库房;二是继续推进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深入开展岩心表面彩色图像扫描、标本照相等工作,增强视觉效果;三是搭建重要钻孔数据库系统平台,开展重要钻孔岩心数据库建设。
3.3 开拓思路,强化服务手段,提供多样化服务产品。从服务角度来讲,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已成为一项系统性工作,要注重管理与服务并重,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加大实物地质资料综合、集成、分析、研究力度,开发成熟的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产品。有学者提出,构建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推广系统性多样性服务产品,制定全面的、人性化的、规范化的服务利用制度,是提高实物地质资料服务水平的必要途径[2]。笔者认为在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研究方面,可以拓展实物地质资料服务途径,强化服务手段:根据社会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专题服务产品,包括本省地质调查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整装勘查区实物资料分布信息集成,典型矿床信息资源整合等;收集系列、成套的地层、岩石标本和典型的地学展品,再配以模拟影像等手段,用于教学与科普展厅、长廊等,尽可能地扩大实物地质资料的应用价值,使本省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永生.我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部资源.2010,(2):15~16.
[2]高鹏鑫.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框架及其内部组合关系.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动态与研究(内部参考).2012,7:2~13.
[3]全国实物地质资料基本信息目录(2010年)(上).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内部资料):1~22.
(作者单位: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 来稿日期:2016-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