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字学史 心怀家国

    苗颖

    

    

    

    [摘? ?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汉字的追源和解读可以成为深化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历史课堂上对汉字的解读,可结合教学情境从字形入手,通过文字探源与义理分析,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的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关键词]历史教学;汉字;中华文化;家国情怀

    独特的方块汉字,不只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以汉字的追源和解读为手段,可以为学生打开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传承文化,汲取智慧,涵养情怀。语文教师常说,汉字是字、词、句、篇的统一,而在历史教学中,汉字还是形、意、理、韵的统一。解读汉字可以从字形入手,层层推进,感受其中的文化和情怀。

    一、观形明意,助历史理解

    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汉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通过观察字形、追索字源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如夏、商、周、秦等朝代名(见图1),君、王、封、国等历史学名词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见图2),分析这些文字的字形字源,如同带领学生“穿越”到遥远的古代。

    比如,最早的“夏”字就仿佛一个人的形象,上部是头面,下部则四肢俱全,《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学习这个字,学生不仅能明了汉字构造的象形特点,认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更能感受其中的浓浓归属感。“周”同样来自一个具体的形象。甲骨文的“周”像一块田地里密植庄稼的样子,因而本意中含有稠密和遍及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周,密也”,朱熹《论语集注》说“周,普遍也”,都是由此而来。“周”是农耕文明留给汉字的烙印,作为先秦三代之一,“周”的字形还能唤起后人对井田的遐想。

    二、缘意求理,传华夏文明

    中国古代强调用字的准确性,一个字的改动,就会使表意出现明显的差别,而后人也可以从文字的变化中读出历史的变迁。比如,在讲授春秋战国“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诸侯国君名号的变化感受历史的变迁,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在西周封邦建国制度下,各诸侯的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爵位的高低代表着诸侯地位的高低,这正是周代“礼制”的关键。如鲁国国君受爵为公,齐国受爵为侯,秦国受爵为伯等。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史记》中记载的“楚王问鼎”的历史故事,并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于《左传·宣公三年》,《史记》的记载与《左传》原文基本一致,但《左传》中称楚庄王为“楚子”,而《史记》则称其为“楚王”。为什么称呼会不同?因为周王封授楚国国君的是子爵,后来楚国国君自立为“王”,但时人不承认楚国这个僭越自封的“王”,故《左传》仍称其为“楚子”,从中可见作者维护周礼的立场。但战国初年,继楚国之后,各诸侯国君相继称王,后期还出现了秦齐互帝(互相称帝)的现象。这充分说明,战国时期的各国已经不再遵守周礼,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汉字能够表达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道理,于是才有了《吕氏春秋》“增损一字予千金”的故事,还有人称《春秋》一字可寓褒贬,《通鉴》一字可知兴替,汉字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历史变迁和哲学思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认真领悟和反复品味。

    三、因理得韵,育家国情怀

    汉字不仅拥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更隐藏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是中华儿女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来源。民族认同感是一种群体意识,它来自于文化的哺育,更来自于归属于一个优秀族群的自豪感。数千年一以貫之的汉字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场,是炎黄子孙的文化根基,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创造。在讲授上古时期的历史时,“华夏认同”是其中的重要话题之一。而对于这个略显宏大的话题,关键就在于解读“华夏”二字。那么,何谓“华夏”?《春秋左传正义》中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而在甲骨文、金文,乃至三代的话语中,“华”字就有崇高圣洁的意思,而“夏”指代的中原诸侯则以遵礼守义为原则。这样的解读让学生认识到,“华夏”这个美丽而有韵味的族名,展现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是一个“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华夏”是一个让族人自豪、他人尊敬的优秀民族。

    学习殷商历史,自然离不开对甲骨文知识的了解。中国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如今学者已经释读出近五千个单字中的两千多个,由此掌握了三千多年前殷商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两千两百多年前,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更对华夏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汉字成为了华夏儿女的独特标识和联结纽带。今天,无论是北方官话还是华南客家话,无论是吴侬软语还是三秦高腔,虽然口音表现为各种“南腔北调”,但书写出来汉字都是同根同源的。所以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分分合合,但统一一直是发展的主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文化所打造的华夏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它让中华儿女血脉相连,更塑造着中华民族家国天下的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解读汉字,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理解历史的一个有效途径,更是教育学生扎根中华优秀文化,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的一种心灵点拨。

    (责任编辑? ?姚力宁)