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的科技化培养
【摘要】本文结合科技与金融融合的趋势,重塑了金融学教学的基础,对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提出了见解。文章认为,金融教学改革应该与科技金融背景紧密结合,要注重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定位,强化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和课程实践,并且强调理论要与实践并重。
【关键词】金融教育;人才培养;教学基础
一、科技与金融结合背景下金融学的教学基础
科技和金融是社会发展的两大驱动力,是保障我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的要素,在此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学、金融教学以及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形势下,行为金融学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完善,对提高金融人才培养提供了更系统的理论依据。行为金融学从心态和情绪的角度解读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行为。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可能存在下面四种心态和情绪:过度自信、趋利避害、从众心理以及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这些心态是普遍存在的,在投资者面对投资决策过程中有一定的共性,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和结果。由于决策由心理和情绪影响,因此投资者的决策变动性较大,缺乏稳定性,且形成过程与整个决策过程密切相关;其次,与此相对投资者的适应性强,对于不同的决策环境能够迅速适应,对决策性质能够较准确判断且这些都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及方法;再次,基于心理和情绪的影响结果,投资者的决策结果和过程更倾向于选择最满意的决策,而未必是最优的决策。总之,投资者的心理特征与情绪状况对其决策有重要影响,较高的相关性决定了投资者不再是纯理性的个体,也不能依靠单纯的数量化和数学模型来定义和预测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这是行为金融学最大的特点。除此之外,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质疑,信息在上市公司、投资者、理性投资者以及非理性投资者中的掌握情况和匹配情况难以对称。因此,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如何获取收益、获取收益的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往金融学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最看重数学和经济学,而并不重视其他科技或学科的相关支撑。行为金融学不同于传统的金融学,其重视科技支撑,表现在行为金融学还要求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生物学、行为学、计算机科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此外,行为金融学更加“人本化”,重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收到的情绪影响,不赞成化复杂为简单的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和逻辑思维。由于单纯依靠数理模型很难清除描述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心理和情绪因素,因此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需要融合进对决策者的行为分析中,借助这些相关知识,在计算机的模拟下分析投资者的决策活动,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更为符合。
我国高校金融教学目前仍然以传统金融学为基础,重视经济学和数学教学,较为忽视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的要求。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本化”重要性的提高逐渐暴露传统金融学的理论缺陷,加之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全球金融市场难以像70 年代那样能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有效市场假说提供有效经验支持,因此,我国高校的金融教学亟需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契合,推进金融教学像科技化的方向改革,有利于金融人才的后续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
二、科技与金融结合背景下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通过计算机等科技与传统金融学的融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学更加灵活,技术化和实证化的契合使金融学发展日趋完善,除了社会科学,也具有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属性。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各种各样新的金融学理论以及实证方法不断呈现,许多金融问题显得不再复杂,这为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但是它也带来了许多金融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金融学的领域,而是涉及到更多的学科,这就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金融人才金融知识不再单一,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如当前金融业联系比较密切的知识有计算机及网络应用、信息分析处理、外语使用、市场调研分析、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同时,金融学不断与其他交叉学科相融合,法学、哲学、经济学、心理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日益纳入到金融学体系之中,这对金融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知识和能力应是复合型的。
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金融人才掌握多样化得知识,其中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尤为重要,在金融人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特别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会推动金融学的发展,完善金融运作模式,衍生出诸如电子交易和支付、e金融、远程贸易等内容。金融学的科技化发展对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我国高校在针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时,不仅要注重人才掌握传统的金融学学科知识,顺应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还要关注培养其他相关科技知识和技术,培养技能化的金融人才,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在科技、金融大力发展的背景下,高等院校需要对于金融教学以及人才培养进行制度和内容上的革新,切实做到与时俱进。
首先,我国高校在定位上应顺应时代发展,对于培养金融人才有全新的规划,注重国内外市场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体现科技化的培养理念,对于过去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辨证地扬弃。当今经济社会形势下,国内外需要更加复合的金融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金融人才基础理论的培养,继续加强传统经济学和数学基本功的锻炼,还要重视金融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相关知识理论的拓展,实现金融人才符合全球视角,具有国际竞争力。所谓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可以适应金融或与金融相关的管理、研究工作,熟知金融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精通金融学的相关技能;还对与金融业有关的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行为学、经济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金融外语等学科与金融交叉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科学素养和科学基本功扎实,可以对具体金融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解决的金融类专业人才。因此,我国高校需要创新金融教学,转变教学理念与培养侧重点,从之前的教学侧重金融理论,转变为理论和实际技能并重;从之前的专业知识型人才转向为全方位、多学科的复合型通才。遵循金融学最新理论发展的趋势,金融学课程的需要设置更多地反映微观金融的课程,如公司金融学、金融风险学、金融创新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效率学等组织金融类学生进行学习。
其次,我国高校除了要注重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强化对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理论和学科的学习,还要加强对法律尤其是经济法、心理学、计算机和网络科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能学习培养,当前这些学科都与金融学存在知识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强化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朝着复合型金融人才的方向迈进。此外,高等院校也需要不断引进国外金融学的先进课程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吸收国外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善本国的金融学科建设体系。此外,不仅是理论方面,高校对于金融人才在实践方面的培养夜莺重视和加强,在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背景下,现代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高要求,因此开展相关实践课程,注重实践教学亦是高校金融教学的侧重点。现代金融学的教学必须以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的,由于金融学科涉及到的如证券投资、股市行情、期货交易、银行信贷等业务操作众多并且十分专业,这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不仅需要理论的学习,还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高等院校可以成立金融模拟实验室,利用计算机联网构建金融教学和实习平台,并且引进最新的技术与应用软件,完善实验室相关的配套设施,力求创建一个与现实金融信息保持同步并且可以进行多项金融业务操作的多功能模拟实验室,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高校培养金融领域的学生,通过业务实践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习得的理论知识,熟悉专业技能,形成对相关业务的敏感度,为将来步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可以发现,高等院校建立金融模拟实验室,对于金融人才的培养十分有益,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穆琳.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商贸,2012,(11):240-241.
[2]王大伟,李兴志.浅析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时代金融,2013,(1):44-45.
[3]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125-127.
[4]石凤波,郭忠金.银行流程分类框架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11):123-127.
[5]张燕,路文杰.基于同业竞争的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模式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13-17.
作者简介
吴思(1988-)女,湖北人。硕士研究生,任职于福建江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