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空中课堂 促进教育创新
梅汝莉
在举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空中课堂再次活跃起来。表面上看,空中课堂意在完成“停课不停学”的任务,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这未必不是打破积习、推进教育创新的一个契机。中华民族历经无数磨难,越挫越坚,并形成了“患难兴邦”的独特信念。它突显了中华民族坚毅不拔的精神以及善于在磨难中不断发展的智慧,这也赋予了抗击灾患以“兴邦”的使命。由此,“停课不停学”也成为突破传统教学、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机遇。但事发突然,大量教师还并不熟悉这一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创新者有之,“复旧”者也有之。这就需要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与改进。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以下简称北京十二中)是较早创设空中课堂的学校之一,并在疫情防控阶段利用这一教育阵地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在此将以该校为例,探究如何借助空中课堂推动“患难兴教”与教育改革。
一、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现代教育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指导的主体。如果空中课堂里只有教师唱“独角戏”,那就不过是用“满屏灌”取代“满堂灌”,不值得期待。北京十二中的空中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并在抗疫之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校2020年的第一节空中课堂就是由校园电视台播音主持部的学生自主操办的。学生们怀着对“逆行者”的敬意和感动,主动录制了“因为有你”诗歌朗诵会。“扶危渡厄,是仁者的担当。疫情之下,有使命在召唤……”,学生们借助空中课堂向战斗在一线的抗疫英雄们致敬,向全校师生传递力量和信心,体现了学习主体的风采。
这样的活动并非偶然。随着“书香中国”的提出,北京十二中近年来一直通过空中课堂播撒书香。在这次朗诵活动中,学生们选择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诗篇,以庄重而优美的声音,呼唤人们构筑生命安全防线,实现了无数语文教师期盼的教学目标:学生会选材,善于表达,诵读直达心灵。此后,学校的空中课堂还为学生设置了升旗课。清晨,学生可以面对屏幕上的升旗画面,在家中自主完成升旗仪式。在疫情期间,这种仪式深深地触动并振奋着学生的心灵。
二、实施培养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
北京十二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率先成立了“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并开发了航天创新课程群。2016年11月10日,中国首颗由中学生参与研制并成功发射的卫星“少年梦想一号”,就是由北京十二中“钱学森航天实验班”的学生为研究主体,在余梦伦院士、航天一院领导和龚万骢、韩光熙、金声等多位专家的带领下研制成功的一颗低轨通讯试验卫星。实验班的师生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的接力之路,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立德树人的引领作用。此外,学校还通过实施steam教育,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停课不停学”时期,学校利用空中课堂持续推动线上线下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以进行师生和生生研讨,还能相互评议,积极性很高(见图1)。
空中课堂开辟了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小组微信群,师生可以在群内互动并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初二年级的生物教学为例。教师在微信群里提出一个问题:防疫期间,许多家庭都会一次性购买较多水果蔬菜,以满足几天甚至一周的需要。这么多的水果蔬菜要怎样保存、保鲜?请你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为家中的蔬菜水果做好保鲜,说明原理和办法,然后交流。
学生们响应积极。如一名学生从理论上揭示了影响水果、蔬菜变质的三大要素:微生物、酶和非酶,并由此提出保鲜方法。教师肯定了他的思路,并指出从原理出发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角度,接着请学生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这一原理付诸实施,冰箱和塑料袋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等,引导学生想办法将理论转化为技术。有的学生详细阐述了自己想到的操作方法和理论依据,但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教师继续引导:如果大家能够在技术层面设计出简单易行的保鲜“装置”,那就是创新作品。教师介绍并通过空中课堂播放了一个网友分享的真空保鲜视频,学生看过后,有的说“可能行吧”,有的说“真空的话,蔬菜还会进行无氧呼吸,会释放二氧化碳和酒精,会造成涨袋或者食材发酵”。于是教师建议大家用少量材料亲自试一试。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创新符合科学探究的原则,教师提示:留一组作为对照组;在做实验记录时,应在每天的同一时刻对各组拍照,再附以文字描述。如一名学生将自己制作的实验品发到小组微信群后,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了评议。有的说“好像有很多空气”,有的說“其实可以把菜分成几组,每天打开一包,看看保鲜效果”。教师也对学生后续的实验进行了引导,如蔬菜水果的类型、产地、大小等不同,保鲜方法也应不同。这样就涉及了科学实验普遍应考虑的内容,即材料、操作、数据、结论等。
这次研究性学习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学生们复习并理解了植物呼吸作用的基本知识,设计和制作了多种简单易行的家庭保鲜方法和保鲜装置。教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生产采摘、物流运输、大型仓储等方面的保鲜方法,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通过查阅资料,自主开展更深入的学习。这是一堂成功的线上线下结合、富于创新和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课。
三、建立家校一体共育机制
居家学习期间,家长对学生的指导上升到主导地位。但有些家长对教育的期望不合理,如只会“望子成龙”而不会“望子成人”,这就需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激发他们的正能量,使其成为孩子的榜样,促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同时,协助家长正确指导孩子的居家学习,也是“停课不停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有必要建立并加强家校一体共育机制。
北京十二中的“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在抗疫期间通过空中课堂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联通。学校在“亲子相处指南”的基础上,提前发布了《给家长的一封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与家长做了进一步沟通,告知具体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案和学习方式,并指导家长如何辅助、监管孩子学习,鼓励家长以抗疫斗争中广大“逆行者”为榜样,帮助孩子“立大志”。学校通过与家庭结成教育同盟,帮助家长读懂孩子,成就优质家庭教育,进一步巩固了家校一体共育机制。
在获悉至少有138位学生家长战斗在疫情一线后,学校通过空中课堂,以全校师生的名义,发出了热情洋溢的慰问信和致敬信,并收到了来自“前线”的回复,这使全校师生看到了“最美的背影”,顿悟了“用生命把生命点燃”的内涵。在得知有8位本校师生滞留湖北后,学校通过空中课堂为他们每人都发了慰问信和在京师生录制的视频,给他们送去鼓励与祝福,为他们加油打气。这种隔离不隔心、隔离不隔爱的行动,也是家校一体共育的明证。
四、推行“教学评”一体化原则
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准确了解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知识,这无疑给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郑重发出“学会学习”的号召,我国教育部也强调学校教育要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如果教师准备不足,使教学缺乏实质性内容,空中课堂就会变成“空心课堂”,这当然是行不通的。但只管教而不管学生学得怎样的空中课堂也只能称为“录像课堂”。“停课不停学”的核心是“学”,教和学不能分离。为使学生真正“学会”并“会学”,就离不开教育评价。因此空中课堂必须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例如,北京十二中明文规定,各年级组、班主任和导师要定期开展线下学情检查与分析,了解学生居家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诊断评估,并将相关数据上报学校备案备查,促进空中课堂真正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一是“教”,包括“教什么”和“怎么教”。例如,针对疫情期间我国采取的“隔离”“封城”措施,学校地理学科组决定从人口地理学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科学依据,实现“培育家国情怀,提升学科素养”的教育目的。教师们在网上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使教学内容充实而精当,最终确定了“教什么”。然后由其中一位教师授课,内容包括:人口流动对疫情的影响;人口密度对疫情的影响;人口流动的速度与范围对疫情的影响;人口数量对疫情的影响;对限制人口分布的分析;指导居家撰写抗疫倡议书。为解决“怎么教”的問题,地理教研组采用了“QQ群在线指导+微信群学习小组讨论+智学网展示反馈”的教学模式,还制作了思路清晰、内容精当、图文并茂的授课视频,十分精彩。
二是“学”,即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如地理学科组的邹洁琼老师采用QQ群在线指导学生小组长,帮助他们梳理自主学习涉及的具体知识点,详细指导了学习小组建设,并图文并茂地解答了微视频的录制方法。学生则通过对人口流动、人口结构等因素与疫情扩散关系的探究,结合不同参数和模型,发现人口流动与疫情扩散范围、速度与频率存在正相关,从人口地理学的视角,合理分析了武汉封城及其他省市限制人口流动的积极意义,并结合当下全国陆续复工的形势,分析出北京作为各地人口大量流入的城市,需要高度警惕人口回流造成疫情“二次传播”。
三是“评”,即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如人口地理学的教学利用在线视频方式开展了教育评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边讨论边评议,使教育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保证学生“学会”;促进学生思考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学”;让每个学生撰写一篇居家抗疫的倡议书,通过布置开放性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地理课完整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提升了素养,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心与强国志。
北京十二中围绕抗疫开展的空中课堂教学活动,体现了抗疫、研学两不误的担当精神,促进了教育创新,为“停课不停学”的落实提供了借鉴。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