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大学衔接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路径与策略

吴婷 钟敏 李华
摘要:从重庆市高中大学衔接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实践出发,通过对重庆大学高中大学衔接活动的实证分析,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基础,总结凝练了 “三层次两结合”(TLTC)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与途径,并从构建政府主导,高校和中学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长效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大学;高中大学衔接;创新人才;选拔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8)06-0044-08
習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为了激发民族的创新热情与创新精神,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新、创业”的主体是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人,而人才的培养并不局限于高校,更重要的是要将创新培养前置到中学阶段,继而与大学阶段有效衔接,培养和选拔科技创新后备人才。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提出,“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与高等学校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013年中国科协启动了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中学生英才计划”),旨在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中生升学的适应性,提高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领域知识的初步认识。近年来,国内关于高中与大学(以下简称“高大衔接”)教育衔接的探索逐渐增多,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省市为单位组织中学或者高校开展衔接活动;二是高校与中学自行合作开展衔接活动。如2008年,上海首开高中“创新班”,与若干一流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1]。同年,北京市启动了“翱翔计划”、浙江省开展高中大学先修课等尝试,掀起了探索高大衔接人才培养选拔的高潮。这些举措对于深化我国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内高大衔接的推广和普及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促进“创新、创业”、推进高大衔接进展,丰富和充实高大衔接的理论与实践,文章从重庆市高大衔接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实践出发,通过对重庆大学高大衔接活动的实证分析,总结和凝练高大衔接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探索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新模式。
一、重庆市高大衔接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实践探索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2]。截止2017年12月,重庆市共有10余所高校参与高大衔接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医科大学等,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青少年课外科学教育活动、青少年科学体验营和“雏鹰计划”三个由浅入深的实践项目组成,以重庆大学为主;另一种是重庆市教委启动的“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旨在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为依托,充分整合重庆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和普通中学的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建立普通中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机制,引导学生走进科学、了解科研,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素养,逐步养成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习惯,促进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健康茁壮成长。“雏鹰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具有创造性潜质的普通高中学生,经过培训,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和节假日,进入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高校重点实验室和项目学校双方教师指导下,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完成专题作业。
其主要成果:第一,打破了传统的程序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施展提供了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质;第二,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有了质的飞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参加高大衔接活动,特别是“雏鹰计划”的学员学业成绩上升趋势明显,且部分学员在高考专业选择中选取了与雏鹰计划项目相同或相关的专业方向;第四,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并积累了实践经验,从根本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第五,家校合作氛围更加浓厚,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和品牌的打造。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创新培养项目和现实高考的矛盾,使学生在学业和科研时间分配上无法达到平衡;其次,中学教师缺乏创新培养专人指导,难以真正发挥高大衔接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作用;第三,缺乏高大衔接的有效机制和相应配套政策,难以保证项目实施的可持续性。为此,为了深入研究高大衔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重庆大学作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二、重庆大学高大衔接活动的实证分析
(一)重庆大学开展高大衔接的基本情况
重庆大学高度重视高大衔接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整合科技处(科协)、教务处(招生办)以及各学院、实验室资源,连续成功承办2012—2017年青少年课外科学教育活动、科学体验营活动以及“雏鹰计划”项目。三个项目遵从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规律,按照系统规划、协同发展,重点实施,最终形成了以认知、体验和提高为主线的“三层次两结合”项目模式。
1.认知类
重庆大学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于2012年开始探索青少年课外科学教育活动,旨在突破学生学科思维束缚,促进中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的提高,使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树立全面发展观,为我国未来多元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重庆大学以广大中学生为对象,开设一系列涵盖理、工、管、文等学科门类的前沿热点讲座,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方式,通过“手牵手”、走进实验室、专家进校园等活动载体,加强中学生对高校生态环境与科学研究的认知。如“中学生科学普及活动”就是以广大中学生群体为对象的中学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庆大学科技教育资源,通过专家进校园、科普志愿者“大手拉小手”、开放重点实验室等方式进行科学认知教育。如开展了周绪红院士的“走进桥梁世界”、杨永斌院士的“生命之钥在你手中”、李芳昱教授的“全新的信息通道——引力波”、曾国平教授的“智商情商与成长”、王时龙教授的“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等系列讲座,深受青少年的喜爱与认可。从认知类项目的辐射范围看,2014—2017年期间,重庆大学先后面向重庆市、湖南省、广东省、江西省、湖北省、甘肃省等地中学生开展高校校园开放日活动,累计接收学员1 500余人。
2. 体验类
在认知类活动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学生对高校深入了解的需求和科学体验的欲望,打通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传统隔阂,形成中学与高校联动的框架,重庆大学采取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先后推出高校科学体验营和高大衔接特色课程暑期班两类以体验为主的特色活动。
2012年,重庆大学推出以体验为主的高校科学体验营活动,即中学生通过走进大学校园、体验大学生活、听取名师讲座、参观科普基地和科技社团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2012—2017年期间,重庆大学每年开展为期一周的科学体验营活动,共计接待了1 000余名热爱科学的中学生以及80余名科技辅导员。
2015年,通过对前期认知类和体验类活动的分析总结,并认识到举办高大衔接特色课程暑期班作为科学体验营活动补充的必要性,重庆大学与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优促会”)通过 “请进来”的方式,推出了为期一周的特色课程暑期班活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有“益动坊”“智创荟”“巅峰对决 梦想花开”等特色系列活动。2015—2017年期间,建筑城规学院、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和航空航天学院等分别为近300名高中生量身定制了一批高大衔接特色课程,采取中学与大学携手,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指导、高中生个人研究与小组协作相结合的实践模式,让高中生在理论中实践,从实践中论证,通过与高校指导教师的專业指导与思想碰撞,在获得专业课程体验与学科启迪的同时,增进对科学世界的向往,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高大衔接特色课程暑期班活动在重庆大学一经试点,获得了各参与方的一致好评。2016年开始,优促会便向卓越大学联盟高校进行推广,目前参加的高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A类一流大学。
3.提高类
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是为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3]。周光礼教授指出,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人才培养,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欠缺[4]。为探索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发挥重庆高校的科技和教育资源优势,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于2011年12月31日启动“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雏鹰计划”通过建立高等院校、普通高中、高新企业、社会科技机构等多方互动合作机制,选拔具有创造潜质且学有余力的高一学生成为“雏鹰计划”学员,让学员在高校实验基地和项目中学的共同指导下,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节假日,进入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与专题课题研究,走进科技,了解科研,开拓思维,储备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培育创新型后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重庆大学积极响应,成立了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的重庆大学“雏鹰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设立了“雏鹰计划”总顾问,负责指导各研究实践基地项目组学员的培养方案制定和计划实施;成立了优秀教师指导团队和研究生志愿者团队,具体指导项目的开展,并与相关中学密切配合。2012—2017年期间,累计接收雏鹰学员498名,立项雏鹰探究性项目133项。开发了雏鹰计划信息管理系统,此系统通过对项目申报、过程考察、中期考核、结业报告、师生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全程信息化管理,确保了每个环节可追溯,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依据。此外,还开发了“通识培训课程”“趣味科学课”等雏鹰计划特色课程。
(二)构建高大衔接的三层次两结合(TLTC)模式
重庆大学通过高大衔接理论与实践探索,不断在实践中完善顶层设计,总结和提炼出了以“普及—体验—探究”为核心的青少年科技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三层次两结合模式(以下简称“TLTC模式”)(如图1),即三层塔式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第一层次,突出普及性、启发性。由面向广大中学生群体的中学课外科学教育活动构成;第二层次,突出体验性、探索性。由“科学体验营”和 “高大衔接特色课程暑期营”两项活动组成;第三层次,突出专业性、研究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由“雏鹰计划”项目构成。两结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一是体验与提高相结合。体验类由青少年课外科学教育活动、科学体验营活动和高大衔接特色课程暑期营构成,以交叉螺旋式进行,主要通过讲座、参观、实践等短期体验,提高学生对高校及科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以“智创荟”“益动坊”“巅峰对决 梦想花开”等课外科学教育主题活动、一批主题报告以及20余门理论课与实践课为主体。提高类以“雏鹰计划”为主,通过让高中生走进高校实验室,实行导师分配机制,按照要求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旨在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对2015年结业的第一、二、三期学员情况分析发现,参加“雏鹰计划”的学员其学业成绩上升趋势更为明显,且部分学员高考专业选择了与参与雏鹰计划项目相同或相关的专业。重庆大学推出的体验与提高的模式使学生实现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开展了一系列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请进来”主要是通过雏鹰计划项目、科学体验营、高大衔接特色课程暑期营开放重点实验室等形式,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教育。“走出去”主要是通过组建的一支20余人的“青少年科技教育讲师团”,每年不定期地奔赴重庆市各中小学及社区开展科普教育主题活动,内容涵盖建筑、数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土木工程、人文社科等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好评。目前已在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推广。
(三)调查分析
为了客观有效地分析高大衔接活动的实践情况,课题组于2017年7月对参与高大衔接活动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中学和大学负责指导教师进行了专题访谈,其调查和访谈结果如下。
1.学生调查
采取半开放式问卷形式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核心问题予以梳理,如表1和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