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实践探析
黄建凯
摘要: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小古文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理解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还可以结合小古文的特点,带领学生构建起古文学习框架,融合经典诵读和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课程探讨中畅所欲言,拓宽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古文情感的途径,优化课程教学策略,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素养;小古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119
引言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小古文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对古文字魅力的深度感悟和对作者情感的进一步理解,教师可以增强学生课程探讨环节,这样能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导模式,提高学生对古文字的深入发掘和自主感知过程。
一、挖掘小古文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许多小古文在文字表述过程中与现代汉语语言存在较大差异,就造成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课程参与积极性不强。因此,为了解决这一实践性问题,教师要通过设计古文学习的趣味性环节吸引学生,调动学生课程发言和情感体验的积极性。这样相较于教师与学生相互孤立的古文教学,这种趣味环节能够构建起学生与古文学习之间文化衔接的桥梁,丰富学生对文化魅力的自主感知途径。
比如,教师在教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这一课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一名学生扮演小孩,另一名学生扮演孔君平,这样学生通过预习、小组讨论,对于整个文章讲述事情的脉络进行细化理解。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开始对不同角色人物间的对话进行记忆,将古文用日常生活用语进行转换,这样在表现过程中能够突破古文与现代白话文之间的文化鸿沟,引导学生在视觉观看过程中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二、融合古文文字之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所选的古文类型一般短小精悍,语言凝练。教师可以通过经典诵读的途径,帮助学生形成古文理解语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古诗情感的分享能力。
比如,教师在教授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经典诵读过程中感受作者所描绘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让学生观看夏日结束后残荷铺满池塘的场景;“菊残犹有傲霜枝”,可以在多媒体中融入经过秋风肃杀吹动下的菊花失去了美艳的身姿,但仍保持独立高洁的态度,这种动画切入的方式能帮助学生建立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学生朗读到“正是橙黄橘绿时”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更为欢快的动画节奏让学生低从沉的情绪中迅速切换到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
教师结合多媒体的动画景色和节奏的转变,能够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培养古文语感,同时通过动画的形式也能增强学生对于整首诗描写景物的初步理解。为提高学生对古诗情感内核的深入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苏轼《赠刘景文》这一首诗的历史背景,这样,学生更容易从作者所描绘的景物中找出作者所表现出的精神。
通过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与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环节能起到互为补充的效果,针对古诗语言凝练的特色,教师让学生对动画的情境进行语言概括,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吸取古诗语言精炼的表达特点,通过古文教学与学生日常作文写作相结合也能提高学生古文学习的效率。
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古诗结构美和语言美的特色,教师可以通过多情境创设的方式,帮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深入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情境,更利于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到作者的文字之中。
三、读诵吟咏,发展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对学生做出了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要求,期望学生能够对古汉语进行内化和应用。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小古文时,教师也要加强学生对小古文的读诵吟咏,帮助学生在诵读中不断积累语言,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比如,在教学《书戴嵩画牛》这篇小古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活动,促使学生在诵读中发展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先带领学生通读小古文,让学生标注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之后,让学生通过翻阅字典等方式,认读这些生字词,引导学生完成语言的建构。紧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展诵读活动,促使学生在流畅的朗读中,对文章的节奏和情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随后,教师再让学生对本篇古文进行默读,细细品味古文中的含义。最后,学生再反复诵读古文,深刻理解古文的意思。
由此看出,学生采用通读、诵读、默读等多种方式对古文进行阅读,能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真正完成对古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满足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精心设问,助力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
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古文时,教师也要结合小古文的基本内容,进行恰当的设问,促使学生在围绕小古文进行分析和探究的同时,真正地引发自身的思考,打开自己的思路,推动自身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以《伯牙鼓琴》这篇小古文来说,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体现了真知音的境界和魅力。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详细的认识,在刚上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的问题。随后,教师再结合古文的细节,为学生设计“‘善在文章中是什么含义呢?”“文章中使用叠词的作用是什么呢?”等问题,让学生对古文的用词、内容有一个详细的认识。最后,教师也可以提出“你认为把琴砸了可不可惜呢?”等开放性的问题,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增强对本节课的认识。
教师将问题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更好地围绕问题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结语
总之,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小古文教学,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有感悟的积极性,通过增强文章理解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结合情感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贯注,从情感、道理等层面出发,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语文能力,体现出对古文多元化教学价值的深度挖掘。
参考文献
[1]万晓霞.浅谈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小古文教学[J].新课程研究,2020(07):92-93.
[2]何紫亚.基于语文核心素養的小古文教学探究[J].学苑教育,2020(0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