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猪群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叶来飞
摘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丽水市莲都区猪群免疫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猪群免疫;失败原因;对策;蓬都区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11-0083-02
我国养猪行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步入成熟期,国内人均猪肉占有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行业快速增长期基本结束。但因免疫失败引起猪群暴发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仍然时刻困扰养殖户。据调查,莲都区近3年来猪群免疫失败率均在5%左右,损失相当严重。现将其原因分析如下,并提出相关对策,供参考。
1 免疫失败的原因
免疫是控制猪群传染病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有些猪群经免疫接种后,却不能抵御相应疫病的流行,旧病常发,新病迭出,造成免疫失败,在实际工作中应全面考虑,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经验,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母源抗体原因
首免时个体母源抗体参差不齐,当母源抗体水平很高时,因疫苗中的抗原被母源抗体中和而致免疫失败,或母源抗体过低又迟迟没有进行免疫,而出现免疫空白期,在这期间如果感染野毒易致免疫失效。
1.2 疫苗质量原因
因疫苗保存不当,品系不同,不但起不到免疫保护作用,接种后还会引起发病,导致免疫失败;另外疫苗的保护期长短不同,有些疫苗保护期较短,抗体水平降到无法提供有效保护时,应及时进行二免,否则,极易出现免疫失败。因此虽然原来有免疫过,但是猪群照样发病。
1.3 疫苗使用原因
疫苗之间会互相干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无交叉反应的抗原同时接种时,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抗体应答显著降低,从而影响该疫苗的免疫效果,疫苗使用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3.1 稀释剂选择不当 多数疫苗稀释时可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个别疫苗需用专用稀释剂。若需用专用稀释剂的疫苗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则疫苗的效价就会降低,甚至完全失效。同时疫苗稀释剂也存在质量问题。
1.3.2 同时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用活疫苗免疫的同时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会影响免疫力的产生:表现为用疫苗的同时应用消毒水;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紧急免疫的同时用抗生素药物进行防治。
1.3.3 联合应用疫苗 联合应用疫苗的盲目性:主要表现为在同一时间内经不同的途径接种几种不同的疫苗。
1.3.4 免疫剂量不准 免疫剂量原则上必须按照说明书剂量,量不足不能激发肌体的免疫反应,量太多会产生免疫麻痹而使免疫力受到抑制。
1.3.5 免疫途径不当 免疫接种的途径取决于病原体的性质及侵入途径。
1.3.6 疫苗稀释后使用的时间过长 从零下几十度的冰箱中取出的冻干苗应放置一段时间,尽可能缩小与稀释剂的温差,以免由于温度骤升使疫苗中致弱的微生物死亡。根据试验,疫苗稀释后要在30~60 min内用完。
1.3.7 免疫接种工作不够细 例如采用饮水免疫时饮水不足,进行疫苗稀释时计算错误或稀释不均匀,没有把应接种的畜禽全部接种。
1.4 应激因素原因
猪群因饥饿、寒冷、过热、拥挤等不良因素的刺激,能抑制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导致疫苗免疫保护力下降。
1.5 早期感染原因
接种时猪群内已潜伏强毒病原微生物,或由于接种人员及接种用具消毒不严带入强毒病原微生物。
1.6 血清型不同原因
有的病原微生物有多个血清型,如果疫苗的血清型与感染的病毒或细菌血清型不同,则免疫后起不到保护作用。
1.7 免疫抑制原因
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引起猪群免疫抑制的最主要原因,当这些病毒存在猪体内时,能损害巨噬细胞功能和淋巴细胞的母细胞化能力,导致猪的抗病能力及接种的应答能力降低,即引起免疫抑制,造成免疫失败。
1.7.1 非感染因素 非感染因素引起免疫抑制经笔者和丽水市畜牧兽医专家整理后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抗菌素、应激反应、不合理的饲养管理等都能成为机体产生免疫抑制的因素。二是铅、镉、汞等重金属物质和碘等卤族元素,也是引起免疫抑制的重要因子;三是当动物受到惊吓、饥饿、寒冷或过热、拥挤等粗暴的饲养管理,能引起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中枢发生紊乱,以致机体的抗体水平下降和免疫能力降低,造成免疫抑制。
1.7.2 感染因素 感染因素引起免疫抑制也有以下三种:一是当机体受到细菌、霉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或寄生虫的侵袭,从而使机体降低和丧失抗感染的能力;二是病毒感染,特别是容易使宿主造成免疫功能和组织变性,导致T细胞等的功能改变,促使免疫力消失或减弱,使器官出现不可逆的变性,引起各种淋巴细胞坏死而丧失免疫功能;三是部分病毒抗原在刺激机体以后,可产生封闭抗体,削弱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当动物食用了黄曲霉菌污染的食物时,也能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
1.8 其他因素原因
1.8.1 疫苗贮运因素 疫苗因运输、保存不当或疫苗反复冻融及取出后在免疫接种前受到目光的直接照射,取出时间过长,或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都会影响疫苗的效价,甚至免疫失败。
1.8.2 受免疫机体影响 猪对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控制,各有差异,即使同一品种不同个体,对同一疫苗的免疫反应强弱也不一致,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1.8.3 受外界应激因素影响 猪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环境过冷、过热、湿度、拥挤、饲料突然改变、运输、转群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严重损伤淋巴细胞,在应激情况下接种疫苗,就会减弱免疫能力;或正处在传染病的潜伏期,往往在接种后可诱发疫情造成死亡。
1.8.4 其他因素 如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消毒制度不健全、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在使用疫苗期间机体已受到病毒或细菌侵袭,都会影响疫苗的效果,导致免疫失败。
2 对策
笔者从事多年的动物防疫工作,结合莲都区生猪养殖生产实际,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莲都区猪群免疫失败的原因,特提出解决对策如下。
2.1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加强猪场卫生消毒、控制人员进出,做好环境、车辆的消毒和灭鼠工作,保持清洁良好的环境卫生,想方设法降低猪场内或猪群中病原微生物,并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减少或杜绝猪群继发感染的几率,是提高免疫接种效果的基本保证。
2.2 加强猪群饲养管理,提高机体免疫力
猪群在免疫前后日粮中应当适当添加维生素和给予优质的营养物质。营养是机体代谢和生产性能表现以及免疫系统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营养物质缺乏和过剩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当外界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时都会引起猪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导致猪体对抗原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接种疫苗后不能取得相应免疫效果。同时避免饲喂发霉变质或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降低氨气浓度;保持猪舍干燥,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并做好疫病的监测工作。尽可能实行全进全出制,确保消毒的科学化。
2.3 提高猪群的营养水平
通过给猪群喂高质量饲料,以提高猪群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平,保证仔猪充足的饮水,以提高猪群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
2.4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应根据免疫类型、流行特征和当地疫情,以及猪群种类、日龄、母源抗体水平来制定,结合疫苗厂商的建议和当地兽医及专家的意见,使程序合理、周密有效,使猪群在整个生产期都能得到有效的免疫保护。
2.5 选择合适的疫苗及相应的血清型
疫苗要保证冷链运输,尽量缩短运输时间,选用国家定点单位生产的专用优质疫苗,接种前对使用的疫苗逐瓶检查,看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内是否真空,是否在有效期内,其中有一项不合格都不能使用。
2.6 增强猪群自身的免疫力
实践证明,增强猪群自身的免疫力,可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如具有生物活性的黄芪多糖可有效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修复肠道黏膜、降低应激反应,与疫苗同时使用可显著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抗体效价和抗体滴度。同时配合使用银黄可溶性粉,可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生概率,降低免疫抑制病带来的损失。
2.7 免疫前后的药物使用
在免疫前后,禁止添加或注射可引起免疫抑制或杀灭活菌苗的药物。加强饲养管理,供给营养均衡的饲料,减少应激,饲料中添加免疫促进剂(如左旋咪唑)对免疫应答有促进作用。在注射病毒性疫苗的前后3d严禁使用抗病毒药物,注射活菌疫苗前后5d严禁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细菌性灭活苗、病毒性疫苗影响不大,但也应尽量减少使用。
2.8 正确重视免疫预防接种
免疫前,兽医人员应对疫苗认真检查、对免疫器具进行消毒处理,尽量减少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首先要对注射部位进行严格的消毒。其次要保证实施“一猪一针头”模式,减少交叉感染。第三要正确把握进针深度。第四注意注射方式,该肌肉注射的肌肉注射,该皮下注射的就皮下注射。
2.9 加强抗体监测
控制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就是免疫接种,使易感病猪产生抗体,提高抵抗力,近年来,有些猪群虽然接种了各种各样的疫苗,但猪群或猪只不能获得抵抗感染的足够保护力,仍然发生相应的亚临床型疾病甚至临床型疾病,因此应定期进行抗体监测,以确定最佳二免时间,提高猪群成活率。
2.10 健全防疫队伍,加强业务培训,营造良好的防疫氛围
有关部门应当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动物防疫机构,健全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同时加强动物防疫队伍业务培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另外还要加强防疫宣传,提高全民防疫意识,营造良好的防疫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