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低学段的朗读教学策略
曹雨欣 高华成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读”占鳌头。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要求学生“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词句的理解比较浅显,再加上错词错句、停顿不当,常常使朗读缺失美感,又何以要求他们读出喜欢的方式[1]?为此,教师有必要研究引导学生朗读的有效策略。
一、扫清障碍,读通读顺
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朗读前扫清生字词障碍,并引导其在前后鼻音、鼻音边音、平翘舌音的区分和轻声等易出错的方面多加注意。以《树和喜鹊》一文为例,教师可让学生找出生字词和易读错的字词,如邻(lín)居、安安静静(jìng)、种(zhòng)树、快乐(lè)、只(zhǐ)有、叽叽(ji)喳喳和招呼(zhāo hu),通过学生互相提醒和“小老师”带读,可初步扫清朗读的“拦路虎”。又如,读准“一”的变调也是本课朗读的重点。教师可让学生先读相关词,如一(yì)棵树、一(yí)个鸟窝、天一(yí)亮、天一(yì)黑、一(yì)起,然后指导学生读包含这些词的句子,进而再朗读全文。如此,从词至句、由段到章,可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作品。须知,只有在扎扎实实读准字词的基础上,才能要求学生读得流畅、读出感情、读得精彩。
二、示范指导,润物无声
小学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用”表明这一阶段为起步阶段,教师的指导和示范非常重要。与录音范读相比,教师亲自示范更能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表现欲,就像演唱会一样,现场气氛更能感染人[2]。
朗读中的逻辑停顿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受语言内容逻辑层次及文意的制约。根据语句内容的要求,合理划分语组,在句中做一些短暂的停顿,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语言的结构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助于听者的思考回味[3]。因此,在遇到较长的句子时,教师应向学生示范如何恰当断句。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句子应停顿为: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教师在范读前可提醒学生:“这个句子有点儿长,想要读好可不容易。老师读的时候,看谁的小耳朵最会听,看谁能模仿老师来挑战一下。”当教师的范读使学生沉浸于美好的语言情境时,也自然而然地传递了语调、节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而对于古诗,教师也可示范利用停顿有节奏地读。如边做手势边读,让学生说说停顿的规律,之后在大屏幕上显示标有停顿节奏符号的整首诗,鼓励学生对照朗读,读出节奏感。如对于一年级教材中的《池上》一诗,教师可示范抑扬顿挫地朗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通过把韵脚读得长而响亮,既读出了节奏感,又突显了诗中“小娃”天真淘气的样子,增强了小孩儿偷采白莲的画面感。而在读“不解藏踪迹”时语调上升,音量逐字加大,力度渐强,语尾音节上扬并拖长;读“浮萍一道开”时用降调,由强渐弱,语速平缓。如此,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的语调配置交错对应,即可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4]。
三、熟读精思,情声相谐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关键词句对学生进行点拨,使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变成具体鲜活的视觉表象,以悟促读,以情促读。
例如,课文《一分钟》讲了一个名叫元元的男生在闹铃响后多睡了一分钟,出门又遇到红灯没赶上公共汽车,最后步行到校,迟到了20分钟的故事。教师提问:元元为什么要再睡一分钟?从哪里看出他很困?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打哈欠”“翻身”等,在让学生注意“欠”本是四声,和“哈”组成词语而变成轻声之后,可让学生表演打哈欠,体会并读出元元的懒惰与满不在乎。接着,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刚想”,朗读时用升调,由低渐高,发音短促,以体现元元的心急如焚。接下来请学生表演红灯亮时元元可能会有的反應(如叹气),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叹气(如失望、心情不好、后悔等)。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音调由高渐低,以表现元元内心的懊悔和气恼。最后,请学生想象:元元看到公交车就像看到救命稻草,他会怎样跑,在追赶汽车的过程中又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摔倒、呼喊、流汗等)?但他再怎么追赶,汽车还是开走了。所以在朗读“眼看”一词时声音提高、加重或延长,以表现元元的焦急和后悔,所以再次叹气。而在读“元元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所以他决定走到学校”时,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表现元元无可奈何的心情。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朗读更深刻地认识到:要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四、形式多样,展现风采
朗读教学应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如将学生分成男生组与女生组合作朗读《升国旗》,并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辅以手势和眼神,情绪饱满,以充分表达对国旗的敬重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小公鸡和小鸭子》《荷叶圆圆》《要下雨了》《动物王国开大会》《棉花姑娘》等童话中的语言充满童趣,可采用分角色朗读,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于《静夜思》《小池》《寻隐者不遇》《画鸡》《风》等古诗,可采取配乐朗读,通过音符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追求“以字行腔,字声和谐”,从而使朗读更富感染力。
综上所述,朗读用有声语言表达情绪,能使文字更富生命力。教师要灵活运用朗读方法,把握文章气韵,巧妙点拨[5],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郭晓茹.情有“读”钟,情在读中——小议低年级朗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6(65):31,46.
[2]张淑宁.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J].教育艺术,2016(12):68.
[3]洪健.课文朗读中的逻辑停顿浅谈[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5(1):86-87.
[4]陈永林.诗韵·诗意·诗境——从《泊船瓜洲》谈古诗朗读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2(1):21.
[5]肖忠,李雪琴.让朗读焕发生命力——浅析低年级的朗读指导[J].新课程(小学),2014(2):121.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